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引经说唯心者,言虽唯心,意亦兼说唯诸心所”,我们论里边所引的经,经里边是说唯心,实际上这个唯心,它的意思里边还是兼说心所的。“经说唯心”,这个“心”包括心、心所;离开心所的心是没有的,即使阿赖耶识最简单的心所,也有五个偏行心所。那么只有心、没有心所,这样的东西你哪里去找呢?所以决定兼说心所的。
“以唯有心所,无实所取故”,为什么说也“兼说唯诸心所”呢?“以唯有心所”,因为心所是有的,这个依他起的心所是有的(心所是依他起性,它是能缘的心,是有的);“无实所取故”,执为实在的、所取的那个法是没有的——徧计所执执为实在的、所缘的境是没有的,而依他起性能缘的心所是有的。
我们说“唯识”,识是有的,而所执为实在的那个境(徧计所执)是没有的,而心所是能缘的一个法(属于依他起法),应当是有的。
问:何故不说?
答:无性释云:唯声为遣所取境义,由彼无故,能取亦无,不遮心所,由彼与心不相离故,如说若无心所有法,心未曾转。
你既然说有心所的,为什么不说清楚呢?应当说“唯心心所”,怎么只说“唯心”呢?或者说“唯识心所”,你怎么只说“唯识”呢?单说心王,不说心所,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引无性论师的话来回答。
“唯声为遣所取境义”,我们说唯识、唯心,这是为了遮(遣除掉)所取着实在的境;“由彼无故”,因为这个所取着的境——徧计执境是没有的,所以要遣除掉。“唯”的意思,心是有的,能缘的心也是有的,而所执的实在的东西是没有的,这叫“唯”。“能取亦无”,所取着实在的境是没有的,执为实在有的那个“能取”也是没有的,“不遮心所”,但是心所法是不遮的,并不是说“唯”里边把心所法也遮掉。为什么缘故?“由彼与心,不相离故”,心王与心所,从来不相离开的,八个心王都不能离开心所法。最简单的是第八识,也有五个心所法——徧行心;其它的,前六识就特别多。心王与心所的关系是不能拆开的。所以,说唯心,决定有唯心所,因为这两个东西是联系起来的;你拆开了,唯心的这个“心”也就没有了。“如说若无心所有法,心未曾转”,没有了“心所”,“心王”也就没有了。
我们以前在法相学社学唯识的时候,范老居士就举这个喻。他说,心王便是太阳,白的光明;而心所等于说这个太阳光经过三棱境,就分析成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比的是心所法;这个白的太阳光,比的是心王。你说“在白的太阳光(心王)里边没有这七种颜色(心所法)”,这个话不成立。这个光就是七种颜色合成的,你把这七种颜色除掉了,太阳的白光也没有了;如果太阳白光在的时候,这七种颜色决定是有的。那就是说,心王跟心所是拆不开的!心王存在的时候,决定有心所法相应;如果把心所除开,心王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没有离开心所的心王,既然说唯识——唯心王,决定包有心所法!这个不说也可以知道,不言而喻,不一定要把心王、心所都唯起来;它已经包在里头,不必说了。
经部转计,及上座部言:若尔,灭定何故唯心?
答:是彼宗过,我大乘中,若处有心,必有心所诸相应法,若无心所相应法者,心亦定无。成唯识说,以心胜故,但说唯心,心所依心势力生故,略且不说。瞿波释云:此中唯言,为显胜义,不为显能义,以三界中心最胜故;如经说言:道唯护根戒,或名沙门等;由识故三界生,故名胜。遂引颂言:诸法心为先,为胜及为显,若人起净心,说言及作事,乐从三善生,随逐犹如影;诸法心为先,为胜及为显,若人起染心,说言及作事,苦从三恶生,如轮随牛脚。心相应故,说唯心言,亦摄心所。
“经部转计计:《佛光大辞典》:「因明用语。计,即计度分别之义,或指计度分别所立之宗义。于因明对论中,若宗义为对方所难,因而遂转变其宗义,称为转计。」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常曰计度,以妄念而推度道理也。俱舍论十九曰:「计我我所。」,及上座部言”,经部后来的一些论师,及上座部的论师,他们还有问题,“若尔灭定,何故唯心?”照你这么说(心王跟心所是拆不开的),现在我们倒有个疑问:修灭尽定的时候,你怎么又说“唯心”(只有心)呢?修灭尽定的时候前七个识都灭掉,只有一个心王(阿赖耶识),所以叫“唯心”,只有心——灭尽定就是灭受想尽定,受想心所是灭掉的,前七个识都灭掉了,只有心王(阿赖耶识),这叫“唯心”,这与你先前说的“心王跟心所是拆不开的”,你自相矛盾了,是你错了。
回答:“是彼宗过”,这个是你们自己搞错了!你们认为灭尽定,“灭受想”,把受、想心所灭掉了,就没有心所了;但是我们大乘里边,并没有你所说的过失。为什么?我们唯识宗说,第八识有五个徧行心所(受、想是徧行心所),并不是像你们说的第八识里边没有心所。你们自己搞错了,我们并没有错!第八识还是有心所的,不是你们说的那种“唯心”,有“心”就有“心所”!
