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说。如胡椒饮,如金刚环。又欲之界,名为欲界,由此界能任持欲故。色、无色界,应知亦然。体通五蕴,皆依士释。无性释云:谓与欲等爱结相应,堕在三界。
“言三界者,谓欲、色界、及无色界。”这个三界,大家知道了,欲界、色界、无色界。
“世亲释云:能持自相,故名为界;或复界者,是种族义。”这个我们在学《五蕴论》的时候讲过了,蕴、处、界,界是什么意思?界有三个意思,这里提了两个:“能持自相”,能够任持自相、不随便变动的,就叫界;或者说,界“是种族义”,如人的族姓那样,假使说眼界,就是眼的一类(一个种族),假使是色界,那是色的一类,分了种族来说的(十八界,十八个种族)。
“界”知道了,什么叫“欲”?“欲谓段食、睡、淫所引贪欲。”欲界是什么意思呢?“界”的意思是“能持自相”,或者是“种族”的意思;而“欲”,主要是食、睡、淫这三个所引的贪欲。饮食、睡眠、淫欲所引的贪欲,这三个东西,是欲界里边,属于欲界特有的。
“段食”,欲界吃的东西,是一段一段吃进去的。食有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最粗的是段食,吃下去,是一口一口吞下去的,这是欲界的特殊的饮食;在色界,段食就没有了。
“睡”,色界不要睡眠的,所以说得了初禅的人,他可以不睡觉;而在欲界的人,没有进入初禅、或者不是色界的人,那就非睡不可的,睡不够的话身体就会受影响,乃至白天没有精神,还是要睡。但是睡得过分了,也是个贪欲了。有的人听到打钟还不愿意起来,这是睡的贪,这个贪是欲界的一个特征,也是不好的。
“淫”,男女淫欲事情,当然是最坏的了。
凡是这个饮食的贪、睡眠的贪、淫欲的贪,都是属于欲界的。如果我们要修定的话,一定要节制饮食、节制睡眠、断淫欲,这样子才能够进入色界的定,才能生到色界去。淫欲,当然了,我们出家人是断掉了的,出了家是没有这个事情,但是段食跟睡眠,却是一般人都会有。我们去参一些老修行,真正老修行,修行之后倒是好了,他是用功了,有一些就是用功用不上的,出了家之后男女的事情没有了,至少也讲一点体面,这个事情很粗鄙,不能做,也犯戒,不敢做,做了人家要骂,但是食贪、睡贪,却是有的人会发展。我们看到丛林里一些,他用功用不上,男女的事情也没有,外边五欲的享受、看戏什么的又不去,他就是一天到晚烧小锅,吃,他的贪欲就发展在吃上边;或者是睡,吃了就睡、睡了又吃,这样子好象是没有犯什么大过失,但是这个欲界的根子还牢牢地系缚住,不能拔出。这也是不好的了,就是变相的贪。贪欲,在某一方面制止住了,它会往其他方面发展,也应当把它止住。淫欲固然不好,睡眠跟饮食的贪也不能让它发展;一发展开去,在欲界这个地方就牢牢地生根、拔不出去了。
“欲所属界,故名欲界”,这个界是属于欲所属的界,叫欲界。这是解释欲界了。我们一般说欲界,就是说有男女之欲的,但是要注意,饮食(段食)跟睡眠这两个贪也是摄在欲界里,也是欲界的特征。
(7B)那么色界呢?“变碍示现,说名为色”,这个“色”我们知道了,那一次我们复习过了,《五蕴论》里边,色是变碍为性,变碍所显示出来的东西,叫色。“色所属界,故名色界”,在这个界里边,只有色,没有淫欲、没有睡眠,段食的贪是没有的。这是色界,色还有;色所属的界,叫色界。
“于彼界中,色非有故,名为无色”,这是第三个,无色界。在这个界里边,色法——变碍的色是没有,全部是精神的状态,叫无色界。“彼体无色,立无色名”,在无色界里边,一切都是没有色的,没有物质的色的体的,因为没有色,所以叫无色界。“非彼但用色无为体”,它不是单单说色没有就是体……它除了色之外,其余还有东西的,就是精神状态的东西——受想行识这四个蕴还是有的。就是说,它的体不是色,其中就包含不是色的体(受想行识)还是有的。并不是说,没有色了,就叫无色界。这是讲名词的一个界限问题。讲“无明”的时候就用这个方式,不是“没有明”了就叫“无明”。“无色所属界,名为无色界”,无色的(那些精神状态)、没有物质所属的那个界,叫无色界。
“略去中言,故作是说”,本来完整地说是欲所属界、色所属界、无色所属界,但是中间“所属”两个字可以略掉,所以就叫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像世间上也有这样的通例,“如胡椒饮,如金刚环”,胡椒饮就是胡椒做的汤,金刚环就是金刚做的指环,应当说这是胡椒做的饮料、或者说金刚所做的环;也是把中间两个字略掉了,叫胡椒饮、金刚环,人家还是听得懂的。
“又欲之界,名为欲界”,前面说了欲所属的界,这里又是一个解释。欲的界,属于欲的界,叫欲界。“由此界能任持欲故”,这个界能够任持这个欲——饮食、睡眠、淫所引的贪,都能够任持,在这个界里边有这个东西,能够维持下去。“色、无色界,应知亦然”,这个色、无色界,应当知道也是同样。“体通五蕴,皆依士释”,就是说,色之界、无色之界,这是依主释,这里说是依士释——主要的依次要的叫依士释,次要的依主要的叫依主释。这是解释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名相。
