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于三住中”, 三住即初地(极欢喜住)、第八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及佛地(最上成满菩萨住),他们“能断烦恼障品所有粗重(种子)”。
“于极欢喜住(初地)中,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初地之后,再也不堕恶趣了,堕恶趣的所有烦恼种子都断掉了;“一切上中诸烦恼品皆不现行”,一切上中品的烦恼不会现行了。虽然种子没有断掉——上品、中品的烦恼(如发脾气之类),虽然种子没有断完,但是现行(发脾气)不会出来了。
“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八地)中, 一切能障一向清净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前。”八地相当于阿罗汉,烦恼种子都断完了。
“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佛地)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一切习气也断完了,才能成佛。
烦恼断完、成阿罗汉,相当于八地那么高;最后习气(所知障)也断完——烦恼早就断完了,到习气也断完,一切种子都没有了,就是成佛了。这一段是说三个住里边他们能断烦恼障品所有粗重的三种情形。
“当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所知障的所有粗重也分三种情况。“一者在皮粗重,二者在肤粗重,三者在肉粗重”,他就是用这个皮、肤、肉来说明了。第一种是在皮的粗重,这是在表面上的;第二种是在肤的粗重,在肤内层了;第三是在肉的粗重,在皮肤里边了。
“当知此中,在皮粗重,极欢喜地住皆悉已断”,这个在皮的粗重,在初地的时候断完了;“在肤粗重”,相当于肤这个位置的烦恼种子,在“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八地)”的时候“皆悉已断”,断掉了;“在肉粗重”,就在“如来住(成佛)”的时候“皆悉已断”,这个时候,“得一切障极清净智”,一切如来的智慧都出现了,都显出来了。
这里就是说,菩萨修唯识的六度万行的时候,时间是三大阿僧祗劫(这是大家知道的),在初地的时候,断皮的所知障粗重;在八地的时候,断肤的所知障粗重(种子);在成佛的时候,最里边的肉的所知障的种子也断完了。就是说,菩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在初地断皮、八地断肤、佛地断肉,所有一切所知障的种子,在这三个时候断完。那么末有德,“即至佛位”,就是成佛的那个(第十三住、佛地)了。
这是瞿波论师把“唯识”用三层来讲,相当于天台的般若分成三层来讲,意思是相近的。当然,天台宗的祖师,他的理论是有依据的。那么“唯识”的道理讲好了(前面我们讲了很多,这里就是补充一下)。
唯,独但义。识,了别义,体即五法心心所等。所以者何?总说诸法,略有三性。谓即遍计所执性,虚妄唯识;依他起性,非有似有,因缘所生,因缘唯识,即是识相;圆成实性,依他起上遍计所执空无之理,真实唯识,即是识性。
什么叫“唯”?“独、但义”,独独是这个,或者单是这个,没有其它的。就是简别其它的了:三界只有识,独独是识,单就是识。
什么叫“识”呢?“了别义”,这个我们知道,识是了别。“体即五法心心所等”,这个识的体并不单是一个心王。唯识的识,它的体是比较宽的,五位法——心王、心所、不相应行,乃至色法、无为法都在里边。无为法是识的性,色法是识的相分,不相应行、心王心所(心王心所就是心)跟色法的分位差别,都没有离开识,都属于识的体里边的东西,所以这五位法都在识里边,识的体就是这五位法。
“所以者何”,为什么这么说?“总说诸法,略有三性。”这就是讲三自性了。为什么说五位法都在识里边?五位法就包含整个的宇宙的一切万法了,为什么说一切法都在识里边呢?一切法,可以用“三性”来分判。这个我们在讲《简介》的时候,大家已经有一个粗的概念,这里是第二次见面,应当是不太陌生了;如果把《讲义》搞得很清楚,这个是毫无问题了。哪“三性”呢?
