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七講▪P6

  ..續本文上一頁樣,一切法裏邊,心是最先帶頭的,是最勝、最明顯的;“若人起染心,言說及作事”,起了染心的人,說的話也是不好的話,做的事也是壞事;“苦從叁惡生” ,意惡、身惡、口惡,這叁個惡決定感苦報,“如輪隨牛腳”,古代的車是牛車,牛拉的,牛在前面走,車輪子肯定跟著牛跑;你作了壞事,卻想逃避苦報,那是徒然,逃避不了的。

  這裏我們就看到一個法相的關系。經常聽到世間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話是錯的。人家說你善有善報,這怎麼會錯呢?“善有樂報,惡有苦報”,在這個偈頌裏邊就很明顯地告訴你了:作了善業,感的報是樂報;作了惡業,感的報是苦報。因爲果報是無記的,不能說有善惡;異熟果,異熟報是無記的。比如說生到地獄裏邊,這是苦報,不能說是惡報;地獄裏的人根本不能造惡,他一天到晚都在受苦,作什麼壞事呢?沒有壞事好做,怎麼叫惡呢?他不斷地在受苦,那是因爲惡業所感的報,是苦的報。所以我們真正講嚴格法相的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看看是對的,其實是錯了!應該說“善有樂報”,怎麼叫善報呢!異熟果沒有善惡的。這樣說是錯了。這個錯是法相上面錯,不是說道理方面錯;但是法相上面錯了,你這個道理也就不准確了。所以講法相的人要嚴格,界限要分清,不能含含糊糊地。所以說,辯論的時候,你法相沒有學好,你想辯論是贏不了的。即使你知道辯論的方式,但是法相名詞不知道,你用錯法相名詞,你是還要輸。所以說因明,離開法相談因明是沒有用的。把法相搞熟、搞透了,然後再講因明,如虎添翼(老虎長了翅膀),那就是所向無敵;如果你不學法相,單是去學因明,那學了毫無用處。

  

  這是說“諸法心爲先,爲勝及爲顯”,一切法中,心最爲先、爲勝,都是表示心是殊勝的,所以說唯心。

  

  “心相應故,說唯心言,亦攝心所”,因爲心所法是與心相應的,既然有心,必定有相應的心所法,所以我們說“叁界唯心”,已經包括心所法,這個不必多說了;你提的這個問題是徒然、沒有用的,心所法本來已經包在裏邊。

  

  問:何名心所?

  答:心之所有,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系屬于心,故名心所。如王有臣,人有財等。

  

  他還是問到底:你說心所法已經包在裏頭,什麼叫心所法?回答:“心之所有”,心所法,就是心所有的法,“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系屬于心,故名心所”。

  這個我們學《五蘊論》、《百法明門論》的時候講過了,什麼叫心所法,不曉得大家還記得沒有?考試也考過,考的時候,可能考一百分,過了一個月,恐怕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法相的東西,要經常複習,因爲我們生活上是不碰到的,這是一個在生活以外的東西;我們平時接觸的東西都沒有這些名字,但是佛教修行的時候卻非要用這些名字不可,那麼我們要多串習、多多修習,才能夠把它熟悉起來,學過一道是不夠的。

  

  一般的佛學院,兩年製,簡直是沒有用的;兩年裏邊,匆匆忙忙地,一個學期十門課左右。那次靈岩山是十叁門功課,據說那個時候,我一個學生(他南普陀的),他到靈嚴山去,十叁門功課,弄得、忙得吃飯的時候也在複習功課,後來,又因爲水源不幹淨,得肝炎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生肝炎病。一個是太忙,身體抵抗力差,再加上水源不幹淨,那麼就都害病了;功課太多,學也學不好,學得身體生病,而且兩年,你畢業之後,事情一幹就忘得光光的了。我記得有一位,他佛學培訓班畢業的,後來去做知客師,一個外賓問他:你們佛教在中國是曆史悠久,到現在大概有多少年了?他說:叁千多年了。佛教,釋迦牟尼佛應世還只有二千幾百年,他說我們中國佛教有叁千多年曆史,那不是外行話嗎?給人家聽到,那就鬧笑話了。所以說學東西……,他也不是沒學過,他從培訓班出來的,這些最簡單的知識肯定講過,但是他忘掉了。

  

