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八讲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八讲)

  上智下敏上师 讲授

  

  

  本讲课文:

  

  问:经中但说有心言,宁知有所。

  论曰:唯遮外境,不遣相应。

  述曰:为诸愚夫,不知心外无实境相,便执实有,起诸恶业、二重障等,经说唯心,遮离心外徧计所执实境是有,不为遣除依他起性,不离于心;诸心所法,心为主故,说唯有心,理实亦唯有诸心所。

  

  问:何名相应?

  答:成唯识论第三卷说,谓心心所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即具四义,除同行相,乃名相应。彼违瑜伽,及理有别,皆如彼说。

  

  问:若遮外境,岂复亦遮自身诸识各所变耶?

  答:今亦遮此诸识相缘,不能亲取。非遮体有离自外境,亦非或一向遮体都无,但说自心不能亲取。心亲所取,定不离心;若离自心,定不亲取。

  

  问:其心所法,唯既不遮,其真如性,经中不说,应非唯识。

  答:成唯识说,识之实性,不离识故,名为唯识;非如心所,名唯心所,不名唯识。真如亦是心所实性,亦得名为唯心所法,此理通故。

  

  旧论此中别说一颂,以立论宗。真谛颂云:实无有外尘,似尘识生故,犹如翳眼人,见毛两月等。菩提流支云:唯识无境界,以无虚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理虽不违,勘三梵本,并无此颂,但译家增。

  

  丙四 显唯识义,举喻以成…………………

  

  论曰: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述曰:自下第四,显唯识义,举喻以成。旧论此中,设为外难,方显正理。此译家增,非梵本有。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此中都无少分实义,显唯识义。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举喻以成。或前虽引教,今以理成。

  若安慧等以前圣者,说此内识生似外境现言,谓唯有识依他起性一自证分,似外徧计所执见相二取境现。所执虽无,妄情谓有;似妄情故,名似所取。成唯识论第一卷言:或复内识,转似外境;第七卷说: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此师意说:见、相二分,是所执无;唯自证分,依他性有。中边等说:能取所取,皆所执故;由自证分虚妄熏习为因缘故,自体生时,似能所取外境相现。此中二取,都无少实,唯有自证,似彼而生,唯取自体,故无少法能取少法。愚者不知,谓离识体有实二分,故说唯识,令其了知。

  [名相注释]故无少法能取少法 《成唯识论》卷七云:“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如缘他心,色等亦尔。”

  

  若护法等以后圣说,言内识生似外境现,谓有依他自证见相三分而生,不离识故,名为唯识。愚者依此不离识法,执为离心有实境相,此实所取心外二取,体性都无。中边等说,二取非有,依他二取,其体非无。摄论等说,唯二等故。若无依他见相二分,即违厚严及诸圣说唯量唯二、能所取缠见种种等。故今唯有非有似有依他内识三分而生,都无少分离心之外徧计所执实二取现,故无少法能取少法。说唯识言,令其了达,不生愚昧,谓彼为有。

  [名相注释]《摄论》等说,唯二等故 《摄大乘论》卷第二云:“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唯识二种种,观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离。”

  即违《厚严》及诸圣说 《佛地论》第三云: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别。《成唯识论》卷二云:“此颂意说,众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内、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缠缚。见有种种,或量、非量,或现、或比多分差别。此中见者,是见分故……或摄为二,后三俱是能缘性故,皆见分摄,此言见者,是能缘义。”

  唯量唯二,能所取缠见种种等 《成唯识论》卷八云:“诸圣教说唯量、唯二、种种,皆名依他起故。”《摄大乘论》(卷二所知相分第三)云:“唯识、二、种种。”彼云唯识,此言唯量;彼言二者,此言唯二。彼自解言,唯量者,无境故;唯二者,有见相故;种种者,种种行相而生起故,由有见相,得成二种,故见相分是依他起。《佛地经》云:现身土等。及前第二卷所引四圣教,皆有二、三、四分,故言种种,皆名依他起故。又种种者,是见分相分,各有种种行相,义如《摄大乘论》说。

  

  成唯识论第一卷说:谓内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第七卷说:三能变识及诸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此师说也,法体虽然,理犹未显,故次举喻,以成此宗。

