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七講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第七講)

  

  主要內容(提綱):

  回答提問、問難

  丙叁 釋外伏難,簡擇唯言

  ………………心意識了,名之差別,

   此中說心,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不遣相應。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七講)

  上智下敏上師 講授

  

  昨天我們講到“叁界、唯識”,講完了。今天有一些問題,我們先回答一下。

  

  昨天有人提問:瞿波論師以叁個德來談唯識,對于,很難理解唯識之理。特別是本有德、未有德談唯識,難以明了。

  這個,《述記》文中已經講得很仔細了。唯識包括唯識性,一個相、一個性,二者是一體的。第一本有德,他說,“本性淨故,意說識性”,談唯識的性,那就是識,也不是離開“唯識”。第二中有德,“即依唯識,修行萬行,叁劫能斷皮肉膚等所有粗重”,依唯識的道理修行,叁大阿僧祗劫斷盡皮、膚、肉的粗重,這是修行的過程,是依唯識來修的,還是“唯識”。最後末有德,“即至佛位,福智圓明”,轉識成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些都是修行的唯識的果,都沒有離開“唯識”,所以不難理解,文字是比較淺顯的。

  

  又問:二谛談唯識……?

  這二谛談唯識,不是說成立唯識的道理,而是以唯識來分,二谛四重,一共八個谛,那就是空有識……這在我們的筆記裏有:第一個世俗谛,瓶衣軍林等等這些東西都是識的相分,沒有離開識;那麼叁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是……。這在前面都講過了。“唯”是獨、單義,“識”是了別義,識的體就是五法——心王、心所、色、不相應行、無爲法都在識裏邊。這都已經講清楚了,我們講空(假有)的假名無實谛也好,講的是五法,講勝義的世間勝義谛也好,也還沒有離開五法,都是識;這個識裏邊分了四個層次、八個谛。谛的層次明白了,對于識的問題,就不存在,這五法都是識嘛。這裏講的都是五法範圍以內的,所以都是識。

  

  第叁問:叁界唯識,這裏說“叁界唯心”……?

  這個馬上就要講了,心、意、識是一個東西的異名,下文接著就要講到。

  

  第四問:第五啭?

  這是印度的語法。一個字有八個啭聲,到第五啭的時候,“以”可以當“故”講。這個我看沒有什麼大的研究的,這是語法;猶如我們中國字,中國人的圈聲,快樂的樂(lè),如果圈上聲,讀“樂(yaò)”,歡喜;如果圈去聲,音樂的樂(yuè),等等,可以變有好幾個解釋。這是文字的問題,這個沒有什麼多講的。

  

  第五問:經部師……亦但有心?

  這個是在講“以契經說叁界唯心”下邊“問:經何但說叁界唯心?”後有“經部師等”,經部論師他們“緣無心起,亦但有心”。我們說唯識,境是沒有的,心是有的,那麼經部裏邊,他們有承認這一點,“緣無”,緣沒有的境,“心起”,也可以生心。什麼沒有的境?龜毛、兔角,這是沒有的東西,但是這個心也可以生起來。“亦但有心”,那也是唯識了,沒有外境,這跟我們的唯識道理是合的。“然非一切”,但是,經部論師他們並不是說一切法都是只有心。緣有的東西,它還是有心有境;而緣沒有的時候,才單是有心、沒有境,他們說的,“非一切”,不是我們所說的叁界唯心(一切境都是虛妄的、不實在的)。他們偶爾碰到一個緣無心起,也是只有心、沒有境,但並不是說一切境都是沒有的、都是只有心,所以跟我們講的唯識還是不合的。我們說叁界唯識,叁界所有的境都是虛妄的,只有識才是實在的。唯識跟經部也是合不攏的。

  

  最後一個問題:橫計……無性釋裏邊,“此唯識言,成立唯有諸心心所,無有叁界橫計所緣”,橫計所緣,下邊還要講的(下當廣說)。他問的是:哪些不是橫計所緣的?

  “真如所緣”,緣真如;“依他所緣”,緣依他,不是橫計所緣。“謂道谛攝根本後得二種所緣”,是道谛攝的根本、後得兩個智所緣的境;根本智緣真如,後得智緣依他。爲什麼不是橫計呢?“由彼不爲愛所執,非所治故,非迷亂故,非叁界攝”。這些都不是橫計,所以不遮遣、不除開這二種所緣。“有漏聚中,有橫計故”,在有漏裏邊,有橫計,那就是能徧計、所徧計。那麼橫計就是說,一些不合理的緣,就是愛所執的、要對治的、迷亂的等等,這些就叫徧計;徧計執執什麼東西?橫計的東西,就是叫徧計。這個東西是解釋了,單說徧計,偏啥東西呢?徧計就是橫計。這個有漏聚裏邊有橫計,所以有能徧計、所徧計;無漏聚中沒有橫計,所以不遣除真如所緣、依他所緣。這是解釋“徧計”,並不是說兩個是對立的。因爲我們說一個名字出來,總要有一個解釋,這個“橫計”就是解釋“徧計所執”。爲什麼叫徧計所執?因爲橫計。什麼叫橫計?愛所執的、所對治的、迷亂的,這就是橫計。這個就是解釋,並不是說有了徧計,就不要橫計了。徧計的意思就用橫計來解釋。

  

  好,這幾個問題就這樣子解答了。下邊,我們要接下去了。

  這個裏邊,你們看一看,“有漏聚中,有橫計故”,在有漏的那些法裏邊,有橫計;這個橫計是不實在的、要遮掉的,“爲遮此執,但說唯心”,要(遮)橫計這個執,所以說唯心;無漏法中沒有橫計,所以說“不遣真如所緣、依他所緣”,緣真如、緣依他不遮,它是唯識,不要遮的。

  

  問曰:欲色界有色,遮此說唯心;無色界色無,應不言唯識?

