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七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是有體的,唯識嘛,就是唯有心心所。所以這個經部論師的說法,也把它批掉,也是不對的,跟我們的唯識是不合的。

  

  問:唯有識教,爾所經爲證耶?

  答:更有余解深密說唯識所現,又說諸法皆不離心,又說有情隨心垢淨,又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乃至廣說,如攝大乘第四卷中,及成唯識第七卷說。又華嚴經第九卷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名相注釋]:

  成就四智菩薩:《成唯識論》卷七雲:“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一相違識相智,謂于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雲何成?二無所緣識智,謂緣過未夢境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無,余亦應爾。叁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四隨叁智轉智:一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衆相現前。境若是實,甯隨心轉?叁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菩薩成就四智者,于唯識理,決定悟入。”

  

  “叁界唯識”這個“教”,只有你說的《華嚴經》作依據嗎?

  回答說,“更有余《解深密》說唯識所現”,不但是《華嚴經》,還有其它的如《解深密經》都說“唯識所現”,一切法都是唯識所現的;“又說諸法皆不離心”,又說一切法都不離心,也是唯識的意思;“又說有情隨心垢淨”,心淨,有情就淨,心垢,有情就垢,這也是唯識;“又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這是舉了很多的唯識的依據,《解深密經》講了很多。“乃至廣說,如《攝大乘》第四卷中,及《成唯識》第七卷說”,根據《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裏邊也講了很多。

  這裏說的“成就四智菩薩”,是哪四種智?這在我們的講義(名相注釋)裏有。

  

  第一種,“相違識相智”。什麼叫相違識相智?“謂于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雲何成?”在同一個地方,鬼看到的、人看到的、天看到的,根據各自的業報不同,看見的都不一樣。一般舉的例,比如說一條河,鬼看到的是膿血,人看到的是水,天看到的是琉璃。同樣一個東西,一個地方、一條河流,就因爲業報不同,鬼看到的都是膿血屎尿,人看到的是清水,而天看到的,更好,是琉璃。如果說客觀的東西是實在有的,怎麼會看的不一樣呢?那就是說,能夠得到這個智的人,就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虛妄的,是隨你的識所現——鬼的業報所感的那個識顯現的就是膿血,人的業報的識看到的就是水,天的業報的識看到的就是琉璃;那就是外境是虛妄的,隨業所現。

  

  第二種,“無所緣識智”。“謂緣過未、夢境、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無,余亦應爾”,這又是一個證明、依據。“無所緣智”,當一個識緣那個沒有的境,假使說“緣過未”,緣過去的、未來的,“緣夢境”,過去做過夢,夢的東西是沒有的,但是緣這個夢能生識,心可以生得起來,就像經部說的“緣無心起”,緣龜毛兔角也能生識;“緣像”,未來的事情,假使有人做夢,看到什麼東西,這個是未來的事情,這個像也是沒有的;你緣非實有的境,可以生識(識現可得),那麼我們現在這個識所緣的境爲什麼一定說是有呢?“彼境既無,余亦應爾”,也可以沒有。

  

  第叁種,“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假如說,我們現在的智、現在的識看到的東西是實在的,那麼愚夫(沒有修行的人),他的智看到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對宇宙的真相,他就認得到了?這樣的話,不要修行了;他的智應該自然是不顛倒的了,那不要去修行,“不由功用”,也能解脫,因爲他已經看到宇宙真理了。那是不對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東西就是不實在的。

  

  第四種,“隨叁智轉智”,隨叁個智能夠轉移境。隨哪叁智?

  第一個,“隨自在者智轉智”。這是什麼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得了定的人,“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得了定的人,心能自在,他要把大地變成黃金都可以,“境若實有,如何可變”,如果說這個地實在是泥土構成的,那怎麼能夠變黃金呢?那就是說這個是假的。

  第二個,“隨觀察者智轉智”,這是定裏邊修的一個觀。“謂得勝定修法觀者”,得了殊勝的定的人,他修觀的時候,“隨觀一境,衆相現前”,觀水就顯水,觀火就顯火,“境若是真,甯隨心轉”,假使這個境是實在的、客觀存在的,它怎麼可以跟著你心轉呢?你心想什麼就是什麼,那怎麼可以呢?實在的東西是不隨心轉的;這個境隨心轉,它就不是實在的。同樣一個地方,我需要觀火的時候,就成大火,我要觀水的時候,又成水……,我怎麼想就成什麼,如果境是實在的,怎麼一會兒會變呢?如《楞嚴經》裏說,有一位尊者,他修水觀,他把一切法都能觀成水,他的待者師從窗臺上看到房間裏邊滿屋子都是水(資料①)。那就是“隨觀察者智轉智”,他觀水,就成水。假使這個境是實在的,這水怎麼出來呢?這也是一個依據。

