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体,只有自证分是有体的;唯识唯识,就是“唯”这个“自证分”。自证分是有体的,是识的体,而所变的见相二分,经里面佛说过,能取、所取是所执,它的性都是非有的,是执着、没有自性的,所以叫唯识。
“此师意说,有漏八识,有学菩萨,及二乘等,诸无漏心,皆有见相,有见相故,皆有法执。佛则不尔。至下当知。”这个里边的意思是说,“有漏八识”,就是凡夫,八个识都是有漏的,当然有执着了;“有学菩萨”,还没有成佛的菩萨,“及二乘等”,他们已经是证了果的菩萨、二乘果上的人了,有无漏心,但是还有见相,“诸无漏心,皆有见相”;因为有见相,还有法执,“皆有法执”。这是要去掉的。所以只有自证分是体,其它都不是。“佛则不尔”,只有佛没有这个执着,佛不是这样子,佛的见相就是实在的——没有法执了,就是实在的。这是一种说法。
“或说唯有自证、见分、及自相分”,另外一些论师说,自证分固然有体,见分、相分也是有体的;这是依他起,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生出来的,不能说它没有。而什么才是没有的?“无此以外所执二取”,从见分里边,它相缘分的时候产生的取——能取、所取,这是没有的。就是说,见分、相分本身是有的,但是见分、相分里边起了执着之后,所缘的徧计所执性,这个是没有的,“说名唯识”。
比如说,晚上,外边一颗枯树,你看起来当作一个人,以为是贼。或者说这个“蛇”也可以:天黑了,地上有一根绳子,你看上去,以为是一条蛇。这个“绳子”不能说没有,而这个“蛇”,是从绳子上变现出来的,你执着的那个“蛇”是没有的。就是说,见分、相分犹如“绳”,不能说没有,但是从这个见相分——“绳”里边执着它是一条“蛇”,这个“蛇”是没有的,是徧计执。
那就跟前面的那种说法不一样了。前面说见相分就是二取、是没有的,这里说见相分是有的,而从见相分里边产生出来的执着(二取)才是没有的。本来是绳子,绳子不能说没有;但是你执成蛇了,执它为蛇。这个蛇是没有的,但是不能说绳子没有。所以说见分、相分是有的,见分相分里边产生的执着(二取),这个是没有的,是徧计执,这样子就叫唯识。唯什么呢?唯自证分、见分、相分是识,而二取是没有的。
“此见相分,不离识故”,这个见分、相分,并没有离开识,是自证分里边变出来的,也是唯识,也是识。
“此师意说,唯第六七能起法执,非余识等。至下喻中,当广分别。”这是另外一位论师的看法,他认为不是一切见分、相分都有法执,只有第六、七两个识才能起法执,前五识是没有法执的,那它们的见分、相分应该还是有体的。这是另外一种说法。
此中意说,谓今此论,施设大乘中所立三界法皆唯有识。
讲了这么多,总的归纳起来,就是说,我们这部论,安立了在我们大乘里边所有的安立三界的一切法,“皆唯有识”,只有识,没有其它的外境——只有内识,没有外境。这是总结自宗。下面问难。
(二)
答 释 难 问
问:离系法为唯识不?答:此亦唯识。
问:何故此中但言三界?答:且举异生所成妄法唯有识理,但言三界,非无漏法无唯识义。此为理解,或由教故。
“问:离系法为唯识不?”你说三界的法都是在三界,那是三界所系的;那么“离系法”,已经超出三界的那些法,是不是唯识?“答:此亦唯识。”这个也是唯识。这个就奇怪了,你说三界唯识,怎么离系的也是唯识呢?