  此難不然!所執實皆無,遮此名唯識,非但遮色有,故說叁界唯心,亦無所執唯識及余虛空法等一切境故。又經部師說無色界諸心心所是無,色相無體,無實所取境義,顯現所依(校對:此是據宣統二年冬十月江西刻經處校刊本斷句,若依大正藏則爲 又經部師。說無色界諸心心所。是無色相。無體。無實所取境義。顯現所依),恐彼執爲非心心所,故說叁界皆唯有心。

  

  這是進一步的問難了。“欲色界有色”,欲界、色界是有色法、有物質的,外境是客觀的色聲香味觸等等,“遮此說唯心”,這外境是不實在的,所以說唯心,“無色界色無”,在無色界裏邊,根本就沒有色,“應不言唯識”,那麼你該沒什麼可遮的了!

  欲界是色法,聲音、香、味、觸,這些是外境,那要遮掉,說是唯識;色界也還有外境;但是無色界,色法沒有了,既已無所遮,你就不要說唯識了。你說唯識,就是遮那個色法、外境嘛。

  

  這個難提出來之後,回答:“此難不然!”你這個問難不對,首先就否定它,你問得不對!

  

  “所執實皆無,遮此名唯識”,你執著的一個實在的東西,這是沒有的——你所執著的實在的東西是沒有的,這叫唯識;並不是說,一定要物質的東西沒有了,才叫唯識。這是你搞錯了,你把色跟心對起來,沒有把執實的那個道理懂透。“非但遮色有”,並非僅僅是遮物質是沒有的叫唯識,凡是你執著實在的東西都沒有的,這叫唯識;在無色界也有所執的東西,這個也是沒有的,也叫唯識。“故說叁界唯心”,所以說叁界唯心。唯心就是唯識,這個道理以後要講。

  

  “亦無所執唯識及余虛空法等一切境故”,這是舉喻了。你說遮止色,叫唯識,這個是不對的;遮止一切執著實在的東西(本來沒有的執著實在有的),都叫唯識,不一定是色法;那麼,“亦無所執唯識”,你所執著有一個唯識,那也是一個執著,也要遣掉;“亦無所執余虛空法等一切境”,執一個虛空等法,虛空不是色法了,你執著有一個虛空,這也是徧計執,也要除掉!並不單是排除外境(物質的境)才叫唯識。所以說,你把物質跟唯識對立起來,那是錯誤的。我們說唯識,一切執爲實在的東西,不管是物質的也好、其它的也好,虛空也好、乃至執唯識也好,都是要排除的。唯識,本來是除開一切執著,叫唯識;如果又執著了這個唯識,那也是錯了。這個後頭要講,執了唯識也是不對的;唯識也不能執,你執著實在有唯識的話,也是徧計執。——這些也要排除,所以說不單是色法沒有了就算數。

  

  下面是經部師的一個論點,這個我們不太熟悉,念過去就算數。

  

  “又經部師說無色界諸心心所是無”,無色界的心、心所是沒有的,“色相無體”,無色界沒有色相,“無實所取境義”,沒有實在的所取的境(義就是境),“顯現所依”,它所依靠的就是這個東西。(“無色界諸心心所是無”這句話很不清楚。無色界心心所是有的。這個標點是這樣點了。)那麼經部的意思,好象是把無色界心心所否定了,所以他接著說“恐彼執爲非心心所”,恐怕他們經部論師執無色界裏邊不是心心所,“故說叁界皆唯有心”,無色界裏邊也是唯有心、心所。

  

  根據這樣子的標點(宣統二年冬十月江西刻經處校刊本),只能這樣子講了;而經部的主張,我們也沒有很仔細地去研究,所以依文解義,就是這樣子。

  

  但是《大正藏》裏邊的標點,不是這樣點的。它是:“又經部師。說無色界諸心心所。是無色相。無體。無實所取境義。顯現所依。”[校對:《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一:「又經部師。說無色界諸心心所。是無色相。無體。無實所取境義。顯現所依。恐彼執爲非心心所。故說叁界皆唯有心。」(大正藏43冊981頁,上26-28)] “無色界諸心心所是無色相”連下去點到“無色相”。無色界是什麼呢?“諸心、心所法是無色相”,只是無色的相,沒有色法、沒有物質;“無體”,它是沒有體的——這句話就有毛病了,“無體”就是否定心心所法了;所以他下面接著就說叁界唯心,“恐彼執爲非心心所,故說叁界皆唯有心”,無色界是有心、心所的。“無實所取境義,顯現所依”,沒有所執著的實在的那個境,就靠心、心所所顯出來的。一下都認爲心心所體也是沒有的,這個就不對;心、心所…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