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說。如胡椒飲,如金剛環。又欲之界,名爲欲界,由此界能任持欲故。色、無色界,應知亦然。體通五蘊,皆依士釋。無性釋雲:謂與欲等愛結相應,墮在叁界。
“言叁界者,謂欲、色界、及無色界。”這個叁界,大家知道了,欲界、色界、無色界。
“世親釋雲:能持自相,故名爲界;或複界者,是種族義。”這個我們在學《五蘊論》的時候講過了,蘊、處、界,界是什麼意思?界有叁個意思,這裏提了兩個:“能持自相”,能夠任持自相、不隨便變動的,就叫界;或者說,界“是種族義”,如人的族姓那樣,假使說眼界,就是眼的一類(一個種族),假使是色界,那是色的一類,分了種族來說的(十八界,十八個種族)。
“界”知道了,什麼叫“欲”?“欲謂段食、睡、淫所引貪欲。”欲界是什麼意思呢?“界”的意思是“能持自相”,或者是“種族”的意思;而“欲”,主要是食、睡、淫這叁個所引的貪欲。飲食、睡眠、淫欲所引的貪欲,這叁個東西,是欲界裏邊,屬于欲界特有的。
“段食”,欲界吃的東西,是一段一段吃進去的。食有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最粗的是段食,吃下去,是一口一口吞下去的,這是欲界的特殊的飲食;在色界,段食就沒有了。
“睡”,色界不要睡眠的,所以說得了初禅的人,他可以不睡覺;而在欲界的人,沒有進入初禅、或者不是色界的人,那就非睡不可的,睡不夠的話身體就會受影響,乃至白天沒有精神,還是要睡。但是睡得過分了,也是個貪欲了。有的人聽到打鍾還不願意起來,這是睡的貪,這個貪是欲界的一個特征,也是不好的。
“淫”,男女淫欲事情,當然是最壞的了。
凡是這個飲食的貪、睡眠的貪、淫欲的貪,都是屬于欲界的。如果我們要修定的話,一定要節製飲食、節製睡眠、斷淫欲,這樣子才能夠進入色界的定,才能生到色界去。淫欲,當然了,我們出家人是斷掉了的,出了家是沒有這個事情,但是段食跟睡眠,卻是一般人都會有。我們去參一些老修行,真正老修行,修行之後倒是好了,他是用功了,有一些就是用功用不上的,出了家之後男女的事情沒有了,至少也講一點體面,這個事情很粗鄙,不能做,也犯戒,不敢做,做了人家要罵,但是食貪、睡貪,卻是有的人會發展。我們看到叢林裏一些,他用功用不上,男女的事情也沒有,外邊五欲的享受、看戲什麼的又不去,他就是一天到晚燒小鍋,吃,他的貪欲就發展在吃上邊;或者是睡,吃了就睡、睡了又吃,這樣子好象是沒有犯什麼大過失,但是這個欲界的根子還牢牢地系縛住,不能拔出。這也是不好的了,就是變相的貪。貪欲,在某一方面製止住了,它會往其他方面發展,也應當把它止住。淫欲固然不好,睡眠跟飲食的貪也不能讓它發展;一發展開去,在欲界這個地方就牢牢地生根、拔不出去了。
“欲所屬界,故名欲界”,這個界是屬于欲所屬的界,叫欲界。這是解釋欲界了。我們一般說欲界,就是說有男女之欲的,但是要注意,飲食(段食)跟睡眠這兩個貪也是攝在欲界裏,也是欲界的特征。
(7B)那麼色界呢?“變礙示現,說名爲色”,這個“色”我們知道了,那一次我們複習過了,《五蘊論》裏邊,色是變礙爲性,變礙所顯示出來的東西,叫色。“色所屬界,故名色界”,在這個界裏邊,只有色,沒有淫欲、沒有睡眠,段食的貪是沒有的。這是色界,色還有;色所屬的界,叫色界。
“于彼界中,色非有故,名爲無色”,這是第叁個,無色界。在這個界裏邊,色法——變礙的色是沒有,全部是精神的狀態,叫無色界。“彼體無色,立無色名”,在無色界裏邊,一切都是沒有色的,沒有物質的色的體的,因爲沒有色,所以叫無色界。“非彼但用色無爲體”,它不是單單說色沒有就是體……它除了色之外,其余還有東西的,就是精神狀態的東西——受想行識這四個蘊還是有的。就是說,它的體不是色,其中就包含不是色的體(受想行識)還是有的。並不是說,沒有色了,就叫無色界。這是講名詞的一個界限問題。講“無明”的時候就用這個方式,不是“沒有明”了就叫“無明”。“無色所屬界,名爲無色界”,無色的(那些精神狀態)、沒有物質所屬的那個界,叫無色界。
“略去中言,故作是說”,本來完整地說是欲所屬界、色所屬界、無色所屬界,但是中間“所屬”兩個字可以略掉,所以就叫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像世間上也有這樣的通例,“如胡椒飲,如金剛環”,胡椒飲就是胡椒做的湯,金剛環就是金剛做的指環,應當說這是胡椒做的飲料、或者說金剛所做的環;也是把中間兩個字略掉了,叫胡椒飲、金剛環,人家還是聽得懂的。
“又欲之界,名爲欲界”,前面說了欲所屬的界,這裏又是一個解釋。欲的界,屬于欲的界,叫欲界。“由此界能任持欲故”,這個界能夠任持這個欲——飲食、睡眠、淫所引的貪,都能夠任持,在這個界裏邊有這個東西,能夠維持下去。“色、無色界,應知亦然”,這個色、無色界,應當知道也是同樣。“體通五蘊,皆依士釋”,就是說,色之界、無色之界,這是依主釋,這裏說是依士釋——主要的依次要的叫依士釋,次要的依主要的叫依主釋。這是解釋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名相。
