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七讲▪P3

  ..续本文上一页初通诸识,后唯第七。了别有二:一细,二粗;初通诸识,后唯前六。此即八识皆有四名。若恐摄不尽义言等者,非八通名,何须等之?故如梵本,应言了也。无性释云:心、识是一,八识皆无,离心之境,各名唯识。故经说心,不违论说,是异名故。更有异释,如唯识疏。

  

  “谓诸经论所说心、意、识及了别”,经里边、论里边所说的心也好、识也好、意也好、了别也好,“此之四名,其体无异”,这四个名字,本体就是一个东西。它的作用不一样,有的时候叫心,有的时候叫识,有的时候叫了别,而东西就是一个;既然是一个东西,那么当然了,说唯心、说唯识,还是一个东西;说“唯识”,用“唯心”来证明,一样可以成立。“但名差别”,体是没有两个,名字上有差别。等于说一个人:他在小孩子的时候有乳名;长大之后,进学校念书、参加工作,有他的学名;出了家之后,有法名,还有法号……,名字很多。像弘一大师,他的名字就很多,他的笔名极多,像演音……等等,多得很,记也记不清楚;那是“名字差别”,而“其体无异”,体就是一个,还是他(弘一大师)。

  

  下边接着就解释什么叫心、什么叫意、什么叫识、什么叫了别。

  

  “心,积集义”,积集的意思叫心;“意,思量义”,意,是思量的意思;“识,了别义”,识,是了别的意思;“了,识达义”,了,是识达的意思(了别就是识达,这两个是一样的;达就是通达,认识、通达)。

  

  “应言了别”,照规矩应当说是“了别”,“心意识了”的这个“了”就是“了别”;“此中言略”,因为略掉一个“别”字,这样说话就简略一些,“但说了言”,只写“了”字。这个就跟旧论——以前的翻译(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本《大乘唯识论》)里边有一些差异、不一样,“旧论言等,等此了故”,旧论里边在了下边加个等字,不说了别,是了等,那么就是还有其它的名字了,心意识了等,等还有等其它的。对这个,窥基法师认为是不对的,他下面要说,这里暂且放下。

  

  “积集有二”,心是积集义,积集的意思有两种:“一集行相,二集种子”。第一种是集行相,积集行相。那些行相,能了别的识,见分有行相,这个我们在讲《简介》的时候介绍过了,见分有相分的行相;那么积集行相,各式各样行相可以积聚起来。第二种是集种子,积集种子。“初通诸识”,“初”即第一种积集行相;每一个识,它的见分都有行相,这是八个识都有的(通诸识),所以这个“心”,八个识都能叫心。因为积集行相通八识,而心是积集义,那么就积集行相来说,八个识都能叫“心”。“后唯第八”,假如就第二种积集种子来说,那就仅仅是第八识,只有它能积集种子,其它的七识,只是现行,都不能积集种子。这是说“积集”,有两种。

  

  “思量”也有两个:“一无间觉,二现思量”。第一无间觉,相当于《俱舍》里讲的无间灭意。这一个识,它一刹那灭掉之后,就叫意,就是无间灭,叫无间觉。第二现思量,现前的思量。无间觉,是刹那的过去;现思量,正在现在思量。“初通诸识”,“初”即第一“无间觉”,一切识都有无间觉。“后唯第七”,“后”即第二“现思量”,在现前的思量,只有第七识;它思量什么?思量第八识是我。这个现思量,只是第七识才有,而无间觉则是八个识都有,所以说八个识也可以都叫意,思量叫“意”。

  

  再说“了别”,“识”就是“了别”,所以说“了别”。“了别有二:一细,二粗”,了别有两种,一种是细的了别,一种是粗的了别,就是行相的粗、细。“初通诸识,后唯前六”,细的了别,八个识都有;粗的了别,只前六识有,后边第七、第八识只有细的、没有粗的。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八个识也都能叫“了别”,了别就是识。

  唯识,八个识都能叫唯识;心,八个识都能叫心,那么“唯识”跟“唯心”有什么差别呢?就是一样的。

  

  “此即八识皆有四名”,这八个识都可以有四个名字:都可以叫心,也都可以叫意,也都能叫识,也都能叫了别。

  

  “若恐摄不尽义言等者”,这就是批评那个旧的翻译了。假使你加个“等”字,就是说这四个名字还不够,还要加个“等”(意思是还有其它的);“非八通名,何须等之?”这四个名字都是八个识的通的名字,你现在加个“等”,等其他的,那不是通名了,等它干什么?我们这里目的是要把通名拿出来,证明“唯识”就是“唯心”;你现在不通的、不是八个识都有的名字,你等它干什么呢?那就是说,这个“等”字加得不对头!就是说,旧论里边把“等”字加上去是不对的,应当加了别;“心意识了”,这个“了”就是了别。“故如梵本,应言了也”,所以说真正根据梵本——印度的原本,应当翻“了”,不能加“等”。

