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八講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八講)

  上智下敏上師 講授

  

  

  本講課文:

  

  問:經中但說有心言,甯知有所。

  論曰:唯遮外境,不遣相應。

  述曰:爲諸愚夫,不知心外無實境相,便執實有,起諸惡業、二重障等,經說唯心,遮離心外徧計所執實境是有,不爲遣除依他起性,不離于心;諸心所法,心爲主故,說唯有心,理實亦唯有諸心所。

  

  問:何名相應?

  答:成唯識論第叁卷說,謂心心所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即具四義,除同行相,乃名相應。彼違瑜伽,及理有別,皆如彼說。

  

  問:若遮外境,豈複亦遮自身諸識各所變耶?

  答:今亦遮此諸識相緣,不能親取。非遮體有離自外境,亦非或一向遮體都無,但說自心不能親取。心親所取,定不離心;若離自心,定不親取。

  

  問:其心所法,唯既不遮,其真如性,經中不說,應非唯識。

  答:成唯識說,識之實性,不離識故,名爲唯識;非如心所,名唯心所,不名唯識。真如亦是心所實性,亦得名爲唯心所法,此理通故。

  

  舊論此中別說一頌,以立論宗。真谛頌雲:實無有外塵,似塵識生故,猶如翳眼人,見毛兩月等。菩提流支雲:唯識無境界,以無虛妄見;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理雖不違,勘叁梵本,並無此頌,但譯家增。

  

  丙四 顯唯識義,舉喻以成…………………

  

  論曰: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述曰:自下第四,顯唯識義,舉喻以成。舊論此中,設爲外難,方顯正理。此譯家增,非梵本有。內識生時,似外境現,此中都無少分實義,顯唯識義。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舉喻以成。或前雖引教,今以理成。

  若安慧等以前聖者,說此內識生似外境現言,謂唯有識依他起性一自證分,似外徧計所執見相二取境現。所執雖無,妄情謂有;似妄情故,名似所取。成唯識論第一卷言:或複內識,轉似外境;第七卷說: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此師意說:見、相二分,是所執無;唯自證分,依他性有。中邊等說:能取所取,皆所執故;由自證分虛妄熏習爲因緣故,自體生時,似能所取外境相現。此中二取,都無少實,唯有自證,似彼而生,唯取自體,故無少法能取少法。愚者不知,謂離識體有實二分,故說唯識,令其了知。

  [名相注釋]故無少法能取少法 《成唯識論》卷七雲:“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故契經言:無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識生時,似彼相現,名取彼物。如緣他心,色等亦爾。”

  

  若護法等以後聖說,言內識生似外境現,謂有依他自證見相叁分而生,不離識故,名爲唯識。愚者依此不離識法,執爲離心有實境相,此實所取心外二取,體性都無。中邊等說,二取非有,依他二取,其體非無。攝論等說,唯二等故。若無依他見相二分,即違厚嚴及諸聖說唯量唯二、能所取纏見種種等。故今唯有非有似有依他內識叁分而生,都無少分離心之外徧計所執實二取現,故無少法能取少法。說唯識言,令其了達,不生愚昧,謂彼爲有。

  [名相注釋]《攝論》等說,唯二等故 《攝大乘論》卷第二雲:“複次,雲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略由叁相,一由唯識無有義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叁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唯識二種種,觀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離。”

  即違《厚嚴》及諸聖說 《佛地論》第叁雲:衆生心二性,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見種種差別。《成唯識論》卷二雲:“此頌意說,衆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內、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纏縛。見有種種,或量、非量,或現、或比多分差別。此中見者,是見分故……或攝爲二,後叁俱是能緣性故,皆見分攝,此言見者,是能緣義。”

  唯量唯二,能所取纏見種種等 《成唯識論》卷八雲:“諸聖教說唯量、唯二、種種,皆名依他起故。”《攝大乘論》(卷二所知相分第叁)雲:“唯識、二、種種。”彼雲唯識,此言唯量;彼言二者,此言唯二。彼自解言,唯量者,無境故;唯二者,有見相故;種種者,種種行相而生起故,由有見相,得成二種,故見相分是依他起。《佛地經》雲:現身土等。及前第二卷所引四聖教,皆有二、叁、四分,故言種種,皆名依他起故。又種種者,是見分相分,各有種種行相,義如《攝大乘論》說。

  

  成唯識論第一卷說:謂內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第七卷說:叁能變識及諸心所,皆能變似見相二分。此師說也,法體雖然,理猶未顯,故次舉喻,以成此宗。

