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六讲▪P5

  ..续本文上一页处界等种种差别法门,顺于道理,故曰道理;事相显现,差别易知,故名世俗。“二随事差别谛,谓蕴、界等,随彼彼事,立蕴等法。”

  道理胜义谛(因果差别谛):知断证修、因果差别,谓之道理;无漏智之境界,异于前第二俗,故名胜义。“二因果差别谛,谓苦、集等,知、断、证、修因果差别,过俗道理,故名胜义。”

  

  第二重,事理识。对世间胜义谛里边的三科(蕴处界)再进一层分析的话,它也仅仅是假法,所以第二个世俗谛就是道理世俗谛。从道理一分析,瓶衣军林等等这些固然是假法,去掉了,而“蕴处界等差别法门”是“顺于道理”的。就是说,我们把它分析之后,知道它是蕴处界所构成的,“故曰道理”,所以叫道理;“事相显现,差别易知,故名世俗”,这个道理,相对于道理胜义谛来说,比较表面,是摆在外面的事相,容易看得到、容易知道的,所以还是世俗谛。

  

  相对于“道理世俗谛”的“道理胜义谛”,又叫“因果差别谛”。“知、断、证、修,因果差别,谓之道理”,这是四谛道理;“无漏智之境界,异于前第二俗,故名胜义”。苦要知、集要断、灭要证、道要修,这个四谛的因果差别——这世俗谛的因果就是说:有了集谛就产生苦谛,有了道谛就证灭谛,这是二重因果。这个道理叫道理胜义谛。前者是事相(世间胜义谛),这里是理(道理世俗谛)了,从道理上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本来蕴处界三科等法是世间胜义谛(体用显现谛),再进一层之后,它属于世俗谛(随事差别谛)了;而与它相对的胜义谛,就是四谛道理(道理胜义谛)。

  

  

  ③别总识

  

  证得世俗谛(方便安立谛):佛方便安立知断证修之四谛为行人证悟之法,令其趣入,故曰证得;因果相状,分明可知,故名世俗。“三证得安立谛,谓苦、集等,由证得理而安立故。”

  证得胜义谛(依门显实谛):依圣智诠空门,观而显理故曰证得;凡愚不测,胜于前第三俗,故名胜义。“三依门显实谛,谓二空理,过俗证得,故名胜义,依空能证,以显于实,故名依门。”

  

  第三重,别总识。再进一层,四谛道理(道理胜义谛)从某一方面来说,也属于世俗谛了——证得世俗谛(方便安立谛):“佛方便安立知、断、证、修之四谛为行人证悟之法”,佛安立四谛,是叫我们修行人能够证果证道,“令其趣入,故曰证得”,所以叫证得。从这一方面说,再进一层之后,它也属于世俗谛了,因为它“因果相状,分明可知”,因果的事相还容易知道,“故名世俗”,所以是世俗谛。而与它相对的证得胜义谛:“依圣智(无分别智)诠空门,观而显理(观空的道理),故曰证得”,这个就叫“证得”;“凡愚不测”,这个空性是凡夫、二乘所不能测量的,“胜于前第三俗,故名胜义”,比起前面第三个俗谛(证得世俗谛),它这个四谛的道理更深一层,所以这叫胜义谛。

  

  这都是相对的,第三个世俗谛(证得世俗谛)对第二个道理世俗谛来说,它是胜义谛(道理胜义谛);对于第三个胜义谛(证得胜义谛)来说,它又属于世俗谛了。

  

  

  ④诠旨识

  

  胜义世俗谛(假名非安立谛):二空真如是离诸相(非安立义),为圣智所觉,故云胜义;犹假名诠,非体离言,故名世俗。“四假名非安立谛,谓二空理,依假空门,说为真性,由彼真性,内证智境;不可言说,名二空如,但假设故。”

  胜义胜义谛(废诠谈旨谛):体妙离言,迥超众法,故曰胜义;为圣者之内证,胜于前第四俗,故复胜义。“四废诠谈旨谛,谓一实如,体妙离言,已名胜义,过俗胜义,复名胜义。”

  

  第四重,诠旨识。第四个胜义世俗谛(假名非安立谛):“二空真如是离诸相(非安立义)”,第三个胜义谛(证得胜义谛)是离诸相的,它不是安立谛;四谛是安立的,空性是离相的。“为圣智所觉”,只有无分别智才能够觉到,“故云胜义”,所以叫胜义。“犹假名诠,非体离言,故名世俗”,它本来是不可言说、离言说的,但是你还用名字文句把它说出来——这是二空的道理,这是人空,这是法空,这是真如——还没有离开名言,这个还叫世俗。本来这个道理很深,但是你还能用名诠表现出来,相对于离言的真如,这还是属于世俗谛。

  

  与它相对的胜义胜义谛,就叫“废诠谈旨谛”,把这个名诠不要了,只谈它的宗旨,就是不说话了。“体妙离言,迥超众法,故曰胜义;为圣智之内证,胜于前第四俗,故复曰胜义”,第四个世俗谛——胜义世俗谛(假名非安立谛)——还用名言来表达,这里已经离开名言。所以这个胜义谛是相对于第四个世俗谛来说的,它是胜义谛,它前面那个是世俗谛。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所谓这四重,实际上就是一层胜一层,本来是胜义谛的,在进一层之后,又属于世俗谛了;本来它已经是深一层的胜义谛,再进一层的话,它又成了世俗谛。最后一直到离言,离言的胜义谛,废诠谈旨,不可言说,再也没有再高的了,已经离开言说,再也不能比较了。这四重在《成唯识论述记》里边就讲了这么一段。它的原文我没有念,因为原文没有抄出来,看表还容易些。