“问:何故此中但言三界?”既然你说离系的法也是唯识的,那你何必说三界唯识呢?应该说三界跟三界离系的都是唯识,应当这样说嘛。离系法是无漏法,而三界都是有漏法,有漏流转生死,无漏出离生死。你说“三界唯识”,说的是有漏法,那是唯识;我们问你:无漏法(离系的法)是不是唯识?你说也是唯识。那么你怎么只说“三界唯识”呢?应当说“有漏无漏法都是唯识”啊。
“答:且举异生所成妄法唯有识理,但言三界,非无漏法无唯识义。”回答说,我们说三界的原因,这是从凡夫的份上说的。“且举异生所成妄法”,姑且从异生(凡夫)所成的虚妄法——凡夫只知道三界,他哪里知道离系法啊!无漏法、清净的离系法,凡夫是不知道的,我们现在正是针对凡夫而言,“唯有识理,但言三界”,就说三界唯识,“非无漏法无唯识义”,并不是说离开三界之后那些无漏法是离开识的,实际上离系法也是唯识。因为是从凡夫的份上说,“但言三界”;虽然说的只是三界,但并非说无漏法就不是唯识,无漏法还是唯识的。
“此为理解,或由教故”,我们要证明一个道理,有两个方式:一个是理证,从理上来证明;一个是教证,从佛的圣言量来证明。“此为理解”,前面讲的那些,都是“理解”(理解就是理证,以道理来成立),以种种的理由来成立三界唯识的道理。这个理的证明(理证),讲完了。那么有人就怀疑了:你这道理固然讲得通、讲得很好,但这是不是佛说的?佛有没有说三界唯识?这个还得要考核一下,如果不是佛说的,我就不相信。所以还要说“或由教故”,下边就以佛的经教里边、佛的言教来证明三界也是唯识。
丙二 显由经说,以经为证
以契经说三界唯心
[科]丙二 显由经说,以经为证
丙二 显由经说,以经为证
…………………以契经说三界唯心
论曰:以契经说三界唯心。
述曰:此即第二显由经说。今明唯识,以经成论,令信易生。以第五啭,与故字同。谓华严等契经中说,三界诸法唯有心故,是十地论第八卷内第六地中说也,今方成立唯有识义。梵云素呾览,此云契经。契者合也,经如常释。经合正理,契应物机,故名契经。由佛经中说唯心故,此明唯识,以经成论。或此所明唯有识者,为契经说唯有心故,故今此论立理成经。或今所说唯有识言,以何为证?由契经说唯有心故。
[名相注释]:
以契经说,三界唯心。 《成唯识宝生论》(卷一)云:“三界唯心,是诠说故,凡有诤事,欲求决定,须藉二门,一顺阿笈摩,二符正理(三支比量)。谓欲为彼信证,圣人无倒宣说,所有传教引阿笈摩。……又为显其所论正理有依仗处,说阿笈摩。……是故应知,阿笈摩者,便成正理所托之处。”
“此即第二显由经说”,这是立宗的第二科,这是说教证,显由经说,以佛的言教来证明三界也是唯识的:“以契经说三界唯心。”这就把经给抬出来了,因为经里边也说“三界唯心”。唯心与唯识,这个中间又有辨论,但是现在我们先不说这个心与识的差异,先举一个经的证明,因为经里边有说“三界唯心”。这在《华严经》里边都有。
“今明唯识,以经成论”,我们现在讲唯识道理,以经的圣言量来成立我们的唯识论。“令信易生”,有些人,他信佛说,不信你说——你说了半天,他不相信,“除非是佛说了的,我才信”,那也可以,“三界唯心”这些话是佛说的,经里边佛说过;既然经里边都这样说,那么我们的论也可以成立了。
“以,第五啭,与故字同”,这是讲语法了。“以契经说”的“以”字,是八转声里边的第五转声,跟“故”字(什么缘故的故)意思是相同的。当然,这是印度的原文,“以”可以通“故”,而我们汉文的“以”跟“故”是有点差异的,但是也有相当的相同之处。“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就是因为经上这么说的;经上这么说的缘故,我们就说我们论的话也是对的。
这个经什么经?“谓《华严经》等契经中说,三界诸法唯有心故”,三界唯心造嘛。因为《华严经》等很多经里边都说,三界的一切法,只有一个心。“是《十地论》第八卷内,第六地中说也”,在《十地论》第八卷里边,第六地,有这些话。(《华严经》卷一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地论》卷八:经曰:是菩萨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论曰:但是一心作者,一切三界唯心转故)
“今方成立唯有识意”,现在我们依据经论,以佛说的经来成立我们说的“三界一切都是识”这个道理。
什么叫经?“梵云素怛览,此云契经。”经,印度话叫“素怛览”,翻成汉地语叫“契经”,下边就解释什么叫契、什么叫经。
“契者,合也”,契是契合。“经如常释”,经,大家经常讲的,就不多说了;因为当时的人对经的意思都明白,大家经常这么说的,所以这里他就不多说了。那么经到底是什么?“经“是“贯串”的意思。在《律海十门》里也有这个意思:“贯串所引述的道理”,佛说的那些话,把它贯穿起来;“摄持所化众生”,以这样子来摄持我们的所化的众生。就像花,假使不串起来的话,就会散失;串起来之后,不会散失掉。犹如织布,经纬线,经线把纬线串拢来就成一块布;否则,没有经线的话,单是纬线,一条一条的线,一揉乱之后,就成一团乱麻,不成为布了;你把经线一串,它就不会散掉。“经”的意思,从这个里边可以领会得比较深切一点,“经”就是贯串起来。
“经合正理,契应物机”,“正理”,即宇宙的真理、就是真如,“经”是合乎真如的道理的,而“契”是对机称说的,“故名契经”,就是契机、契理了。
“由佛经中说唯心故,此明唯识,以经成论”,因为佛在经里边也说唯识的这个话,既然佛都这么说,就可以证明我们这个道理——这个论(唯识论),经里边也是这么说的。以经作理由,来成立我们的论。
“或此所明唯有识者,为契经说唯有心故,故今此论立理成经”,或者反过来,经里说的是三界唯心,我们论里边把三界唯心的道理讲透,以这个道理来…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