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一切法里边,心是最先带头的,是最胜、最明显的;“若人起染心,言说及作事”,起了染心的人,说的话也是不好的话,做的事也是坏事;“苦从三恶生” ,意恶、身恶、口恶,这三个恶决定感苦报,“如轮随牛脚”,古代的车是牛车,牛拉的,牛在前面走,车轮子肯定跟着牛跑;你作了坏事,却想逃避苦报,那是徒然,逃避不了的。
这里我们就看到一个法相的关系。经常听到世间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话是错的。人家说你善有善报,这怎么会错呢?“善有乐报,恶有苦报”,在这个偈颂里边就很明显地告诉你了:作了善业,感的报是乐报;作了恶业,感的报是苦报。因为果报是无记的,不能说有善恶;异熟果,异熟报是无记的。比如说生到地狱里边,这是苦报,不能说是恶报;地狱里的人根本不能造恶,他一天到晚都在受苦,作什么坏事呢?没有坏事好做,怎么叫恶呢?他不断地在受苦,那是因为恶业所感的报,是苦的报。所以我们真正讲严格法相的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看看是对的,其实是错了!应该说“善有乐报”,怎么叫善报呢!异熟果没有善恶的。这样说是错了。这个错是法相上面错,不是说道理方面错;但是法相上面错了,你这个道理也就不准确了。所以讲法相的人要严格,界限要分清,不能含含糊糊地。所以说,辩论的时候,你法相没有学好,你想辩论是赢不了的。即使你知道辩论的方式,但是法相名词不知道,你用错法相名词,你是还要输。所以说因明,离开法相谈因明是没有用的。把法相搞熟、搞透了,然后再讲因明,如虎添翼(老虎长了翅膀),那就是所向无敌;如果你不学法相,单是去学因明,那学了毫无用处。
这是说“诸法心为先,为胜及为显”,一切法中,心最为先、为胜,都是表示心是殊胜的,所以说唯心。
“心相应故,说唯心言,亦摄心所”,因为心所法是与心相应的,既然有心,必定有相应的心所法,所以我们说“三界唯心”,已经包括心所法,这个不必多说了;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徒然、没有用的,心所法本来已经包在里边。
问:何名心所?
答:心之所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王有臣,人有财等。
他还是问到底:你说心所法已经包在里头,什么叫心所法?回答:“心之所有”,心所法,就是心所有的法,“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
这个我们学《五蕴论》、《百法明门论》的时候讲过了,什么叫心所法,不晓得大家还记得没有?考试也考过,考的时候,可能考一百分,过了一个月,恐怕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法相的东西,要经常复习,因为我们生活上是不碰到的,这是一个在生活以外的东西;我们平时接触的东西都没有这些名字,但是佛教修行的时候却非要用这些名字不可,那么我们要多串习、多多修习,才能够把它熟悉起来,学过一道是不够的。
一般的佛学院,两年制,简直是没有用的;两年里边,匆匆忙忙地,一个学期十门课左右。那次灵岩山是十三门功课,据说那个时候,我一个学生(他南普陀的),他到灵严山去,十三门功课,弄得、忙得吃饭的时候也在复习功课,后来,又因为水源不干净,得肝炎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生肝炎病。一个是太忙,身体抵抗力差,再加上水源不干净,那么就都害病了;功课太多,学也学不好,学得身体生病,而且两年,你毕业之后,事情一干就忘得光光的了。我记得有一位,他佛学培训班毕业的,后来去做知客师,一个外宾问他:你们佛教在中国是历史悠久,到现在大概有多少年了?他说:三千多年了。佛教,释迦牟尼佛应世还只有二千几百年,他说我们中国佛教有三千多年历史,那不是外行话吗?给人家听到,那就闹笑话了。所以说学东西……,他也不是没学过,他从培训班出来的,这些最简单的知识肯定讲过,但是他忘掉了。
这个心所是“心之所有,恒依心起”,决定是跟着心起、没有例外的(“恒”是没有例外的);“与心相应”,决定跟心相应;“系属于心”,是属于心的。有这三个意思,就叫心所。
“如王有臣”,打个比喻,好象国王有他的臣,这个臣都是王所有的,都是跟着王跑、与王相应的,绝对没有跟王不相应的。如果跟王不相应,那就是造反的臣,要杀头的;你做王的臣,决定要跟王相应,王说什么你就要做什么;王说一你说二的话,你的头就不要了,你这样子搞,你就准备挨砍头了。“系属于心”,这个臣是属于王、不能独立的。“人有财等”,也好比人有财,这个财是跟着人跑的、跟人相应的、属于人的。若说财不是系属于你,那就不是你的财了。假使是会计或者是银行的工作人员,那财很多,一天到晚几十万、几百万、成千上万都有,但那不是你的,只是打打算盘、给人家算算就完了;这不是你的财,是你的财就系属于你的。
问:心所与心,为一为异?
