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习无分别智”,我们根据佛的教言,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根本智,我们念“阿RA巴杂那的的的的的”加持什么?加持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得到之后,就能证一切法的真如)——数数修习这个无分别智之后,它能够产生什么功能?“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无分别智修起之后,就能够断我们的“本识(阿赖耶识)”这个根本识里边的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粗重),我们前面说的皮、肤、肉这些种子就是靠无分别智来断的。我们念“阿RA巴杂那的……”就是要成就这个功德,能够断二障。
“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这个转依,怎么转依呢?本来我们依的是“依他起上”的“遍计所执”(凡夫对本来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缘生相、如幻的相,执着它实在有,是踏踏实实、有自性的),就能转舍,能够把这个遍计执舍掉。就像我们走路那样,一只脚抬起来,把踏着的地舍掉了;那么你还要得到一个东西,这脚还得往前跨、还要踩到地上——转得,得到什么?“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得到这个圆成实。依他起上面的遍计执可以舍掉,而转过来得到一个依他起里边的圆成实性,这就是转依。本来依的是依他起上的遍计执,现在转过来,依圆成实。圆成实是空性了。依无分别智把执着的那些有自性的(遍计执)舍掉,然后这依他起的圆成实才能证到,就是“转依”,依靠圆成实了。
这样一来,“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把烦恼障的粗重灭掉了,就得大涅槃。烦恼障障我们得大涅槃,所知障障我们得大菩提。灭掉烦恼障之后,就得大涅槃;灭掉所知障之后,证无上正等正觉,叫“证转依果”——就是说,把这个“依”“转”过来之后,就能“证”“果”,断烦恼障就证大涅槃的果,断所知障的粗重就能证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所以“证转依果”这句话,就是《成唯识论》里这一段文的意思。这样子讲一下,大家可以明确一些,到底什么叫转依、证什么果。这个也可以联系到前面的皮、肤、肉的粗重,都是一个体系的东西。
“此则相性各别体说”,这个里边,我们讲唯识,性、相各别的体,是分别来说的。唯识相就是依他起,唯识性就是圆成实,分开来说。
“若摄诸境皆从于心,名唯识者”,这是总的来说。一切境界(不管是外界色法的境还是内心所取的境)都是从心上变化出来的,如果这个叫“唯识”的话,“真如即是识之实性,亦名唯识”。就是说,一切法(诸境)都是从心上的相分(识的相)生的,所以叫唯识;而真如就是识的实性,那么当然也叫唯识。相是唯识,性当然还是唯识,它是一个东西嘛。
“此约三性”,这是依三性来说唯识的道理。下边,“依二谛说”。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⑷唯 识
2.依二谛说
⑷唯 识
2.依二谛说
若依二谛说,亦有差别,四重各别:一空有识,二事理识,三别总识,四诠旨识。如成唯识述记中说。
这里他提了一个标题,就不说了。我们昨天把这个讲义给抄了一下。本来还有个《成唯识论述记》的原文,那是从原文里边摘下来的,画成表了,容易懂一些。既然他说是《成唯识论述记》原文所说的,那么我们还得把原文念一道。
[名相注释]:胜义谛与世俗谛 二谛四重分别: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真俗二谛,各有四重。
俗谛四者:一假名无实谛,谓瓶、盆等,但有假名,而无实体,从能诠说故名为谛,或体实无亦名为谛。二随事差别谛,谓蕴、界等,随彼彼事立蕴等法。三证得安立谛,谓苦、集等,由证得理而安立故。四假名非安立谛。谓二空理。依假空门说为真性。由彼真性内证智境。不可言说名二空如。但假设故。此前三种,法可拟宜,其第四谛,假名施设。胜义四者:一体用显现谛,谓蕴界等有实体性,过初世俗故名胜义,随事差别说名蕴等,故名显现。二因果差别谛,谓苦、集等,知、断、证、修因果差别,过俗道理故名胜义。三依门显实谛,谓二空理,过俗证得故名胜义,依空能证以显于实,故名依门。四废诠谈旨谛,谓一实如,体妙离言已名胜义,过俗胜义复名胜义。……真俗二谛,今古所明,各为四重,曾未闻有,可谓理高百代、义光千载者欤。真不自真,待俗故真,即前三真,亦说为俗。俗不自俗,待真故俗,即后三俗,亦名为真。至理冲玄,弥验于此,广此二谛,如别章说。
表一:“胜义谛”与“世俗谛”,二谛四重分别(此表在多宝讲寺内部资料《<唯识二十论述记>讲义》P54页中……请大家谁有此书者个自去看了。)
(8A)在《成唯识论述记》第一卷里边说:“真俗二谛,各有四重。”真谛、俗谛,这个二谛,大家都知道;但是真俗二谛,又各有四重(四个层次)。(大家把昨天黑板上的笔记抄了的,就可以把原文跟表相互对照了。这个表是从原文里归纳出来的一个表,在念原文的时候可以看一看表。)
“俗谛四者”,俗谛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假名无实谛”,只有名字,没有实体。犹如什么东西?“谓瓶、盆等,但有假名,而无实体,从能诠说故名为谛,或体实无亦名为谛。”—— 这个四谛(二谛四重分别),我们要稍微地花一点功夫了!
