丁一初一頌解 ……………………………………由他識轉變,有殺害事業;
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丁二後一頌诘 ……………………………………彈咤迦等空,雲何由仙忿;
意罰爲大罪,此複雲何成。
丙七解釋外難不照他心智識不成失……………………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
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第九講)
1.回顧、複習重點內容
今天我們講課的方式要改變一下。很多人反映,消化不良了,聽講之後,沒有充分的時間去消化、查資料。我們今天開始,把以前積下來沒來得及抄的筆記,利用這個時間抄下來。松一點,不要那麼緊張。另外,我們試行一下,講經的時間有所調動,講一天、消化一天。那麼講的這一天內容要比較多一點,加深一點了;還有筆記,也要有點時間去整理一下,在講課的第一天或者第二天,先抄筆記,有些筆記該抄的就抄一下,不抄的話,我念一道,大家心裏邊就沒有一個底。這樣子時間充裕一些。真正要用功的人,時間還是比較緊張的,如果是在常住裏擔任了比較繁忙的職務的人,確實自己參考的時間就很少。我自己就有這個感覺,我是吃老本,這些都是以前在南普陀備了課的,如果是現在來備課,那是來不及的。一天到晚接待什麼的,還要寫信,還要接電話,還有很多事情都要幹,看書的時間確實很少。這個(備課)一天至少要兩小時到叁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夠找到一些資料,匆匆忙忙地哪裏去找呢?真正要學好的話,時間要充裕一些。
現在我們講課是放慢了,兩天一次,但要求高了。這樣子有充裕的時間參考、複習、討論的情況下,學習的成績、效果會提高一點。會自己參考、會用功的人,就要在小組複習、討論的時候帶動大家如何用功。有一些人從來沒有自己自習的習慣,學校裏讀書時就沒有,到了出家之後更沒有,這樣子的人,就要希望人家帶動了;自己不會,要人家幫帶了。那麼人家帶的時候,自己要有一個要求,希望自己在人家的帶動下,也能夠走上學習的正道。
《唯識》這一門功課,在學校裏是大學的哲學系的功課,並不是很低的。如果自己感到是小學水平或者初中水平的,不會沒有困難。有了困難怎麼辦呢?克服啊,靠自己的努力來克服,靠人家的幫助來克服。我們第一是講課,第二是討論,討論中間比較有水平、水平高一點的就可以輔導;在輔導之下,自己再回去用功,不懂的再提問,翻來覆去地把它研討,總會搞懂。這是我們的要求(期望)。
今天我們就把以前記下的筆記,抄好之後,略略地把它解釋一下。第一個是什麼呢?第一個是……這個次第也沒有了,有些是前面的擺到後頭去了,我們按卷頁數的先後來說。
[回顧]《成唯識論》卷二雲:“有情本來種性差別,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如瑜伽說,于真如境,若有畢竟二種障者,立爲不般涅槃法姓;若有畢竟所知障種非煩惱者,一分立爲聲聞種姓;一分立爲獨覺種姓。若無畢竟二種障者,即立彼爲如來種姓。”
這是我們以前講的五種性的問題。難陀的看法是有新熏種子,無漏種子是可以新熏的——定性的聲聞或者是定性的一闡提,他們可以熏成無漏種子,可以成就聲聞、緣覺乃至菩薩的菩提、成佛的大菩提。就是說,無漏種子不是固有的、是能新熏的。這樣的話基本上就把五個種姓都打破了。這是難陀一系的古學。而護法菩薩這一派,他們認爲固然本來種子是有,新熏的種子也有,但是五種姓還是五種姓。那麼這個“新熏”怎麼熏呢?就這個問題,我們把一些資料抄給大家看一看。這都是《成唯識論》的東西了。
它說:“有情本來種姓差別,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有情本來五個種姓的差別,並不在乎有沒有無漏種子;本來沒有無漏種子的,即使你新熏有了,也不一定能成就聲聞、緣覺乃至佛,還要看什麼?重要的是看什麼?是看你有沒有這個“障”!所以說不在于有沒有無漏種子,主要是依靠有障、無障來建立他的種姓。有障,他就不能證涅槃;沒有障,他就能證涅槃。有障裏邊(有兩個障:煩惱障、所知障),有所知障、沒有煩惱障的,能證聲聞、緣覺的涅槃;兩個障都沒有的,能證佛的大般涅槃;如果兩個障都有的,再怎麼把無漏種子熏下去,也還是個一闡提,什麼都證不到。所以他這樣子建立,雖然有新熏的無漏種子,但是並不影響五個種姓。這是護法菩薩這一派的主張:依靠有障無障來建立五個種姓。
