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九讲▪P2

  ..续本文上一页

  丁一初一颂解 ……………………………………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

   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丁二后一颂诘 ……………………………………弹咤迦等空,云何由仙忿;

   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

  丙七解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

   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第九讲)

  

  1.回顾、复习重点内容

  

   今天我们讲课的方式要改变一下。很多人反映,消化不良了,听讲之后,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查资料。我们今天开始,把以前积下来没来得及抄的笔记,利用这个时间抄下来。松一点,不要那么紧张。另外,我们试行一下,讲经的时间有所调动,讲一天、消化一天。那么讲的这一天内容要比较多一点,加深一点了;还有笔记,也要有点时间去整理一下,在讲课的第一天或者第二天,先抄笔记,有些笔记该抄的就抄一下,不抄的话,我念一道,大家心里边就没有一个底。这样子时间充裕一些。真正要用功的人,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如果是在常住里担任了比较繁忙的职务的人,确实自己参考的时间就很少。我自己就有这个感觉,我是吃老本,这些都是以前在南普陀备了课的,如果是现在来备课,那是来不及的。一天到晚接待什么的,还要写信,还要接电话,还有很多事情都要干,看书的时间确实很少。这个(备课)一天至少要两小时到三小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够找到一些资料,匆匆忙忙地哪里去找呢?真正要学好的话,时间要充裕一些。

  

   现在我们讲课是放慢了,两天一次,但要求高了。这样子有充裕的时间参考、复习、讨论的情况下,学习的成绩、效果会提高一点。会自己参考、会用功的人,就要在小组复习、讨论的时候带动大家如何用功。有一些人从来没有自己自习的习惯,学校里读书时就没有,到了出家之后更没有,这样子的人,就要希望人家带动了;自己不会,要人家帮带了。那么人家带的时候,自己要有一个要求,希望自己在人家的带动下,也能够走上学习的正道。

  

   《唯识》这一门功课,在学校里是大学的哲学系的功课,并不是很低的。如果自己感到是小学水平或者初中水平的,不会没有困难。有了困难怎么办呢?克服啊,靠自己的努力来克服,靠人家的帮助来克服。我们第一是讲课,第二是讨论,讨论中间比较有水平、水平高一点的就可以辅导;在辅导之下,自己再回去用功,不懂的再提问,翻来覆去地把它研讨,总会搞懂。这是我们的要求(期望)。

  

   今天我们就把以前记下的笔记,抄好之后,略略地把它解释一下。第一个是什么呢?第一个是……这个次第也没有了,有些是前面的摆到后头去了,我们按卷页数的先后来说。

  

   [回顾]《成唯识论》卷二云:“有情本来种性差别,不由无漏种子有无,但依有障无障建立。如瑜伽说,于真如境,若有毕竟二种障者,立为不般涅槃法姓;若有毕竟所知障种非烦恼者,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姓。若无毕竟二种障者,即立彼为如来种姓。”

  

   这是我们以前讲的五种性的问题。难陀的看法是有新熏种子,无漏种子是可以新熏的——定性的声闻或者是定性的一阐提,他们可以熏成无漏种子,可以成就声闻、缘觉乃至菩萨的菩提、成佛的大菩提。就是说,无漏种子不是固有的、是能新熏的。这样的话基本上就把五个种姓都打破了。这是难陀一系的古学。而护法菩萨这一派,他们认为固然本来种子是有,新熏的种子也有,但是五种姓还是五种姓。那么这个“新熏”怎么熏呢?就这个问题,我们把一些资料抄给大家看一看。这都是《成唯识论》的东西了。

  

   它说:“有情本来种姓差别,不由无漏种子有无,但依有障无障建立”,有情本来五个种姓的差别,并不在乎有没有无漏种子;本来没有无漏种子的,即使你新熏有了,也不一定能成就声闻、缘觉乃至佛,还要看什么?重要的是看什么?是看你有没有这个“障”!所以说不在于有没有无漏种子,主要是依靠有障、无障来建立他的种姓。有障,他就不能证涅槃;没有障,他就能证涅槃。有障里边(有两个障:烦恼障、所知障),有所知障、没有烦恼障的,能证声闻、缘觉的涅槃;两个障都没有的,能证佛的大般涅槃;如果两个障都有的,再怎么把无漏种子熏下去,也还是个一阐提,什么都证不到。所以他这样子建立,虽然有新熏的无漏种子,但是并不影响五个种姓。这是护法菩萨这一派的主张:依靠有障无障来建立五个种姓。

  