①空有识
世间世俗谛(假名无实谛):瓶衣军林等假法隐覆真理,世俗之法故曰世间;凡流认为实有故名世俗。“一假名无实谛,谓瓶、盆等,但有假名,而无实体,从能诠说故名为谛,或体实无亦名为谛。”
世间胜义谛(体用显现谛):三科等法事相粗显犹可破坏,故曰世间;为圣者所知,异于第一之俗故名胜义。“一体用显现谛,谓蕴界等有实体性,过初世俗故名胜义,随事差别说名蕴等,故名显现。”
第一重,空有识。最初层次(世间)的世俗谛、胜义谛,有部是这么说的: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这些是有,是实在的法;而瓶、盆等等那些东西是假的。这瓶、盆等东西怎么是假的呢?它的原则是:这个东西,你把它打破了,它的形相就失去了。比如一个花瓶,如果把它打烂,成了一些小块块,那么这些小碎块丢在地上、扫在垃圾堆里,人家看了,都说“这是一些瓷片片”,绝不会说“这是一个花瓶”。就是说,打烂之后,“花瓶”的这个概念没有了,那么这个东西就是假的。而色声香味触——色,有显色、形色;显色,青黄赤白等等,你把它再怎么地打碎,蓝的还是蓝的,红的还是红的,它“红”、“蓝”的概念还在,那是实在的法;假使是形色,长短方圆等等,你把它打成小片片,它那方块的、圆形的还在,这个概念不会消失,所以这些法是实在的。
所以说像瓶、盆等东西,打烂之后,它这个瓶、盆的感觉就没有了,没有这个概念了,这些就是假法,是没有实体的(假名无实);反过来,那些打烂之后它的概念不消失、再怎么分析还是有它那个东西的,比如说青黄赤白等等色……录音断阙这是空的了,所以“空”就是假名无实,就是“空有识”里讲的“空”。那么什么是“有”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体是有的。比如说色蕴,显色,一块蓝色的布,你把它拆得稀烂,它的蓝还是蓝,“蓝”这个东西,它是概念,消失不了的,那么这个“蓝”的显色是有的;形色,假使说一块木板,你把它打烂之后,它还是有它的形状,所以这个形色、显色是有的。这一类属于色法。这是一重(层)。相对于瓶、盆来说,蕴、处、界是实,瓶、盆、桌子、凳子这些是假法。这是一对。
假名无实是世俗谛,“谓瓶、盆等,但有假名,而无实体”,它只有假名,没有实体。“从能诠说,故名为谛,或体实无,亦名为谛”,这个谛是假安立的谛,世俗上认为有,实际上,从胜义谛上看是没有体的。
“瓶”是这样,那么“军”、“林”等等也一样。军,一个军队。这军队在哪里?一个军队拿不拿得出来?都是那些“士兵”,士兵分散了就无所谓“军队”。但是“士兵”是有的,每一个兵,那是有的。很多士兵合拢来就叫一个军队;他们分散了、回家去了,这个军队就不存在了,但是“士兵”还在。“林”也一样:每一棵树是实在有的;但是这个林,很多树在一起就叫林,除了树以外,还有什么林呢?如果树都搬走了,这个林也就不存在了。“衣”是布做的。它的质料是色、触那一些东西,它的味道就是香,色、香、味、触这些东西。
这些是假的,而五蕴里边的色、声、香、形色这些是真有的,所以说“瓶衣军林等假法,隐覆真理,世俗之法,故曰世间,凡流认为实有,故名世俗。”世间的凡夫认为是实在有的,也叫做“谛”。这是“世俗谛”,不是真的有,而是假的有,叫“世间世俗谛”。与它相对的“胜义谛”,就是“世间胜义谛”。
这个世间胜义谛,又名“体用显现谛”,三科蕴、处、界这些法,有部认为是有的,就是我们讲《俱舍》的时候,这三科是有的。“三科等法,事相粗显,犹可破坏,故曰世间;为圣者所知,异于第一之俗,故名胜义”,它虽然本身不是究竟的,但是跟第一个世间世俗谛相比,它是相对地比较有实在性的。
所以这一对——以蕴处界等法对瓶衣军林等假法来说,前者是胜义谛(体用显现),而后者就叫世俗谛(假名无实)。这是世间的世俗谛与世间的胜义谛,就是最初第一层次的世俗谛、胜义谛。在《述记》这里说,就是“空”与“有”(空有识)。“空”就是只有假名,没有体的,如瓶、衣、军、林之类,世间的世俗谛;“有”,也只是相对的有,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相对地说,是有的,叫世间的胜义谛。这是一对,都离不开识,一切法都是唯识,所以摆个“识”在里边,叫空有识。
②事理识
道理世俗谛(随事差别谛):蕴…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