  如世有人,眼有眩翳,意识遂于空中见有发蝇等。等者等取空花黄色、第二月等,眩是乱病,翳是障疾。眼病为缘,意见发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由眼有病,以眼为门,意见蝇等,非即眼识,能见发蝇。如以手等按一目时,意识便见第二月现,非即眼识,见第二月。第六意识,以眼为门,同时明了,状如眼见,实非眼见,以五识中无慧执故。

  成唯识说: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故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妄计度故,说之为无。此护法等说唯六七有执者,解摄大乘说能计度者是意识故。又说:唯有二分内识变相,不离于识,似外境现,此中都无离识实物。如有眩翳,见发蝇等。

  若安慧等说八识中皆有执者,以此等论诸文为证。眼有眩翳,见第二月,眼即能见。故眼识等,诸见相分,皆是所执,此中都无少分实义,谁言意识依眼见也,言唯意识能计度者!彼论意说,徧一切境而计度者,唯意识能。谁言五识无有徧计?若不尔者,此中云何说眼有眩见发蝇等。

  

  广此等诤,如成唯识。瞿波论师,同护法释,以眼为门,意识能执。无有道理五识缘无,无分别故,一向缘实。如阿毗达磨经偈中说:无有眼等识,不缘实境起;意识有二种,缘实不实境。安慧解此文云:五识起执,必托似境实法而起,似色用故。不同意识缘龟毛等,本无亦生无似用故,不说五识不起法执。

  

  唯缘实境,妄习内缘,所见外境,皆非实有。亦如发蝇,所见蝇蛇喻亦如是。故成唯识云: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虽有此喻,理仍未显,应更立量。

  量云:极成眼识,定不亲缘离自色境,五识之中随一摄故,如余四识。此余意识,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是识性故。如眼识等。中间四识,比量准思。此成心外境,非内心所缘,次成心内境,定不离于识。

  量云:此亲所缘,定不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又亲所缘,决定不离心及心所,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复第二云:余所执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

  

  问:如他身等识,虽不亲缘,既许有体,何得名唯识?

  答:成唯识论第七卷说:非唯识言但说一识,若唯一识无他等者,何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

  

  知清辨等,所执皆非,由拨依他圆成无故。

  

  中边论中,慈氏尊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由此故知,说唯识者,契中道义。

  [名相注释]《辩中边论》开宗明义颂释:“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虚妄分别有”,即有三界虚妄心也,此是依他起性,因缘所成,非有似有。

  “于此二都无”,于此妄心之上,都无能取、所取之二,或都无我、法之二。

  “此中唯有空”,谓此妄心中唯有真如,真空是空性,依空(我、法二空)所显故。“唯”是定义,以依他中,决定唯有空故。

  “于彼亦有此”,于彼空性中亦有此依他起之妄分别心(即是俗谛)。前句妄分别心中有空者,即俗谛中有真谛(空即真谛)。此句空中亦有妄分别,即真谛(真如)中亦有俗谛,二谛对待而有,一有时则二皆有,一无时亦无二故。

  “故说一切法”,一切法即有为(妄分别)、无为(空性)。

  “非空非不空”,谓由空性故,及妄分别,故言“非空”,以二谛体是有故(即依他、圆成二性是有)。“非不空”者,谓所取、能取二,或我法之二皆无故(即遍计所执性是无)。

  “有无及有故”,“有”谓安妄分别有故;“无”谓二取、我法二无故;“及有”者,谓于妄分别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别故。或“有故”者,指妄分别,“无故”即能所取,“及有故”即世俗、胜义二谛互有。

  “是则契中道”,谓二谛是有,不同清辨;二取是无,不同小部,故处中道。

  附:中观宗中道观 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第八讲

  

  

  “此中说心,意兼心所”,这个讲过了。“问:经中但说有心言,宁知有所?”他再问一次:经里边只说唯心,你怎么知道它包含有心所?“论曰:唯遮外境,不遣相应。”这是回答他的话:“唯”这个字,并不是说只有心王,是“遮外境”,并不排斥相应的心所法。

  

  述曰:为诸愚夫,不知心外无实境相,便执实有,起诸恶业…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