“無性釋雲”,無性是陳那的弟子,是世親菩薩的再傳弟子,他解釋說,“謂與欲等愛結相應,墮在叁界”,欲界跟欲的這個愛結相應、色界跟色界的愛結相應、無色界跟無色界的愛結相應,反正都有貪(愛結),才能墮(生)在叁界。欲界的貪就是對男女淫欲、飲食之貪,與這個貪相應的就墮在欲界;對色界的處所貪著的——色界的人雖然沒有男女欲、沒有段食、也不睡眠了,但是對這個處所(他的宮殿的莊嚴等等)他還歡喜,那麼就墮在色界;而無色界,還有無色的貪,雖然沒有色法了,但是對于其它的那些心理狀態的東西他還是有貪著,就墮入無色界。
安立大乘叁界唯識
⑷唯 識
1.約叁性說
言唯識者,瞿波師說:以有叁德,故今安立。一、本有德,本性淨故,意說識性;二、中有德,即依唯識,修行萬行,叁劫能斷皮肉膚等所有粗重;叁、未有德,即至佛位,福智圓明,難遇獨出。
[名相注釋]:
叁劫能斷皮肉膚等所有粗重 《瑜伽師地論》(卷四八)雲:
“于叁住中,當知能斷煩惱障品所有粗重。謂于極歡喜住中,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斷,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現行。于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淨,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斷,一切煩惱,皆不現前。于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入如來住。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叁種,一者在皮粗重,二者在膚粗重,叁者在肉粗重。當知此中在皮粗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在膚粗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在肉粗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得一切障極清淨智。于叁住中,煩惱所知二障永斷,所余諸住,如其次第,修斷資糧。”
(《瑜伽師地論》于菩薩分十二住,其十叁住即佛位也。十二住者,謂菩薩種性住,勝解行住,極歡喜住至最上成滿菩薩住分別爲初至十地。)
“言唯識者”,什麼叫唯識?叁界唯識,叁界講好了(欲界、色界、無色界,其實也很簡單,不過他講得仔細一點),那麼講唯識,重點還在唯識。“瞿波師說”,瞿波師是世親菩薩的一個大弟子,前面講過的,“以有叁義,故今安立”,他說,“唯識”有叁個德,因爲有叁個德,所以安立叫“唯識”。
第一是本有德,“本性淨故,意說識性”, 本來的清淨的那個德,就是這個唯識的性,那就是真如了。
第二是中有德,“即依唯識,修行萬行,叁劫能斷皮肉膚等所有粗重”,依唯識的道理去修六度萬行,叁大阿僧祗劫能斷所有的粗重(煩惱種子),這煩惱種子有叁種比喻:一種是皮、一種是肉、一種是膚,一層比一層深,皮在最外,其次是膚,再是肉(這個下文有講,等一下再說)。
第叁是未有德,最後完成的,立這麼一個德,“即至佛位,福智圓明,難遇獨出”,就是成佛的最後的那個德,福德智慧都圓滿了,是最難遇到、又是單獨出世的。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化,沒有第二尊佛一起出來的。所以,我們講一個笑話,以前碰到海外法師,我問他們,你們那裏比丘多不多?他說,“一個世界一尊佛”,在他們那裏,很大的一個地方,幾乎只有一個比丘,那就是說比丘很少,“一個世界一尊佛”。
這裏瞿波論師說的本有德、中有德、末有德跟天臺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有點相似。本有德是原來的清淨法身,就是我們的實性、真如;中有德就是修行的時候,依了唯識修行,修萬行的那個德;而末有德,是最後成佛之後,解脫了,“福智圓明”,福德智慧都圓滿了,那是很難遇到的,是單獨一尊佛出現的。
在中有德裏邊,用皮、肉、膚叁個來比喻粗重,粗重即煩惱的種子。它爲什麼叫粗重?我們學過《五蘊論》了,就是沒有堪能性,使我們身心都沒有堪能性,好象疲勞不堪、沒有力量的樣子。爲什麼要叫皮、膚、肉?《瑜伽師地論》裏邊有這麼一段文。
《瑜伽師地論》把菩薩分成十二個住,到十叁住就是成佛了。哪十二個住?“十二住者,謂菩薩種性住,勝解行住,極歡喜住至最上成滿菩薩住分別爲初至十地。”第一種性住、第二勝解行住,就是資糧道、加行道;到第叁極歡喜住以後,就是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一直到十地,共十二住(由如是所說十二諸菩薩住,經叁無數大劫時量,能斷一切煩惱障品所有粗重,及斷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再登佛地,第十叁住就是佛地。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