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七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是有体的,唯识嘛,就是唯有心心所。所以这个经部论师的说法,也把它批掉,也是不对的,跟我们的唯识是不合的。

  

  问:唯有识教,尔所经为证耶?

  答:更有余解深密说唯识所现,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乃至广说,如摄大乘第四卷中,及成唯识第七卷说。又华严经第九卷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名相注释]:

  成就四智菩萨:《成唯识论》卷七云:“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一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二无所缘识智,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三自应无倒智,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四随三智转智:一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境若是实,宁随心转?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不现?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

  

  “三界唯识”这个“教”,只有你说的《华严经》作依据吗?

  回答说,“更有余《解深密》说唯识所现”,不但是《华严经》,还有其它的如《解深密经》都说“唯识所现”,一切法都是唯识所现的;“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一切法都不离心,也是唯识的意思;“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心净,有情就净,心垢,有情就垢,这也是唯识;“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这是举了很多的唯识的依据,《解深密经》讲了很多。“乃至广说,如《摄大乘》第四卷中,及《成唯识》第七卷说”,根据《摄大乘论》、《成唯识论》里边也讲了很多。

  这里说的“成就四智菩萨”,是哪四种智?这在我们的讲义(名相注释)里有。

  

  第一种,“相违识相智”。什么叫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在同一个地方,鬼看到的、人看到的、天看到的,根据各自的业报不同,看见的都不一样。一般举的例,比如说一条河,鬼看到的是脓血,人看到的是水,天看到的是琉璃。同样一个东西,一个地方、一条河流,就因为业报不同,鬼看到的都是脓血屎尿,人看到的是清水,而天看到的,更好,是琉璃。如果说客观的东西是实在有的,怎么会看的不一样呢?那就是说,能够得到这个智的人,就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虚妄的,是随你的识所现——鬼的业报所感的那个识显现的就是脓血,人的业报的识看到的就是水,天的业报的识看到的就是琉璃;那就是外境是虚妄的,随业所现。

  

  第二种,“无所缘识智”。“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这又是一个证明、依据。“无所缘智”,当一个识缘那个没有的境,假使说“缘过未”,缘过去的、未来的,“缘梦境”,过去做过梦,梦的东西是没有的,但是缘这个梦能生识,心可以生得起来,就像经部说的“缘无心起”,缘龟毛兔角也能生识;“缘像”,未来的事情,假使有人做梦,看到什么东西,这个是未来的事情,这个像也是没有的;你缘非实有的境,可以生识(识现可得),那么我们现在这个识所缘的境为什么一定说是有呢?“彼境既无,余亦应尔”,也可以没有。

  

  第三种,“自应无倒智”。“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假如说,我们现在的智、现在的识看到的东西是实在的,那么愚夫(没有修行的人),他的智看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对宇宙的真相,他就认得到了?这样的话,不要修行了;他的智应该自然是不颠倒的了,那不要去修行,“不由功用”,也能解脱,因为他已经看到宇宙真理了。那是不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东西就是不实在的。

  

  第四种,“随三智转智”,随三个智能够转移境。随哪三智?

  第一个,“随自在者智转智”。这是什么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得了定的人,“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得了定的人,心能自在,他要把大地变成黄金都可以,“境若实有,如何可变”,如果说这个地实在是泥土构成的,那怎么能够变黄金呢?那就是说这个是假的。

  第二个,“随观察者智转智”,这是定里边修的一个观。“谓得胜定修法观者”,得了殊胜的定的人,他修观的时候,“随观一境,众相现前”,观水就显水,观火就显火,“境若是真,宁随心转”,假使这个境是实在的、客观存在的,它怎么可以跟着你心转呢?你心想什么就是什么,那怎么可以呢?实在的东西是不随心转的;这个境随心转,它就不是实在的。同样一个地方,我需要观火的时候,就成大火,我要观水的时候,又成水……,我怎么想就成什么,如果境是实在的,怎么一会儿会变呢?如《楞严经》里说,有一位尊者,他修水观,他把一切法都能观成水,他的待者师从窗台上看到房间里边满屋子都是水(资料①)。那就是“随观察者智转智”,他观水,就成水。假使这个境是实在的,这水怎么出来呢?这也是一个依据。

