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八講▪P3

  ..續本文上一頁的道理了。“內識”(識是對內的)生的時候,它一個相分,我們看起來好象這個相分是在我們心以外的,但是並不是真的在外,叫“似”,好象是一個外境現出來。這個用什麼來作比喻呢?“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就好象我們眼睛花了,或者眼睛長一個翳、害病了,看空中的時候,就看到很多的頭發、很多的蒼蠅在飛;這個裏邊,頭發也好,蒼蠅也好,是眼睛有毛病看出來的,實際上空中並沒有頭發,也沒有蒼蠅。我們的內識生的時候,在相分變了一些相,這個相在識裏邊,是識裏邊的一個毛病(就像眼睛有毛病),並不是說識外有很多的外境(猶如空中並沒有很多的頭發跟蒼蠅,而是眼睛裏邊産生出來的),這其中沒有一點點客觀的、實在的意思在裏邊。

  

  “舊論此中,設爲外難,方顯正理。此譯家增,非梵本有”,這個也是比較翻譯的本子。舊翻的那本說,是外邊先設一個外難,然後再說道理。這個,窺基法師認爲是翻譯的人自己加的,並沒有根據原本照翻,我們這裏根據原本照翻,這個外難就沒有了。這是比較幾個本子的一些說法,下邊解釋。

  “內識生時,似外境現,此中都無少分實義”,這是論裏的原文。這個顯什麼?“顯唯識義”,就是唯識的道理。“如有眩翳,見發蠅等”,眼睛有眩(眼花)或者長了一個翳,看到空中的頭發、蒼蠅,“此中都無少分實義”,這個空中的頭發也好、蒼蠅也好,都沒有一點點真實的意義在裏邊,都是眼睛花了看出來的,空中並沒有這些東西。“舉喻以成”,舉這個比喻,說明我們執著的外境,實在是沒有的;發蠅等等是我們眼睛的相分所顯的,是在裏邊,不在外邊,外邊是沒有東西的。“或前雖引教,今以理成”,或者說,前面是引教證,這裏是理證,以道理來證明。

  

  

  若安慧等以前聖者,說此內識生似外境現言,謂唯有識依他起性一自證分,似外徧計所執見相二取境現。所執雖無,妄情謂有;似妄情故,名似所取。成唯識論第一卷言:或複內識,轉似外境;第七卷說: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此師意說:見、相二分,是所執無;唯自證分,依他性有。中邊等說:能取所取,皆所執故;由自證分虛妄熏習爲因緣故,自體生時,似能所取外境相現。此中二取,都無少實,唯有自證,似彼而生,唯取自體,故無少法能取少法。愚者不知,謂離識體有實二分,故說唯識,令其了知。

  [名相注釋]故無少法能取少法 《成唯識論》卷七雲:“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故契經言:無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識生時,似彼相現,名取彼物。如緣他心,色等亦爾。”

  

  “若安慧等以前聖者”,這是說兩派(唯識古學與唯識今學)的不同,安慧等以前聖者是古唯識家,他們說“內識生似外境現”這句話,“謂唯有識依他起性一自證分”,這我們在講《簡介》的時候講過了,他們認爲這個識的自證分是依他起性,是實有的;“似外徧計所執見相二取境現”,依他起的自證分是實在有的,而見相二分是徧計所執起的,這兩個“二取境現”,現出來。“所執雖無,妄情謂有”,所執著的境是沒有的,但是我們虛妄的情識,看起來好象是有,那是我們的執著;“似妄情故,名似所取”,這個所執著的東西,跟我們的妄情是相似的,顯出的能取、所取,叫似所取,這個所取跟我們的妄情是有聯系的,兩個是近此類的,叫似妄情。這個“所取”跟我們的“妄情”是一類的、相似的,所以說“似外徧計所執起見相二取”,這兩個似我們的妄情。

  “《成唯識論》第一卷言:或複內識,轉似外境”,這是引證。《成唯識論》也這麼說:內識生見相二分的時候,産生一個好象是外境、實際上不是外境;“第七卷說: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這個外境,不外是兩個:一是我執,一是法執。

  “此師意說”,這都是安慧(古唯識家)一派論師的意思,他們說,“見相二分,是所執無”,見相二分是所執的徧計執性,是沒有的;“唯自證分,依他性有”,自證分是依他起性,是有的。這個我們前面介紹的時候已經講過了,古唯識學安慧這一派把叁分歸納成一分——本來還有見相二分,但他認爲見相二分是虛妄、徧計所執,實際上就是沒有的,而這個自證分是依他起、是有的,只有自證分是真實的。

  “中邊等說:能取所取,皆所執故”,這是依據《辨中邊論》來說,能取也好、所取也好,都是我們的執著(徧計執),“由自證分虛妄熏習爲因緣故,自體生時,似能所取外境相現”,因爲自證分(識)裏邊的虛妄熏習,虛妄分別的識互相地熏習(你熏我、我熏你),以此爲因緣,“自體生時(種子生現行的時候)”有“似能所取(這個似,還是相似,跟妄情相似的能取所取)”的“外境相現”,實際上不是外境。