答:如萨婆多等,与心定异;如经部等,与心无异;今大乘者,如成唯识第七卷中,广有问答,辨其一异。然总意者,依世俗故,说有差别,不同经部;依胜义故,心所与心,非离非即,如日与光,不同萨婆多。
他还要问。所以说我们学法相的人,思想要极细,心王、心所的关系搞清楚之后,什么叫心所法也给你讲了,但还要问,问什么?“心所与心,为一为异”,心王、心所到底是一个体、不是一个体?他这个问是有道理的,因为经部认为心王心所是一个体的。
对这个问话,回答的时候就不能一概而言了。你说一定是不一样——不对!经部说是一样的;你说是一样的,又有人反驳:不对!有部说是不一样的。那就要看怎么说了。所以说回答的时候,要简别而说。
他说:“如萨婆多等,与心定异”,根据有部等(还有其它的部)说,心王、心所决定不是一个,体不是一个,“定异”,决定不一样。“如经部等,与心无异”,但是经部一类的论师,他们说心王、心所是同样的、没有差异的。这是部派佛学的说法。“今大乘者”,而我们唯识宗怎么说呢?“如成唯识第七卷中,广有问答,辨其一异”,在《成唯识论》第七卷里边,有广大的辩论。“然总意者”,里边辨了很多,但是我们现在不是学《成唯识论》,不要去搞得那么繁,我们现在就把总结的意思说一下。“依世俗故,说有差别,不同经部”,依世俗谛来说,心王、心所是不一样的,跟经部不同。“依胜义故,心所与心,非离非即”,假使从胜义谛来说,心王与心所,不能说是离、也不能说即是它。“如日与光”,太阳与太阳的光,太阳是一个圆的体,太阳光是太阳的体上发出来的,你说光跟太阳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你说是一个东西,也不对,一个是光,一个是有体的物质;你说它不一样,也不对,这个光就是太阳里发出来的。那么这个怎么说呢?“非即非离”。既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也不是分不开的,是这么一个关系。“不同萨婆多”,既不同经部说它是一个体,也不与萨婆多(有部)那样说绝对是不一样;在胜义谛里来说,不能说一样,也不能说不一样。这是唯识宗的主张。
问:若依世俗,与心有异,其缘境时,与心何别?
答:成唯识论第五卷说,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模填彩。辨中边论第一颂云: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总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即是心所取总别相,心王唯总,乃至广说。
他还要问。你刚才说依世俗谛的说法,心王、心所是不一样的,但是缘境的时候,心王也缘那个境,心所也缘那个境,都是缘那个境,它们差别在哪里?