  (9A)第三个,“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证实无分别智”,证真如的时候,无分别智生起来了,“一切境相,皆不现前”,一切相都没有了。如参禅的人,他参到无分别智生的时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都不见了。“境若是实,何容不现”,如果境是客观存在的,它怎么会不见了呢?那就是说,这个境本来是假的。无分别智起的时候,境就见不到;你在定中去观的时候,又可以观起其它的境。《维摩诘所说经》里边,舍利弗听到释迦牟尼佛对宝积菩萨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之后,说: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释迦牟尼佛就说:那里脏呢?于是佛以足指按地,马上徧地黄金——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这个就是净土现了。如果说客观境是实在的,怎么能变成这个净土呢?这些都是说境是不实在的。(资料②)

  

  “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能够得到这四种智的人(菩萨),他就可以知道,一切法唯心、没有外境。

  所以这里“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这四种智慧成就的菩萨,他决定能悟入唯识无境的道理,因为这个智得到之后,明确地表现境是假的,可以随便改变。这些在《摄大乘论》、《成唯识论》里都讲得很多。这是据《解深密经》讲的,那么其它的经里边还有。

  

  “又华严经第九卷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这是《华严经》的文,大家都听得很多的。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心是一位画家,它可以画出各式各样的东西来;五阴——色受想行识都是用心画(变)出来的。“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那就是三界唯心、三界唯识,世间的东西都可以由心造出来;心就是一位画家,要画什么就画什么东西出来。“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那么心如此,佛亦如此;佛如此,众生亦如此;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是大家经常听到的。

  

  问:何故此论唯说一经?

  答:且举一经,以成教成理。何要多经其理方显?

  既然很多的经都证明三界唯识的,那么你为什么只举一部经呢?

  回答说,一部经就够了。佛说的话,举一个就够了,引那么多干啥?只要成就我们这个教是佛说的,是符合佛说的,那就够了;若引了很多的经……,没有这个必要!

  

  丙三 释外伏难,简择唯言…………

  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此中说心,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不遣相应。

  

  

  问:何故论中即言唯识,诸经所说乃名唯心,举心证识,义如何成?

  这个话就是问题来了(昨天你们讨论提问的“唯识”跟“唯心”是不是可以划等号?这里他就代你们问了)。“何故论中即言唯识,诸经所说乃名唯心”,论里边说的是“唯识”,你引的经说的是“唯心”,“举心证识,义如何成”,你把“唯心”的东西来证明你的“唯识”,这个好象有点儿不对头啊。你说“唯识”,他是“唯心”,张冠李戴,把“唯心”来证明“唯识”,好象有点不大对头!

  那么下边就解释这个问题。

  

  论曰: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述曰:自下第三释外伏难,简择唯言。于中有二:初释伏难解识字,后释唯言。此即初也。难如前说,此即是答。

  “自下第三释外伏难,简择唯言。于中有二:初释伏难解识字,后释唯言”,先讲“识”跟“心”到底有没有差别,最后讲“唯”。“此即初也”,这是第一个问题(初释伏难、解识字)。“难如前说”,那个问难就是前面说的“何故论中即言唯识,诸经所说乃名唯心,举心证识,义如何成”。“此即是答”,论里边说的“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就是回答了。“心”也好,“意”也好,“识”也好,“了别”也好,这仅仅是名字的差别,体是一个。那么“识”就是“心”了,经说“唯心”跟我们说“唯识”,是没有差别的,可以划等号。

  

  谓诸经论所说心、意、识及了别,此之四名,其体无异,但名差别:心,积集义;意,思量义;识,了别义;了,识达义。应言了别,此中言略,但说了言;旧论言等,等此了故。积集有二:一集行相,二集种子;初通诸识,后唯第八。思量有二:一无间觉,二现思量;…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七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