“我大乘中,若处有心,必有心所诸相应法”,我们说的灭受想尽定,是说把前六识跟第七识的受想心所灭掉,并不是说把阿赖耶识的偏行里边的受想心所也灭掉。你们认为受想心所灭掉了,就只有心,阿赖耶识也没有心所了。这个是你们自己搞错了。我们大乘的唯识宗里边说的是,有“心”的话,决定有“心所”;前七识灭掉了,只有第八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还是有徧行心所。所以说“若处有心,必有心所诸相应法”,心所跟心王是相应的。“若无心所相应法者,心亦定无”,假使没有心所的相应法,心也就没有了。就是刚才讲的比喻,如果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都劈掉的话,太阳光也就没有了;如果你说有太阳光的话,那么这七种颜色是肯定有的,两者是拆不开的。
既然心王、心所是拆不开的,那么该说“唯心心所”或者说“唯识心所”,为什么只说唯识呢?这个是有道理的:“成唯识说,以心胜故,但说唯心,心所依心势力生故,略且不说”。
我们说唯心、唯识,“以心胜故,但说唯心”,因为心王“胜”,心犹如王,心所如臣,那么举一个王,臣必定在里边;胜的说了,就够了,那些差的、附从的就不要说了。在《俱舍》里也有这个话,国王来了,他决定有随从。国王一个人来啊?不会的!假使国际访问,某某国的国王(总统)来了,他肯定带有随员,他的警卫、他的大臣、他的秘书,还有照顾他的医生,等等,决定有这一批人跟着来;报纸上就登“国王(总统)来了”,不要登“他的随员……”等等摆了一大批,这些不要说了。这是世间上也有的道理。心王殊胜,只说心王就够了,所以我们只说“唯心”。
“心所依心势力生故”,心所法是跟着心王跑的,是依靠心王的力量所产生的,“略且不说”,这不必说了,可以略了。所以只说唯心、唯识,不必说心所,而实际上,心所是不能离开的。
“瞿波释云:此中唯言”(这里都是讲“唯”,“唯”的简别,哪些是在唯里边?哪些是唯之外?)瞿波论师解释说,这个“唯”,并不是说绝对严格的只有它一个东西,“为显胜义”,是显殊胜的意思,“不为显能义”,不是显“能”的意思。
什么原因呢?“以三界中心最胜故”,三界里边心王是最胜的,所以说唯心。
“如经说言:道唯护根戒,或名沙门等”,经里边说,“道唯护根戒”,所谓道就是能够保护根戒(根律仪)的。别解脱戒是最初的一个戒,由别解脱戒再进一步是根律仪,根律仪之后是意根律仪,意根律仪再进一步,就入定了。根律仪比戒律仪要微细一点,真正的道就在根律仪上看。“或名沙门等”,或者叫“沙门”。这个《俱舍》(贤圣品)里也有,“净道沙门性”资料:《俱舍论颂疏》卷二四〈贤圣品〉:「净道沙门性者,谓诸无漏道,名为净道。此之净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为沙门。沙门此云勤息,谓无漏道,以能勤劳息烦恼故。」,无漏道就是净道,这个净道就是沙门性,有这个无漏道的就叫沙门,沙门就是出家的修行勤劳息灭烦恼人;这个道就体现在根律仪上边,或者这个道也叫沙门。这个是依照殊胜的意思来说。“由识故三界生,故名胜”,为什么殊胜呢?有这个心王的缘故,三界能够生出来,所以心王为胜,故叫唯;唯就是胜的意思,不一定严格地说就只有这个东西。
这里“不为显能义”的这个“能”,是印度的语法里边,“唯”字也有“能”的意思。这里我们讲汉文,这个“能”的意思就不多说了,“为显胜义”,把“胜”的意思显明就行了。就是说,不是那么严格地说只有一个心王,而是因为心王最殊胜,所以说唯心。
“遂引颂言”,他再引一个颂来证明,说明心王的殊胜。“诸法心为先,为胜及为显”,一切法里边,心是最先带头的,它是最殊胜、最明显的。打个比喻,“若人起净心,说言及作事”,假使有一个人,他起了清净心,他所发动的言说、作事,都是善的;心是善的,说的话也是善的,做的事也是善的,最后感的果报是乐报,“乐从三善生”,身口意都是善的,然后决定感乐报!“随逐犹如影”,这个乐报,不要去追求,它自己会跟随着你跑,“犹如影”,你有身体,决定有影,有物就有影子,你只要作善,乐报决定来。世间上的人,就是愚痴,拼命追求乐报,但是不肯行善;没有一个物体,影子哪里来呢?捕风捉影,专门去抓影子,没有的东西。所以说明白因果之后,只要你心是善的,身口也是善的,乐报是决定来,如影随形,不用去追求,自己会来;如果不作善,你去追求乐报,那是徒劳,不会有的。这是说心的殊胜,从好的方面说。
再从坏的方面说。“诸法心为先,为胜及为显”,这两句还是一…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七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