  這個心所是“心之所有,恒依心起”,決定是跟著心起、沒有例外的(“恒”是沒有例外的);“與心相應”,決定跟心相應;“系屬于心”,是屬于心的。有這叁個意思,就叫心所。

  

  “如王有臣”,打個比喻,好象國王有他的臣,這個臣都是王所有的,都是跟著王跑、與王相應的,絕對沒有跟王不相應的。如果跟王不相應,那就是造反的臣,要殺頭的;你做王的臣,決定要跟王相應,王說什麼你就要做什麼;王說一你說二的話,你的頭就不要了,你這樣子搞,你就准備挨砍頭了。“系屬于心”,這個臣是屬于王、不能獨立的。“人有財等”,也好比人有財,這個財是跟著人跑的、跟人相應的、屬于人的。若說財不是系屬于你,那就不是你的財了。假使是會計或者是銀行的工作人員,那財很多,一天到晚幾十萬、幾百萬、成千上萬都有,但那不是你的,只是打打算盤、給人家算算就完了;這不是你的財,是你的財就系屬于你的。

  

  問:心所與心,爲一爲異?

  答:如薩婆多等,與心定異;如經部等,與心無異;今大乘者,如成唯識第七卷中,廣有問答,辨其一異。然總意者,依世俗故,說有差別,不同經部;依勝義故,心所與心,非離非即,如日與光,不同薩婆多。

  

  他還要問。所以說我們學法相的人,思想要極細,心王、心所的關系搞清楚之後,什麼叫心所法也給你講了,但還要問,問什麼?“心所與心,爲一爲異”,心王、心所到底是一個體、不是一個體?他這個問是有道理的,因爲經部認爲心王心所是一個體的。

  對這個問話,回答的時候就不能一概而言了。你說一定是不一樣——不對!經部說是一樣的;你說是一樣的,又有人反駁:不對!有部說是不一樣的。那就要看怎麼說了。所以說回答的時候,要簡別而說。

  

  他說:“如薩婆多等,與心定異”,根據有部等(還有其它的部)說,心王、心所決定不是一個,體不是一個,“定異”,決定不一樣。“如經部等,與心無異”,但是經部一類的論師,他們說心王、心所是同樣的、沒有差異的。這是部派佛學的說法。“今大乘者”,而我們唯識宗怎麼說呢?“如成唯識第七卷中,廣有問答,辨其一異”,在《成唯識論》第七卷裏邊,有廣大的辯論。“然總意者”,裏邊辨了很多,但是我們現在不是學《成唯識論》,不要去搞得那麼繁,我們現在就把總結的意思說一下。“依世俗故,說有差別,不同經部”,依世俗谛來說,心王、心所是不一樣的,跟經部不同。“依勝義故,心所與心,非離非即”,假使從勝義谛來說,心王與心所,不能說是離、也不能說即是它。“如日與光”,太陽與太陽的光,太陽是一個圓的體,太陽光是太陽的體上發出來的,你說光跟太陽是一個東西還是兩個東西?你說是一個東西,也不對,一個是光,一個是有體的物質;你說它不一樣,也不對,這個光就是太陽裏發出來的。那麼這個怎麼說呢?“非即非離”。既不是一個,也不是兩個,也不是分不開的,是這麼一個關系。“不同薩婆多”,既不同經部說它是一個體,也不與薩婆多(有部)那樣說絕對是不一樣;在勝義谛裏來說,不能說一樣,也不能說不一樣。這是唯識宗的主張。

  

  問:若依世俗,與心有異,其緣境時,與心何別?

  答:成唯識論第五卷說,心于所緣,唯取總相;心所于彼,亦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畫師資,作模填彩。辨中邊論第一頌雲: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總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即是心所取總別相,心王唯總,乃至廣說。

  

  他還要問。你剛才說依世俗谛的說法,心王、心所是不一樣的,但是緣境的時候,心王也緣那個境,心所也緣那個境,都是緣那個境,它們差別在哪裏?

