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釋經。也可以這樣說。以經來成立論,反過來,論也可以把這個道理來成立經。
(8B)“或今所說唯有識言,以何爲證?由契經說唯有心故”,或者再反過來,我們論裏邊說“叁界唯識”這個話,是以什麼來證明的?就是經裏邊佛的聖言量,是這麼說的。那就是教證了,以佛的聖言教來證明我們這個道理是對的。這是翻來覆去的幾重的意思,大概都是引經來證明就完了。
問:經何但說叁界唯心?
答:經部師等緣無心起,亦但有心,然非一切,今遮于彼,故說叁界唯有識。
經裏邊爲什麼單說叁界唯心呢?這是有道理的,是針對經部論師等所說的話。經部論師說,“緣無心起”,緣一些沒有的東西,心也能起,“亦但有心,然非一切”,它也是只有心,但不是一切,不是一切都是緣無的。就是說,經部裏邊也有這個道理,當你緣無——假使緣龜毛,龜毛是沒有的東西,這個心也可以起,你心裏就想起一個龜毛的行相來了:“哦,我知道,一個龜毛,烏龜的毛。”但並不是說,一切都是無。這個道理,我們的唯識是說叁界一切法都只有心,其它的境都是沒有的,“今遮于彼,故說叁界唯有識”,所以要簡別于經部的那些理論(他們是局限性的,我們是普徧性的),所以說叁界都是心,唯心。
無性釋雲:此唯識言,成立唯有諸心心所,無有叁界橫計所緣。此言不遣真如所緣、依他所緣,謂道谛攝根本、後得二種所緣,由彼不爲愛所執故,非所治故,非迷亂故,非叁界攝,亦不離識,故不待說。即由叁界能緣之中有能徧計,所緣之中有所徧計,有漏聚中有橫計故,爲遮此執,但說唯心,非無漏法非唯識也。下當廣說。
這個是根據無性論師的解釋,再重複一道前面的那些說法。無性論師說,“此唯識言,成立唯有諸心心所,無有叁界橫計所緣”,叁界的有體的法,只有心王、心所(就是識,屬于識);叁界的一切“橫計所緣”(徧計所執所緣)的境是沒有的。“此言”,這個話的裏邊,“不遣真如所緣、依他所緣”,要除開的是橫計所緣(徧計執所緣),並不包括把真如所緣的境、依他起所緣的境也要除開,這個並沒有排斥,這是有的;並不是說“只有心王心所,真如也沒有,依他起也沒有”,不是這個意思。
什麼叫真如所緣、依他所緣?“謂道谛攝根本、後得二種所緣。”四谛裏邊,道谛所攝的根本智所緣的境、後得智所緣的境,就叫作真如所緣、依他所緣。根本智緣一切法空,就是緣真如。真如與正智相契合的時候,沒有能所,這個是真如緣正智,是真如所緣,這是根本智。而後得智,證了根本智之後,再緣世間的法,那就是依他起;依他起,一切法如幻如化、是因緣和合而起。
這個我們在沒有證到正智之前是不能看到的,一定要證到真如以後,才能知道依他起;我們現在知道的依他起,僅僅是從佛的話裏邊透到一點點消息,並不是真正地看到了依他起。那也是說,禅宗的參悟的時候,二十年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那就是證到空性——根本智之後,然後起後得智,才能緣這個依他起的山、水,這個是因緣所生的,不是我們在開悟之前的踏踏實實的山和水了;名相上也叫山、也叫水,但是涵義截然不同,這個山水是沒有自性的,是緣起性空的。在沒有證到空性之前,只知道山就是山,有自性的山。這個不一樣。所以後得智要在根本智之後,緣這些因緣所生的依他起,才能夠知道。
這兩種所緣,不管是根本智緣真如,還是後得智緣依他起,都不排斥;這還是屬于識裏邊,並不是橫計所緣。橫計所緣是沒有的。橫計所緣就是徧計執。
爲什麼不排斥真如所緣(根本智所緣)跟依他所緣(後得智所緣)呢?因爲這兩個“智”,“由彼不爲愛所執故”,它們裏邊沒有愛所執,沒有貪著的執著。根本智,根本沒有貪、也沒有執,後得智也沒有貪、沒有執,既然都沒有貪、沒有執,那就不爲愛所執。“非所治故”,不是我們所對治的,是不要掃除的。“非迷亂故”,同時它也不是錯誤的,它是如真相而得到的,不是迷亂的。“非叁界攝,亦不離識”,雖然它不是叁界所攝,但是它本身也沒有離開識。“故不待說”,所以這個就不要說了。只要除掉橫計所緣,徧計所執的所緣要除掉,這兩個就不要說了,因爲它們並沒有離識。
“既由叁界能緣之中有能徧計,所緣之中有所徧計,有漏聚中有橫計故”,我們說唯心、唯心,就是排除能緣裏邊的能徧計、所緣裏邊的所徧計。這個就叫“有漏聚中”的“橫計”,就是徧計所執性。這個橫計要排除,這個橫計是沒有的,徧計所執是無中生有的,這要排除;而依他起、圓成實,它們總還屬于識,一個是識的相、一個是識的性,前面也講過了,既然是識的相、識的性,並沒有離開識,都不要排除,所以這裏不要說了。只說“無有叁界橫計所緣”,沒有叁界徧計所緣,其它的真如所緣、依他所緣,本身就是識性、識相,所以不要說除掉,這個用不著除。
“爲遮此執,但說唯心”,我們要遮掉這個徧計所執的能徧計、所徧計的橫計,所以說叁界唯心。那就是說,唯心的唯,就是要排除徧計所執的橫計;不管是能徧計也好,還是所徧計也好,都要排除,而其它的並不排除。“非無漏法非唯識也”,並不是說,無漏法就不是唯識了。“下當廣說”,這個道理,下面還要廣說。
今天講的,“唯識”,學過的人會感到沒有什麼大的困難,而第一次見面的人,卻是很陌生,那要花點功夫了。有人提出來,趕快放幾天假,讓我們好消化消化。每天吃下去,太多了,不消化;不消化就要害病了,腦筋裏邊要神經衰弱,要睡不著覺了,那怎麼辦呢?就要放假了,叁十誦戒就放假。
討論的時候多提一些問題。不懂的,不要囫囵吞下去;囫囵吞下去之後,不消化,還是囫囵吞地排出來,等于沒有學。那就是說,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我們講完了,你也忘完了,什麼都不知道,白白地聽了一段時間,浪費了很多的時間、精神,還有糧食等等。我們希望不要這樣子做,還是要多消化一些。放假我們是會放的。如果真的難度太高,我們一個月本來四天假,可以放五天,也可以放六天;現在看——我的看法——難度還不是最高,那麼就到誦戒再放。大家討論的時候,多提些問題。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思考題
二五、 何謂”叁界”?
二六、 瞿波論師說安立唯識,以有叁德,那叁種德?
二七、 所謂皮膚肉等所有粗重,指什麼?叁劫中何時斷皮、斷膚、斷肉粗重?
二八、 “唯識”二字,各表何義?
二九、 唯識之體是何?
叁〇、 以叁性說明諸法唯識?
叁一、 雲何”令知有無,證轉依果”?
叁二、 試述四重二谛。
叁叁、 離系法既亦唯識,雲何但說”叁界唯識”?
叁四、 論既以理成立唯識,雲何複說”以契經說,叁界唯識”?
叁五、 解釋”契經”二字?
叁六、 無性論師釋文中,”此唯識言,成立唯有諸心心所”爲什麼心心所所緣的境,如真如所緣,依他所緣,非是所遮?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六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