  如世有人,眼有眩翳,意識遂于空中見有發蠅等。等者等取空花黃色、第二月等,眩是亂病,翳是障疾。眼病爲緣,意見發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由眼有病,以眼爲門,意見蠅等,非即眼識,能見發蠅。如以手等按一目時,意識便見第二月現,非即眼識,見第二月。第六意識,以眼爲門,同時明了,狀如眼見,實非眼見,以五識中無慧執故。

  成唯識說:現量證時,不執爲外,後意分別,妄生外想。故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爲有;意識所執,妄計度故,說之爲無。此護法等說唯六七有執者,解攝大乘說能計度者是意識故。又說:唯有二分內識變相,不離于識,似外境現,此中都無離識實物。如有眩翳,見發蠅等。

  若安慧等說八識中皆有執者,以此等論諸文爲證。眼有眩翳,見第二月,眼即能見。故眼識等,諸見相分,皆是所執,此中都無少分實義,誰言意識依眼見也,言唯意識能計度者!彼論意說,徧一切境而計度者,唯意識能。誰言五識無有徧計?若不爾者,此中雲何說眼有眩見發蠅等。

  

  廣此等诤,如成唯識。瞿波論師,同護法釋,以眼爲門,意識能執。無有道理五識緣無,無分別故,一向緣實。如阿毗達磨經偈中說:無有眼等識,不緣實境起;意識有二種,緣實不實境。安慧解此文雲:五識起執,必托似境實法而起,似色用故。不同意識緣龜毛等,本無亦生無似用故,不說五識不起法執。

  

  唯緣實境,妄習內緣,所見外境,皆非實有。亦如發蠅,所見蠅蛇喻亦如是。故成唯識雲: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爲實有外境。雖有此喻,理仍未顯,應更立量。

  量雲:極成眼識,定不親緣離自色境,五識之中隨一攝故,如余四識。此余意識,亦不親緣離自諸法,是識性故。如眼識等。中間四識,比量准思。此成心外境,非內心所緣,次成心內境,定不離于識。

  量雲:此親所緣,定不離此,二隨一故,如彼能緣。又親所緣,決定不離心及心所,所緣法故。如相應法。複第二雲:余所執法,異心心所非實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緣此覺。

  

  問:如他身等識,雖不親緣,既許有體,何得名唯識?

  答:成唯識論第七卷說:非唯識言但說一識,若唯一識無他等者,何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誰爲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叁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識教意,便能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救拔含識生死輪回,非全撥無惡取空者違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應信一切唯識。

  

  知清辨等,所執皆非,由撥依他圓成無故。

  

  中邊論中,慈氏尊說: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由此故知,說唯識者,契中道義。

  [名相注釋]《辯中邊論》開宗明義頌釋:“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虛妄分別有”,即有叁界虛妄心也,此是依他起性,因緣所成,非有似有。

  “于此二都無”,于此妄心之上,都無能取、所取之二,或都無我、法之二。

  “此中唯有空”,謂此妄心中唯有真如,真空是空性,依空(我、法二空)所顯故。“唯”是定義,以依他中,決定唯有空故。

  “于彼亦有此”,于彼空性中亦有此依他起之妄分別心(即是俗谛)。前句妄分別心中有空者,即俗谛中有真谛(空即真谛)。此句空中亦有妄分別,即真谛(真如)中亦有俗谛,二谛對待而有,一有時則二皆有,一無時亦無二故。

  “故說一切法”,一切法即有爲(妄分別)、無爲(空性)。

  “非空非不空”,謂由空性故,及妄分別,故言“非空”,以二谛體是有故(即依他、圓成二性是有)。“非不空”者,謂所取、能取二,或我法之二皆無故(即遍計所執性是無)。

  “有無及有故”,“有”謂安妄分別有故;“無”謂二取、我法二無故;“及有”者,謂于妄分別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別故。或“有故”者,指妄分別,“無故”即能所取,“及有故”即世俗、勝義二谛互有。

  “是則契中道”,謂二谛是有,不同清辨;二取是無,不同小部,故處中道。

  附:中觀宗中道觀 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第八講

  

  

  “此中說心,意兼心所”,這個講過了。“問:經中但說有心言,甯知有所?”他再問一次:經裏邊只說唯心,你怎麼知道它包含有心所?“論曰:唯遮外境,不遣相應。”這是回答他的話:“唯”這個字,並不是說只有心王,是“遮外境”,並不排斥相應的心所法。

  

  述曰:爲諸愚夫,不知心外無實境相,便執實有,起諸惡業…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