“答:《成唯识论》第五卷说,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王缘境的时候,只取总相(总的一个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而心所则是既取总相、也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帮助成心王的事情,所以叫心所。
打一个比喻:“如画师资,作模填彩。”这是法相里边经常用的一个比喻。“画师资”,画家的师傅与徒弟(师资,即师弟)。老师带头,他画画,画一个总的画,做个模,整个的整体的画他画好了,然后里边填颜色——假使画一个殿,整个殿的大规模是他画的(因为他是老师,其他人画画不得那么好),画好之后,至于个别的地方,如宝顶是金黄色、琉璃瓦是什么颜色、墙又是什么颜色……,那是徒弟去填了;那是容易的事情,让徒弟们去填好了。老画家只是把总体的画画好就算了,余下的细致事情,由他的弟子去做。假使说,技术工做一个总的,那些小工就做各别的事情去了。
我们再打一个比喻。总经理,只管总的。出纳、会计、对外边跟顾客打交道等等具体事务,这些总经理是不去的,他管总的。心所等于说是营业员,有管出纳的,有管数钞票的,有管接待顾客的,有管其它什么的,那些各式各样的事情,都是帮助总经理办事。总经理管总的,他们管别的。心王、心所的关系也如此,心王是管总的,心所管总又管别,而重点是管别的,别别而管。心所法的作用不同:受是管领纳,想是取相的,行是造作的……等等,各式各样,各了各的责任,各有各的作用;而心王是管总的。它们虽然是缘一个境,但是它们的作用不同,所以是两个体,不是一个体。
“辨中边论第一颂云: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总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即是心所取总别相,心王唯总,乃至广说。”这是又引《辨中边论》的一个颂来证明。“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三界里边所有的心王、心所,都是虚妄分别。这是总说心王、心所同的方面,接着说差别:“总了境名心”,总的了别境的叫心王;“亦别名心所”,既是总又是别的叫心所。心王、心所缘境的时候是不同的。这是正回答他的提问——心所、心王既然是有异的,那么缘境的时候心所跟心王有什么差别?“总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即是心所取总别相,心王唯取总相。”这就是回答他的问题了。
问:今几心所,何心与何心所相应?缘何境界?乃至广说一切义门。
答:如成唯识及别章中,具广分别,不能广引。
再还要问:“今几心所,何心与何心所相应”,心所法有多少?五十一个心所法,哪个心跟哪个心所法相应?第八识跟哪些相应?“缘何境界”,相应的时候,它缘什么境界?“乃至广说一切义门”。
回答:这些广的、广泛地说述,是《成唯识论》的事情了;现在我们不是学这些,将来我们学《三十唯识》的时候就要广讲这些。这在前面说了,《唯识二十论》建了旨宗之后,接着就是回答外难,驳斥那些反对意见;至于内部建设,有待于《三十唯识论》的时候,在《成唯识论》广讲。
问:经中但说有心言,宁知有所。
(10A)经里边只说三界唯心,虽然道理上说心王、心所是分不开的(意兼心所),但是你怎么知道里边有心所呢?
论曰:唯遮外境,不遣相应。
我们说唯识、唯心,这个“唯”,只是遮那些外境,并不排斥相应的心所法。以这句话总地回答这个问题。下边还有很多解释,我们明天再说了。
今天讲的,“唯心”为什么可以证明我们的“唯识”?就是说明心、识是一样的。它有三个名字:心,积集叫心;意,思量叫意;识,了别叫识。这三个名字,又有通,又有别,里边讲得很清楚;然后问难:唯心是不是包括心所法?如果包括心所法的话,你为什么不说?这些道理也都讲了。明天我们再接下去说另外一个问题。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第七讲)
思考题
三七、 无色界无外五境,“唯识”二字有何意义 ?
三八、 论说唯识,经言唯心,举心证识,如何可成?
三九、 试详述心意识了,八识通别得名。
四〇、 唯识宗有时亦说“一心”有何涵义?
四一、 玄奘法师传承,识体是一,识体是多?何以故?
四二、 经说”唯心”,有何密意?
四三、 所谓“心所”,心所与心为一为异?若依世俗,心心所异,其缘境时,二者何别?
四四、 云何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四五、 论说“唯遮外境,不遣相应”,试释之。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七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