  

  好,我们还看这里的文。第一层,空与有(空有识):空,假名的,体是空的;有,就是实在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与但有假名的那些)比较起来,那是有。这是一对。第二层,事与理(事理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事相,容易知道;而道理(四谛)是比较隐的,那么道理(四谛)是胜义谛,容易知道的事相(蕴处界)是世俗谛。这是更进一层的一对。第三层,别与总(别总识):四谛的因果事相是分别说的,而总的是空(空性);从别、总来说,总是空性、是深一层,四谛是分别说,那要容易明显一些;所以,讲四谛的,还属于世俗谛,讲二空理的,是属于胜义谛。这是第三对。第四层,诠旨识:你说空性,还要用名言来表示(诠),这还属于世俗谛;真正的胜义谛,是讲它的旨趣(旨)——离言了,那离言的这个空性,才是真的胜义谛,就是最后的胜义胜义谛。

  

  这是以二谛来说,有这么四个层次,那么这里也说一下。前面讲,依三性是那么说;这里依二谛来说,有四重层次。但是一切都没有离开识,都是识所变现的,也是唯识,从二谛说、从三性说,都是唯识。到这里就把二谛的事情讲完了。

  

  

  学习参考资料摘录:

  

  二 谛 义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 窥基大师撰述

  

  二谛深妙,非略尽言;聊述纲记,三门分别:一显名辨体,二三乘浅深,三相摄问答。初门有二:一显名……列别名者,今明二谛有、无体异,事、理义殊,浅、深不同,诠、旨各别,故于二谛各有四重。亦名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浅深二谛、诠旨二谛。世俗谛四名者:一世间世俗谛,亦名有名无实谛;二道理世俗谛,亦名随事差别谛;三证得世俗谛,亦名方便安立谛;四胜义世俗谛,亦名假名非安立谛……。

  由此二谛四句分别,有俗非真,谓第一俗;有真非俗,谓第四真;有真亦俗,谓前三真俗后三谛;有非真俗,谓除前相。第四胜义不能自胜,待于四俗故名胜义,故前三真亦名为俗;第一世俗不能自俗,待于四真名为世俗,故后三俗亦名为真;第一胜义待一俗名胜,第二胜义待二俗名胜,第三胜义待三俗名胜,第四胜义待四俗名胜;第一世俗待四真名俗,第二世俗待三真名俗,第三世俗待二真名俗,第四世俗待一真名俗。故若有俗时亦必有真,若有真时亦必有俗;俗是真家俗,真是俗家真;有俗亦有真,无真亦无俗。故非遣依他而证圆成实,非无俗谛可得有真。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如是所说四种二谛,经论虽有,诸德虽传,然诸后学未能疏演。基随翻译之次,略纂所闻,其间委细,后更谘审,所以编集,以为一章,庶后学徒,详而易矣。可谓义高千叶,理光万代,赞咏吟讽,何以畅其欢情。所恨徒响伯牙之琴,虚画卞和之璧耳。(详细解说见窥基大师撰述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总成一章,文甚长)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⑷唯 识

  3.合四分说

  

  ⑷唯 识

  3.合四分说

  

  于依他起唯有识中,此义有说唯有识体一自证分,无见相分,以圣教说能取所取是所执故,皆性非有,说名唯识。此师意说,有漏八识,有学菩萨,及二乘等,诸无漏心,皆有见相,有见相故,皆有法执。佛则不尔。至下当知。

  或说唯有自证、见分、及自相分,无此以外所执二取,说名唯识。此见相分,不离识故。此师意说,唯第六七能起法执,非余识等,至下喻中当广分别。

  

  这个是讲四分的问题了。识的四分,我们在《唯识学简介》里边也基本上谈了一些,这里是窥基法师发挥他的看法。“于依他起唯有识中,此义有说”,唯识里边(“此义”,就是“唯识”),有人认为,“唯有实体一自证分,无见相分”,这个识就是一个,它的本体就是自证分,见相二分是假的,自证分是真的。那就是相当于安慧的说法——安慧虽然采用了“三分说”,但他用《辩中边论》开宗明义第一颂的意思,认为识法分别,只是“虚妄分别”,在此分别上的见相二分即“二取”(见分属能取,相分属所取),是徧计所执性,都是不实在的,所以谓之“二取无”,只有自证一分才是实在的,属于依他起的性质。所以从心分来说,“三分说”反而成了“一分说”了——虽说是三分,但是见相二分是假有的,而自证分是真的体,只有自证分是有,见相二分是没有的。

  

  它的依据是什么?“以圣教说能取所取是所执故,皆性非有,故名唯识”,见是能取,相是所取,因为佛圣教(经)里边说过的,能取、所取是所执,二取空,这两个都是假的、是执着;都是执着,那要空掉了。它没…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