  “此中二取,都無少實,唯有自證,似彼而生”,這個二取沒有一點點的真實性,只有自證分是依他起,那是有的——“似彼而生”,以虛妄分別而産生。自證分是因緣和合而起的,種子、現行是依他起,所以說自證分是有的。“唯取自體”,執取識的體就是自證分。“故無少法能取少法”,所以說沒有一點點的法能夠取到一點點的法,都是自己虛妄的那個妄情,感到有能取、所取。實際上本身就是一個識,能取也好,所取也好,都是虛妄的;真正來說,沒有一點點法能取另外一點點法。這是經上的話。經上的話,他用唯識的概念來解釋,沒有少法能取少法,法法相離,不能夠互相産生能取所取作用的。

  “愚者不知”,愚者(不知道唯識道理的人,包括二乘、凡夫、外道)不知道這個道理,“謂離識體,有實二分”,以爲離開我們識的本體之外,還有實在的能取、所取的境。“故說唯識,令其了知”,因爲這個原因,佛、我們的論師世親菩薩要說唯識道理,使他們知道這個離開識體之外實在的能取、所取二分是沒有的,是徧計所執顯出來的。

  

  這是安慧一系的理論。下面還要介紹護法的新學。

  

  若護法等以後聖說,言內識生似外境現,謂有依他自證見相叁分而生,不離識故,名爲唯識。愚者依此不離識法,執爲離心有實境相,此實所取心外二取,體性都無。中邊等說,二取非有,依他二取,其體非無。攝論等說,唯二等故。若無依他見相二分,即違厚嚴及諸聖說唯量唯二、能所取纏見種種等。故今唯有非有似有依他內識叁分而生,都無少分離心之外徧計所執實二取現,故無少法能取少法。說唯識言,令其了達,不生愚昧,謂彼爲有。

  [名相注釋]《攝論》等說,唯二等故 《攝大乘論》卷第二雲:“複次,雲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略由叁相,一由唯識無有義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叁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唯識二種種,觀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離。”

  即違《厚嚴》及諸聖說 《佛地論》第叁雲:衆生心二性,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見種種差別。《成唯識論》卷二雲:“此頌意說,衆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內、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纏縛。見有種種,或量、非量,或現、或比多分差別。此中見者,是見分故……或攝爲二,後叁俱是能緣性故,皆見分攝,此言見者,是能緣義。”

  唯量唯二,能所取纏見種種等 《成唯識論》卷八雲:“諸聖教說唯量、唯二、種種,皆名依他起故。”《攝大乘論》(卷二所知相分第叁)雲:“唯識、二、種種。”彼雲唯識,此言唯量;彼言二者,此言唯二。彼自解言,唯量者,無境故;唯二者,有見相故;種種者,種種行相而生起故,由有見相,得成二種,故見相分是依他起。《佛地經》雲:現身土等。及前第二卷所引四聖教,皆有二、叁、四分,故言種種,皆名依他起故。又種種者,是見分相分,各有種種行相,義如《攝大乘論》說。

  

  “若護法等以後聖說”,護法以後的聖者就是新學——唯識今學(以前的是古學,他們是今學),他們的說法,“言內識生似外境現,謂有依他自證、見、相叁分而生”,內識生的時候,産生好象是外境這樣子現出來;這個裏邊,依他起有叁分,自證分是依他起,見相二分也是依他起。這我們也學過了,就是陳那的說法(叁分說)。護法菩薩是陳那的弟子,他把它繼承下來又加以發展,成了四分。這個在《簡介》裏邊都講過了。先說陳那的說法,自證分也好,見分也好,相分也好,都是依他起,是有體的;“不離識故,名爲唯識”,雖然有叁分,但都是一個識所化出來,都沒有離開識,所以叫唯識。

  “愚者依此不離識法,執爲離心有實境相,此實所取心外二取,體性都無”,愚者(外道、凡夫、二乘)不懂這個道理,本來是沒有離開識的見相二分,但是他們執著離開心之外有實在的境相,這個執著實在有的心外能所二取,體性都無,它是徧計執,本身是沒有的,沒有體性的。本來是不離心的叁分,是依他起,但是凡夫搞錯了,以爲實在有外境,可以所取。

  

  《辨中邊論》裏邊就是說這個了,“二取非有”,能取、所取的體是沒有的,不是依他起,而是徧計執;“依他二取,其體非無”,執著有實在的所取、能取,這兩個是沒有的,而依他起的見相二分(“依他”的“二取”)不能說沒有。這是新學跟古學兩者有一點點差異。

  “攝論等說,唯二等故”,爲什麼說依他起的見相兩分能取所取是有的呢?因爲根據《攝大乘論》裏邊說“唯二等故”,《攝大乘論》裏邊有講“唯量、唯二”的話……,這是引經據典了,我們還得要把引經據典的話解釋一下。

  (10B)《成唯識論》(卷八)說:“諸聖教說唯量、唯二、種種,皆名依他起故”,根據佛的經或者菩薩的論裏邊說有“唯量”、“唯二”、“種種”幾個名相,都屬于依他起的…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