第一,“徧计所执性”,这叫“虚妄唯识”。这都没有离开唯识。徧计所执性是虚妄唯识,它是唯识所显的虚妄相。
第二,“依他起性”,是一切法的缘起,因缘和合它就显,因缘没有和合就没有它的东西,所以说,“非有似有”——本来是没有的,“似有”,好象是有。那就是假有了。我们前面讲过的,一个是没有,确实是“无”;一个是有,但不是真的有,“非有似有”,那就是说“假有”。因为是“因缘所生”的,因缘和合就生、因缘离散就灭,不能说它没有,但是不是有自性的有、不是永远的有,叫非有似有(假有)。这个叫什么唯识?叫“因缘唯识”(这三个名词是新的,徧计所执性是“虚妄唯识”,它没有离开唯识,但是虚妄为性;依他起性也是唯识,但是“因缘唯识”,因缘和合的唯识),“即是识相”,识有性有相,它表面的相(缘生的幻相)就是依他起性。
第三,“圆成实性”,“依他起上,徧计所执空无之理”,依他起(因缘和合而生的法)上,把我们执为实在有的那个徧计执去掉了,所显的空性的道理,就是圆成实性。“真实唯识,即是识性”,这个圆成实性叫真实的唯识,是唯识的真实性。
所以说这三个性,都没有离开唯识。这三个性包涵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唯识。徧计所执性是虚妄唯识;依他起性是因缘唯识;圆成实性是真实的唯识(也就是识的性)。依他起性是相,圆成实性是性,性相两个是不离的。所以说五位法也是唯识。
诸异生等,迷圆成实,执依他等是一是异,谓离心外,定实有法,是心所取,无明所蔽,正智不生。今为显彼所说离心徧计所执实法非有虚妄识现,但有有为依他识相因缘唯识,及有无为圆成识性真实唯识,故今总说诸法唯识,令知有无,证转依果。此则相性各别体说。若摄诸境皆从于心名唯识者,真如既是识之实性,亦名唯识。此约三性。
[名相注释]:
证转依果:《成唯识论》(卷九)云:“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
这是说凡夫。凡夫因为无明,对于圆成实性的这个真如的道理,迷惑掉了,“迷圆成实”,看不到;“执依他等是一是异”,而对依他起——依他起本来是因缘和合、如幻显现,却把它执为实在,执为实在有自性之后,就要说它是一是异、是生是灭、是断是常……,这些分别就来了。怎么会产生这个分别呢?因为执为实在了,“谓离心外,定实有法”,一定有实在的心外的法,“是心所取”,心是能取,所取的就是外境或他所对的对象;“无明所蔽,正智不生”,因为无明所覆蔽,正真的智慧就生不起来。
“今为显彼所说离心徧计所执实法非有”,现在我们要显示他所说的这个离心之外遍计所执的实法是没有的,我们就要把这个道理——一般凡夫所执着的这个离开心之外有实在的东西(因遍计执而产生的实在的法)是没有体、没有自性的,这个道理要告诉他,就需要唯识了。“虚妄识现”,凡夫执为心外实在有的那个法,是我们的遍计所执的虚妄显现,是虚妄的识变现出来的、是没有体的,是凡夫的无明执着才有的。
这个就是说“无”,否定了遍计所执的东西是假的、是没有的,是虚妄所现,没有体的。那么“有”什么?没有的、虚妄的去掉之后,显示真实的是什么东西?“真实”的就是“有”的。
虚妄唯识遍计所执性是没有(无)的,那么什么是“有”的呢?“但有有为依他识相因缘唯识”,“有为”(有生灭)的“依他识相”,依他起这个识的相,这是“因缘唯识”,它是“有”的;“及有无为圆成识性真实唯识”,还有“无为”的“圆成识性”,这是识的性,是“真实唯识”——三个唯识之一,真实唯识。
因缘唯识、真实唯识是“有”的,虚妄唯识是没有(无)的,要告诉凡夫这个道理,所以要讲一切法都是唯识。因缘唯识是识的相,缘生的相;真实唯识是识的性,就是它的真如、无为法。有为法是如幻如化、有生灭的,是识相,它是有为的;而识的性(本性)就是真如,不生不灭,是无为的,这是识性。就是说,要告诉凡夫,我们所执着的实在有的外境什么东西的,都是虚妄唯识所显现,是没有体的,是“无”。“无”从哪里来?当然依“有”才有“无”,那么“无”去掉之后,到底还剩下什么是“有”的呢?如幻显现、缘生的那个识的相——依他识相因缘唯识是有,以及识的性——无为的识性、真如,圆成识性真实唯识也是有的。就是前面介绍过的:依徧计所执是无,依依他起是假有(似有非有),而圆成实是真实有。要把这个道理告诉凡夫,所以要说三界都是唯识,都离不开这三个唯识。
“故今总说诸法唯识,令知有无,证转依果。”三界如此,都是唯识,所以要讲“诸法唯识”,讲这个道理。讲唯识道理起什么作用?
“令知有无”,使我们知道哪些是有的、哪些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执着一个没有的东西,就在没有的东西里拼命追求、贪着、斗争、造罪,这真是划不来了。既然是没有的,那就应放下、不要了。所以说我们对世间上的事情看不破,就是执着它是有,如果我们知道这是徧计所执(虚妄唯识),都是空的、做梦一样的东西,你拼命追求干啥呢?追了半天,都是如梦如幻的东西,你实在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是却造了很多罪、受了很多苦,实在是划不来!如果知道唯识的话,那些该贪的不贪,该瞋的也不要瞋了,赶快把这个真的因缘唯识跟真实唯识认识到,那就解脱了。
怎么解脱?就是“证转依果”。什么叫“证转依果”?这里有一个注解,都是其它经论里边相类的东西,可以作参考。
《成唯识论》第九卷里边说:“由数修…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