   “如瑜伽说”,他根据《瑜伽师地论》说,“于真如境”,真如境就是空性,对这个证空性,假使“有毕竟二种障”(毕竟二种障就是不可克服的两个障,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是具备的),那么这一些人就叫“不般涅槃法姓”——一阐提!他这个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是毕竟消灭不了的,再怎么地把无漏种子熏进去,这两个障都给障住了,既不能证涅槃,更不能证菩提。这就是一阐提,永远的在生死轮回之间,不能得到涅槃性。这是最下的一种。另外一种,“若有毕竟所知障种非烦恼者”,他有不可克服的所知障的种子,但是烦恼障的种子是可以克服的、不是毕竟的,这一类人,“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姓”,烦恼障断了之后,钝根的,为声闻;利根的,为缘觉。这是烦恼障能断、所知障不能断的一种。“若无毕竟二种障者,即立彼为如来种姓”,若是烦恼障、所知障都能够断的,这两种障的种子都不是毕竟的,虽然有种子,但是能克服,那么这一类的人就是大乘种姓,他就能够证佛的果。

  

   这样子解释之后,无漏种子的“新熏说”跟“五种姓”就不会打乱了。所以护法菩萨这一派认为五种姓是有的,尽管种子是可以新熏,但是并不影响五种姓,五种姓还是五种姓。所以玄奘法师,当他要回国的时候,他表示想弘扬一乘的说法,被戒贤论师骂了一顿,说:“你们支那的人没有什么很深的智慧,怎么可以乱套呢?五种姓是肯定的,不能抹灭的。”他就是根据这个理论,要看两个障的种子有没有。如果有的话,就不能证大般涅槃;假使不是毕竟的,虽然有种子,但是可以克服的,那还是可以证到涅槃。这一个资料给大家作参考:为什么有新熏的无漏种子,还要说五种姓不能动摇呢?就是这个道理。

  

   [回顾]证转依果:《成唯识论》卷九云:“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徧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

   (11B)另外一个,好象是抄过的,因为我写的时候有点面熟,我们不妨再讲一道,因为我们要消化,要消化就不嫌第二道了。第八页里边的后半页:“今为显彼所说离心徧计所执实法非有虚妄识现,但有有为依他识相因缘唯识,及有无为圆成识性真实唯识,故今总说诸法唯识,令知有无,证转依果”。经中说“诸法唯识”,现在我们说一切法是唯识,“令知有无”,使我们知道哪些是有、哪些是无——圆成实、依他起是有的,徧计执是没有的。这样就离空、离有了,就是中道了。这样子,修证的时候,可以证一个果,什么果?“转依果”。本来我们是依烦恼障、所知障,这两个障每一个人(有情、凡夫)都有,那么慢慢地把它转过去,转依什么?本来是依徧计所执,现在转依依他起、圆成实,依那个圆成实。这个我们看这段原文。

  “由数修习无分别智”,因为得了唯识的教,来修习无分别的根本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在本识(阿赖耶识)里边把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的粗重种子断掉。断掉这个种子之后,就能够转依了,转什么依呢?“转舍依他起上徧计所执”,本来凡夫是依了徧计执上的,这时可以把徧计执舍掉;“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舍掉徧计执,当下就得圆成实。这我们在三性里边讲过,依他起里边把染污的那个徧计执去掉之后,当下所显出来的就是圆成实性。所以说,一边舍了徧计执,一边就得到圆成实。“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把烦恼障转过去,就得大涅槃;所知障转过去,就得无上觉(正等菩提)。这个就是转依。依徧计执的,转为依圆成实;本来是有烦恼障所知障的,把这个障去掉之后——去了烦恼障,成大涅槃;去了所知障,得大菩提。就是这么转依、这么证果,一边转依,一边证果。这是依靠唯识的道理修证,就能得到这个转依,可以证得转依的果。

  

   [回顾]中边等说二取非有,依他二取,其体非无。摄论等说,唯二等故。若无依他见相二分,即违厚严及诸圣说唯量唯二、能所取缠见种种等。故今唯有非有似有依他内识三分而生,都无少分离心之外徧计所执实二取现,故无少法能取少法。说唯识言,令其了达,不生愚昧,谓彼为有。

  [名相注释]唯量唯二,能所取缠见种种等 《成唯识论》(卷八二十九页)云:“诸圣教说唯量、唯二、种种,皆名依他起故。”《摄大乘论》(卷二所知相分第三)云:“唯识、二、种种。”彼云唯识,此言唯量;彼言二者,此言唯二。彼自解言,唯量者,无境故;唯二者,有见相故;种种者,种种行相而生起故,由有见相,得成二种,故见相分是依他起。《佛地经》云:现身土等。及前第二卷所引四圣教,皆有二、三、四分,故言种种,皆名依他起故。又种种者,是见分相分,各有种种行相,义如《摄大乘论》说。

  

   还外一个,那一次我就念了一道,因为急于要争取时间,我本来想讲这部《唯识二十论》不会超过两个月,所以讲得快一点,但是现在看起来,多方的反映,太快也不行,太快了之后,大家都消化不良,…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九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