  (9A)第叁個,“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證真如的時候,無分別智生起來了,“一切境相,皆不現前”,一切相都沒有了。如參禅的人,他參到無分別智生的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都不見了。“境若是實,何容不現”,如果境是客觀存在的,它怎麼會不見了呢?那就是說,這個境本來是假的。無分別智起的時候,境就見不到;你在定中去觀的時候,又可以觀起其它的境。《維摩诘所說經》裏邊,舍利弗聽到釋迦牟尼佛對寶積菩薩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之後,說: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釋迦牟尼佛就說:那裏髒呢?于是佛以足指按地,馬上徧地黃金——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這個就是淨土現了。如果說客觀境是實在的,怎麼能變成這個淨土呢?這些都是說境是不實在的。(資料②)

  

  “菩薩成就四智者,于唯識理,決定悟入”,能夠得到這四種智的人(菩薩),他就可以知道,一切法唯心、沒有外境。

  所以這裏“又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這四種智慧成就的菩薩,他決定能悟入唯識無境的道理,因爲這個智得到之後,明確地表現境是假的,可以隨便改變。這些在《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裏都講得很多。這是據《解深密經》講的,那麼其它的經裏邊還有。

  

  “又華嚴經第九卷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這是《華嚴經》的文,大家都聽得很多的。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心是一位畫家,它可以畫出各式各樣的東西來;五陰——色受想行識都是用心畫(變)出來的。“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那就是叁界唯心、叁界唯識,世間的東西都可以由心造出來;心就是一位畫家,要畫什麼就畫什麼東西出來。“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那麼心如此,佛亦如此;佛如此,衆生亦如此;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個是大家經常聽到的。

  

  問:何故此論唯說一經?

  答:且舉一經,以成教成理。何要多經其理方顯?

  既然很多的經都證明叁界唯識的,那麼你爲什麼只舉一部經呢?

  回答說,一部經就夠了。佛說的話,舉一個就夠了,引那麼多幹啥?只要成就我們這個教是佛說的,是符合佛說的,那就夠了;若引了很多的經……,沒有這個必要!

  

  丙叁 釋外伏難,簡擇唯言…………

  心意識了,名之差別,

  此中說心,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不遣相應。

  

  

  問:何故論中即言唯識,諸經所說乃名唯心,舉心證識,義如何成?

  這個話就是問題來了(昨天你們討論提問的“唯識”跟“唯心”是不是可以劃等號?這裏他就代你們問了)。“何故論中即言唯識,諸經所說乃名唯心”,論裏邊說的是“唯識”,你引的經說的是“唯心”,“舉心證識,義如何成”,你把“唯心”的東西來證明你的“唯識”,這個好象有點兒不對頭啊。你說“唯識”,他是“唯心”,張冠李戴,把“唯心”來證明“唯識”,好象有點不大對頭!

  那麼下邊就解釋這個問題。

  

  論曰:心意識了,名之差別。

  述曰:自下第叁釋外伏難,簡擇唯言。于中有二:初釋伏難解識字,後釋唯言。此即初也。難如前說,此即是答。

  “自下第叁釋外伏難,簡擇唯言。于中有二:初釋伏難解識字,後釋唯言”,先講“識”跟“心”到底有沒有差別,最後講“唯”。“此即初也”,這是第一個問題(初釋伏難、解識字)。“難如前說”,那個問難就是前面說的“何故論中即言唯識,諸經所說乃名唯心,舉心證識,義如何成”。“此即是答”,論裏邊說的“心意識了,名之差別”就是回答了。“心”也好,“意”也好,“識”也好,“了別”也好,這僅僅是名字的差別,體是一個。那麼“識”就是“心”了,經說“唯心”跟我們說“唯識”,是沒有差別的,可以劃等號。

  

  謂諸經論所說心、意、識及了別,此之四名,其體無異,但名差別:心,積集義;意,思量義;識,了別義;了,識達義。應言了別,此中言略,但說了言;舊論言等,等此了故。積集有二:一集行相,二集種子;初通諸識,後唯第八。思量有二:一無間覺,二現思量;…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