  “答:《成唯識論》第五卷說,心于所緣,唯取總相”,心王緣境的時候,只取總相(總的一個相);“心所于彼,亦取別相”,而心所則是既取總相、也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幫助成心王的事情,所以叫心所。

  

  打一個比喻:“如畫師資,作模填彩。”這是法相裏邊經常用的一個比喻。“畫師資”,畫家的師傅與徒弟(師資,即師弟)。老師帶頭,他畫畫,畫一個總的畫,做個模,整個的整體的畫他畫好了,然後裏邊填顔色——假使畫一個殿,整個殿的大規模是他畫的(因爲他是老師,其他人畫畫不得那麼好),畫好之後,至于個別的地方,如寶頂是金黃色、琉璃瓦是什麼顔色、牆又是什麼顔色……,那是徒弟去填了;那是容易的事情,讓徒弟們去填好了。老畫家只是把總體的畫畫好就算了,余下的細致事情,由他的弟子去做。假使說,技術工做一個總的,那些小工就做各別的事情去了。

  

  我們再打一個比喻。總經理,只管總的。出納、會計、對外邊跟顧客打交道等等具體事務,這些總經理是不去的,他管總的。心所等于說是營業員,有管出納的,有管數鈔票的,有管接待顧客的,有管其它什麼的,那些各式各樣的事情,都是幫助總經理辦事。總經理管總的,他們管別的。心王、心所的關系也如此,心王是管總的,心所管總又管別,而重點是管別的,別別而管。心所法的作用不同:受是管領納,想是取相的,行是造作的……等等,各式各樣,各了各的責任,各有各的作用;而心王是管總的。它們雖然是緣一個境,但是它們的作用不同,所以是兩個體,不是一個體。

  

  “辨中邊論第一頌雲: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總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即是心所取總別相,心王唯總,乃至廣說。”這是又引《辨中邊論》的一個頌來證明。“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叁界裏邊所有的心王、心所,都是虛妄分別。這是總說心王、心所同的方面,接著說差別:“總了境名心”,總的了別境的叫心王;“亦別名心所”,既是總又是別的叫心所。心王、心所緣境的時候是不同的。這是正回答他的提問——心所、心王既然是有異的,那麼緣境的時候心所跟心王有什麼差別?“總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即是心所取總別相,心王唯取總相。”這就是回答他的問題了。

  

  問:今幾心所,何心與何心所相應?緣何境界?乃至廣說一切義門。

  答:如成唯識及別章中,具廣分別,不能廣引。

  再還要問:“今幾心所,何心與何心所相應”,心所法有多少?五十一個心所法,哪個心跟哪個心所法相應?第八識跟哪些相應?“緣何境界”,相應的時候,它緣什麼境界?“乃至廣說一切義門”。

  回答:這些廣的、廣泛地說述,是《成唯識論》的事情了;現在我們不是學這些,將來我們學《叁十唯識》的時候就要廣講這些。這在前面說了,《唯識二十論》建了旨宗之後,接著就是回答外難,駁斥那些反對意見;至于內部建設,有待于《叁十唯識論》的時候,在《成唯識論》廣講。

  

  

  問:經中但說有心言,甯知有所。

  (10A)經裏邊只說叁界唯心,雖然道理上說心王、心所是分不開的(意兼心所),但是你怎麼知道裏邊有心所呢?

  

  論曰:唯遮外境,不遣相應。

  我們說唯識、唯心,這個“唯”,只是遮那些外境,並不排斥相應的心所法。以這句話總地回答這個問題。下邊還有很多解釋,我們明天再說了。

  

  今天講的,“唯心”爲什麼可以證明我們的“唯識”?就是說明心、識是一樣的。它有叁個名字:心,積集叫心;意,思量叫意;識,了別叫識。這叁個名字,又有通,又有別,裏邊講得很清楚;然後問難:唯心是不是包括心所法?如果包括心所法的話,你爲什麼不說?這些道理也都講了。明天我們再接下去說另外一個問題。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第七講)

  

  思考題

  

  叁七、 無色界無外五境,“唯識”二字有何意義 ?

  叁八、 論說唯識,經言唯心,舉心證識,如何可成?

  叁九、 試詳述心意識了,八識通別得名。

  四〇、 唯識宗有時亦說“一心”有何涵義?

  四一、 玄奘法師傳承,識體是一,識體是多?何以故?

  四二、 經說”唯心”,有何密意?

  四叁、 所謂“心所”,心所與心爲一爲異?若依世俗,心心所異,其緣境時,二者何別?

  四四、 雲何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

  四五、 論說“唯遮外境,不遣相應”,試釋之。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七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