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释经。也可以这样说。以经来成立论,反过来,论也可以把这个道理来成立经。
(8B)“或今所说唯有识言,以何为证?由契经说唯有心故”,或者再反过来,我们论里边说“三界唯识”这个话,是以什么来证明的?就是经里边佛的圣言量,是这么说的。那就是教证了,以佛的圣言教来证明我们这个道理是对的。这是翻来覆去的几重的意思,大概都是引经来证明就完了。
问:经何但说三界唯心?
答:经部师等缘无心起,亦但有心,然非一切,今遮于彼,故说三界唯有识。
经里边为什么单说三界唯心呢?这是有道理的,是针对经部论师等所说的话。经部论师说,“缘无心起”,缘一些没有的东西,心也能起,“亦但有心,然非一切”,它也是只有心,但不是一切,不是一切都是缘无的。就是说,经部里边也有这个道理,当你缘无——假使缘龟毛,龟毛是没有的东西,这个心也可以起,你心里就想起一个龟毛的行相来了:“哦,我知道,一个龟毛,乌龟的毛。”但并不是说,一切都是无。这个道理,我们的唯识是说三界一切法都只有心,其它的境都是没有的,“今遮于彼,故说三界唯有识”,所以要简别于经部的那些理论(他们是局限性的,我们是普徧性的),所以说三界都是心,唯心。
无性释云:此唯识言,成立唯有诸心心所,无有三界横计所缘。此言不遣真如所缘、依他所缘,谓道谛摄根本、后得二种所缘,由彼不为爱所执故,非所治故,非迷乱故,非三界摄,亦不离识,故不待说。即由三界能缘之中有能徧计,所缘之中有所徧计,有漏聚中有横计故,为遮此执,但说唯心,非无漏法非唯识也。下当广说。
这个是根据无性论师的解释,再重复一道前面的那些说法。无性论师说,“此唯识言,成立唯有诸心心所,无有三界横计所缘”,三界的有体的法,只有心王、心所(就是识,属于识);三界的一切“横计所缘”(徧计所执所缘)的境是没有的。“此言”,这个话的里边,“不遣真如所缘、依他所缘”,要除开的是横计所缘(徧计执所缘),并不包括把真如所缘的境、依他起所缘的境也要除开,这个并没有排斥,这是有的;并不是说“只有心王心所,真如也没有,依他起也没有”,不是这个意思。
什么叫真如所缘、依他所缘?“谓道谛摄根本、后得二种所缘。”四谛里边,道谛所摄的根本智所缘的境、后得智所缘的境,就叫作真如所缘、依他所缘。根本智缘一切法空,就是缘真如。真如与正智相契合的时候,没有能所,这个是真如缘正智,是真如所缘,这是根本智。而后得智,证了根本智之后,再缘世间的法,那就是依他起;依他起,一切法如幻如化、是因缘和合而起。
这个我们在没有证到正智之前是不能看到的,一定要证到真如以后,才能知道依他起;我们现在知道的依他起,仅仅是从佛的话里边透到一点点消息,并不是真正地看到了依他起。那也是说,禅宗的参悟的时候,二十年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那就是证到空性——根本智之后,然后起后得智,才能缘这个依他起的山、水,这个是因缘所生的,不是我们在开悟之前的踏踏实实的山和水了;名相上也叫山、也叫水,但是涵义截然不同,这个山水是没有自性的,是缘起性空的。在没有证到空性之前,只知道山就是山,有自性的山。这个不一样。所以后得智要在根本智之后,缘这些因缘所生的依他起,才能够知道。
这两种所缘,不管是根本智缘真如,还是后得智缘依他起,都不排斥;这还是属于识里边,并不是横计所缘。横计所缘是没有的。横计所缘就是徧计执。
为什么不排斥真如所缘(根本智所缘)跟依他所缘(后得智所缘)呢?因为这两个“智”,“由彼不为爱所执故”,它们里边没有爱所执,没有贪着的执着。根本智,根本没有贪、也没有执,后得智也没有贪、没有执,既然都没有贪、没有执,那就不为爱所执。“非所治故”,不是我们所对治的,是不要扫除的。“非迷乱故”,同时它也不是错误的,它是如真相而得到的,不是迷乱的。“非三界摄,亦不离识”,虽然它不是三界所摄,但是它本身也没有离开识。“故不待说”,所以这个就不要说了。只要除掉横计所缘,徧计所执的所缘要除掉,这两个就不要说了,因为它们并没有离识。
“既由三界能缘之中有能徧计,所缘之中有所徧计,有漏聚中有横计故”,我们说唯心、唯心,就是排除能缘里边的能徧计、所缘里边的所徧计。这个就叫“有漏聚中”的“横计”,就是徧计所执性。这个横计要排除,这个横计是没有的,徧计所执是无中生有的,这要排除;而依他起、圆成实,它们总还属于识,一个是识的相、一个是识的性,前面也讲过了,既然是识的相、识的性,并没有离开识,都不要排除,所以这里不要说了。只说“无有三界横计所缘”,没有三界徧计所缘,其它的真如所缘、依他所缘,本身就是识性、识相,所以不要说除掉,这个用不着除。
“为遮此执,但说唯心”,我们要遮掉这个徧计所执的能徧计、所徧计的横计,所以说三界唯心。那就是说,唯心的唯,就是要排除徧计所执的横计;不管是能徧计也好,还是所徧计也好,都要排除,而其它的并不排除。“非无漏法非唯识也”,并不是说,无漏法就不是唯识了。“下当广说”,这个道理,下面还要广说。
今天讲的,“唯识”,学过的人会感到没有什么大的困难,而第一次见面的人,却是很陌生,那要花点功夫了。有人提出来,赶快放几天假,让我们好消化消化。每天吃下去,太多了,不消化;不消化就要害病了,脑筋里边要神经衰弱,要睡不着觉了,那怎么办呢?就要放假了,三十诵戒就放假。
讨论的时候多提一些问题。不懂的,不要囫囵吞下去;囫囵吞下去之后,不消化,还是囫囵吞地排出来,等于没有学。那就是说,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我们讲完了,你也忘完了,什么都不知道,白白地听了一段时间,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精神,还有粮食等等。我们希望不要这样子做,还是要多消化一些。放假我们是会放的。如果真的难度太高,我们一个月本来四天假,可以放五天,也可以放六天;现在看——我的看法——难度还不是最高,那么就到诵戒再放。大家讨论的时候,多提些问题。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思考题
二五、 何谓”三界”?
二六、 瞿波论师说安立唯识,以有三德,那三种德?
二七、 所谓皮肤肉等所有粗重,指什么?三劫中何时断皮、断肤、断肉粗重?
二八、 “唯识”二字,各表何义?
二九、 唯识之体是何?
三〇、 以三性说明诸法唯识?
三一、 云何”令知有无,证转依果”?
三二、 试述四重二谛。
三三、 离系法既亦唯识,云何但说”三界唯识”?
三四、 论既以理成立唯识,云何复说”以契经说,三界唯识”?
三五、 解释”契经”二字?
三六、 无性论师释文中,”此唯识言,成立唯有诸心心所”为什么心心所所缘的境,如真如所缘,依他所缘,非是所遮?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六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