“如瑜伽說”,他根據《瑜伽師地論》說,“于真如境”,真如境就是空性,對這個證空性,假使“有畢竟二種障”(畢竟二種障就是不可克服的兩個障,煩惱障、所知障的種子是具備的),那麼這一些人就叫“不般涅槃法姓”——一闡提!他這個煩惱障、所知障的種子是畢竟消滅不了的,再怎麼地把無漏種子熏進去,這兩個障都給障住了,既不能證涅槃,更不能證菩提。這就是一闡提,永遠的在生死輪回之間,不能得到涅槃性。這是最下的一種。另外一種,“若有畢竟所知障種非煩惱者”,他有不可克服的所知障的種子,但是煩惱障的種子是可以克服的、不是畢竟的,這一類人,“一分立爲聲聞種姓,一分立爲獨覺種姓”,煩惱障斷了之後,鈍根的,爲聲聞;利根的,爲緣覺。這是煩惱障能斷、所知障不能斷的一種。“若無畢竟二種障者,即立彼爲如來種姓”,若是煩惱障、所知障都能夠斷的,這兩種障的種子都不是畢竟的,雖然有種子,但是能克服,那麼這一類的人就是大乘種姓,他就能夠證佛的果。
這樣子解釋之後,無漏種子的“新熏說”跟“五種姓”就不會打亂了。所以護法菩薩這一派認爲五種姓是有的,盡管種子是可以新熏,但是並不影響五種姓,五種姓還是五種姓。所以玄奘法師,當他要回國的時候,他表示想弘揚一乘的說法,被戒賢論師罵了一頓,說:“你們支那的人沒有什麼很深的智慧,怎麼可以亂套呢?五種姓是肯定的,不能抹滅的。”他就是根據這個理論,要看兩個障的種子有沒有。如果有的話,就不能證大般涅槃;假使不是畢竟的,雖然有種子,但是可以克服的,那還是可以證到涅槃。這一個資料給大家作參考:爲什麼有新熏的無漏種子,還要說五種姓不能動搖呢?就是這個道理。
[回顧]證轉依果:《成唯識論》卷九雲:“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舍依他起上徧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
(11B)另外一個,好象是抄過的,因爲我寫的時候有點面熟,我們不妨再講一道,因爲我們要消化,要消化就不嫌第二道了。第八頁裏邊的後半頁:“今爲顯彼所說離心徧計所執實法非有虛妄識現,但有有爲依他識相因緣唯識,及有無爲圓成識性真實唯識,故今總說諸法唯識,令知有無,證轉依果”。經中說“諸法唯識”,現在我們說一切法是唯識,“令知有無”,使我們知道哪些是有、哪些是無——圓成實、依他起是有的,徧計執是沒有的。這樣就離空、離有了,就是中道了。這樣子,修證的時候,可以證一個果,什麼果?“轉依果”。本來我們是依煩惱障、所知障,這兩個障每一個人(有情、凡夫)都有,那麼慢慢地把它轉過去,轉依什麼?本來是依徧計所執,現在轉依依他起、圓成實,依那個圓成實。這個我們看這段原文。
“由數修習無分別智”,因爲得了唯識的教,來修習無分別的根本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在本識(阿賴耶識)裏邊把二障(煩惱障、所知障)的粗重種子斷掉。斷掉這個種子之後,就能夠轉依了,轉什麼依呢?“轉舍依他起上徧計所執”,本來凡夫是依了徧計執上的,這時可以把徧計執舍掉;“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舍掉徧計執,當下就得圓成實。這我們在叁性裏邊講過,依他起裏邊把染汙的那個徧計執去掉之後,當下所顯出來的就是圓成實性。所以說,一邊舍了徧計執,一邊就得到圓成實。“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把煩惱障轉過去,就得大涅槃;所知障轉過去,就得無上覺(正等菩提)。這個就是轉依。依徧計執的,轉爲依圓成實;本來是有煩惱障所知障的,把這個障去掉之後——去了煩惱障,成大涅槃;去了所知障,得大菩提。就是這麼轉依、這麼證果,一邊轉依,一邊證果。這是依靠唯識的道理修證,就能得到這個轉依,可以證得轉依的果。
[回顧]中邊等說二取非有,依他二取,其體非無。攝論等說,唯二等故。若無依他見相二分,即違厚嚴及諸聖說唯量唯二、能所取纏見種種等。故今唯有非有似有依他內識叁分而生,都無少分離心之外徧計所執實二取現,故無少法能取少法。說唯識言,令其了達,不生愚昧,謂彼爲有。
[名相注釋]唯量唯二,能所取纏見種種等 《成唯識論》(卷八二十九頁)雲:“諸聖教說唯量、唯二、種種,皆名依他起故。”《攝大乘論》(卷二所知相分第叁)雲:“唯識、二、種種。”彼雲唯識,此言唯量;彼言二者,此言唯二。彼自解言,唯量者,無境故;唯二者,有見相故;種種者,種種行相而生起故,由有見相,得成二種,故見相分是依他起。《佛地經》雲:現身土等。及前第二卷所引四聖教,皆有二、叁、四分,故言種種,皆名依他起故。又種種者,是見分相分,各有種種行相,義如《攝大乘論》說。
還外一個,那一次我就念了一道,因爲急于要爭取時間,我本來想講這部《唯識二十論》不會超過兩個月,所以講得快一點,但是現在看起來,多方的反映,太快也不行,太快了之後,大家都消化不良,…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