“无性释云”,无性是陈那的弟子,是世亲菩萨的再传弟子,他解释说,“谓与欲等爱结相应,堕在三界”,欲界跟欲的这个爱结相应、色界跟色界的爱结相应、无色界跟无色界的爱结相应,反正都有贪(爱结),才能堕(生)在三界。欲界的贪就是对男女淫欲、饮食之贪,与这个贪相应的就堕在欲界;对色界的处所贪着的——色界的人虽然没有男女欲、没有段食、也不睡眠了,但是对这个处所(他的宫殿的庄严等等)他还欢喜,那么就堕在色界;而无色界,还有无色的贪,虽然没有色法了,但是对于其它的那些心理状态的东西他还是有贪着,就堕入无色界。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⑷唯 识
1.约三性说
言唯识者,瞿波师说:以有三德,故今安立。一、本有德,本性净故,意说识性;二、中有德,即依唯识,修行万行,三劫能断皮肉肤等所有粗重;三、未有德,即至佛位,福智圆明,难遇独出。
[名相注释]:
三劫能断皮肉肤等所有粗重 《瑜伽师地论》(卷四八)云:
“于三住中,当知能断烦恼障品所有粗重。谓于极欢喜住中,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上中诸烦恼品,皆不现行。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净,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前。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当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一者在皮粗重,二者在肤粗重,三者在肉粗重。当知此中在皮粗重,极欢喜住皆悉已断。在肤粗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悉已断。在肉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得一切障极清净智。于三住中,烦恼所知二障永断,所余诸住,如其次第,修断资粮。”
(《瑜伽师地论》于菩萨分十二住,其十三住即佛位也。十二住者,谓菩萨种性住,胜解行住,极欢喜住至最上成满菩萨住分别为初至十地。)
“言唯识者”,什么叫唯识?三界唯识,三界讲好了(欲界、色界、无色界,其实也很简单,不过他讲得仔细一点),那么讲唯识,重点还在唯识。“瞿波师说”,瞿波师是世亲菩萨的一个大弟子,前面讲过的,“以有三义,故今安立”,他说,“唯识”有三个德,因为有三个德,所以安立叫“唯识”。
第一是本有德,“本性净故,意说识性”, 本来的清净的那个德,就是这个唯识的性,那就是真如了。
第二是中有德,“即依唯识,修行万行,三劫能断皮肉肤等所有粗重”,依唯识的道理去修六度万行,三大阿僧祗劫能断所有的粗重(烦恼种子),这烦恼种子有三种比喻:一种是皮、一种是肉、一种是肤,一层比一层深,皮在最外,其次是肤,再是肉(这个下文有讲,等一下再说)。
第三是未有德,最后完成的,立这么一个德,“即至佛位,福智圆明,难遇独出”,就是成佛的最后的那个德,福德智慧都圆满了,是最难遇到、又是单独出世的。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化,没有第二尊佛一起出来的。所以,我们讲一个笑话,以前碰到海外法师,我问他们,你们那里比丘多不多?他说,“一个世界一尊佛”,在他们那里,很大的一个地方,几乎只有一个比丘,那就是说比丘很少,“一个世界一尊佛”。
这里瞿波论师说的本有德、中有德、末有德跟天台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有点相似。本有德是原来的清净法身,就是我们的实性、真如;中有德就是修行的时候,依了唯识修行,修万行的那个德;而末有德,是最后成佛之后,解脱了,“福智圆明”,福德智慧都圆满了,那是很难遇到的,是单独一尊佛出现的。
在中有德里边,用皮、肉、肤三个来比喻粗重,粗重即烦恼的种子。它为什么叫粗重?我们学过《五蕴论》了,就是没有堪能性,使我们身心都没有堪能性,好象疲劳不堪、没有力量的样子。为什么要叫皮、肤、肉?《瑜伽师地论》里边有这么一段文。
《瑜伽师地论》把菩萨分成十二个住,到十三住就是成佛了。哪十二个住?“十二住者,谓菩萨种性住,胜解行住,极欢喜住至最上成满菩萨住分别为初至十地。”第一种性住、第二胜解行住,就是资粮道、加行道;到第三极欢喜住以后,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十地,共十二住(由如是所说十二诸菩萨住,经三无数大劫时量,能断一切烦恼障品所有粗重,及断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再登佛地,第十三住就是佛地。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