  

  这是从理上来证明(理证),我们再看经论里面的说明(教证)。

  “无性释云:心、识是一”,无性释里边就这么说,心跟识是一个东西,“八识皆无离心之境,各名唯识”,八个识,都没有“离心之境”,离开心之外的客观外境是没有的,都叫唯识。“故经说心,不违论说,是异名故”,所以经里边说“唯心”,我们论里边说“唯识”,两者并不违背,只是名字不一样,体还是一个——唯心也好,唯识也好,就是那个东西。

  “更有异释,如唯识疏”,前面把它解释好了,还有其它各式各样的解释,如《成唯识论述记》里讲得很多,这里就不写了。

  

  问:此中八识若皆得名心意识者,何故诸处说第八识名心、第七名意、余六名识?

  答:成唯识论第五卷说: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粗动间断了别转故。各随胜显,别得一名;据实而言,皆得通说。此约通为论,故亦不相违。

  

  他还要问,你这么回答了之后他还不满意。“此中八识若皆得名心意识者”,你说八个识都能叫心、都能叫意、都能叫识,你这个话也有证明,但是我还有我的证明——“何故诸处说第八识名心、第七名意、余六名识?”在其它的一些经论里边说:第八识叫心,第七识叫意,前六识叫识(这个话可能大家也听到过)。这个又怎么说?你说八个都是一样的,为什么第八叫心、第七叫意、余六个叫识?

  其实这个前面已经讲过:心从“集种子”来说,单是第八识;意从“现思量”说,只是第七识;“粗”的“了别”的识,那就单是前六识,前面已经给你讲了。这个问题本来已经回答了。那么他再进一层问,就再进一层地回答。

  

  “答:成唯识论第五卷说”,《成唯识论》第五卷里说,“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心、意、识这三个名字,虽然八个识是通的,但是根据哪一个作用最殊胜、最明显就安它特殊的那个名字。

  

  “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那就是前面说的“集种子”,第八识叫“心”,因为它最殊胜的作用,是能够积集一切法的种子、能够生起一切法;一切法都是从第八阿赖耶识种子生起来的,这个作用很殊胜,也很明显,那么因从这个特别殊胜的作用来说,第八识就叫心(前面已经讲过,能够积集种子的只是第八识有,而这个作用很重要,从这一个方面来说,第八识叫心)。

  

  “第七名意,恒审思量为我等故”,第七识,把第八识的见分执为我。“恒”就是不断地、恒常地,“恒审思量”,不断地、恒常地在考虑、思量这个事情,执实这(第八识的见分)就是“我”。这个第七识是没有间断的,它总执着第八识的见分,认为“这就是我”,执得很紧。它的这个作用特别地突出,所以称第七识叫“意”。这个前面也有的,“现思量”只有第七识有,思量什么?思量第八识的见分是我。

  

  “余六名识,粗动间断了别转故”,前面六识,它们有粗动的了别,还会间断。第八识是不间断的;第七识,除了入灭尽定之外,也是不间断的;而前面六个识,都会间断。比如说眼睛不看东西了,眼睛在休息,就间断了;耳朵不听声音,耳朵没有作用,也是间断了;舌头,你没有在吃东西,那你现在味道也没有尝到,它在休息了;晚上你睡觉,深睡的时候,梦也不做,第六意识乃至前五识也都全部休息了,那不是全都间断了吗?这前六识都有间断,而且有粗动的行相转,所以从这个特殊作用说,前六识叫“识”。

  

  “各随胜显,别得一名”,这心、意、识三个,各随它们最殊胜、最特别显示的涵义,而各别安立一个名字。“据实而言,皆得通说”,实际上说,都可以通的——第八识也能叫意,也能叫识;第七识也能叫心,也能叫识;前六识也能叫心,也能叫意,也能叫识。从作用殊胜的方面,分了三个:第八叫心、第七叫意、前六叫识;从实际上来说,是通的。“此约通为论”,我们这里是从通的方面来说,不是据别(随胜显)的方面说,“故亦不相违”,所以并不相违。这个道理,就把它说通了。

  

  问:若八识体各各名唯,何故乃说一心所作。

  答:据梵本说,亦无一字,但言唯心。今义释言,唯独但义,一无二义,名异义同,谓无外境唯有心故,名为一心,非说心体但是一物。

  

  他还要问。“若八识体各各名唯”,假使八个识都叫“唯”,那么要唯八个心,“何故乃说一心所作”,怎么只说“一心所作”呢?

  回答:“据梵本说,亦无一字”,你说的这个“一心所作”是根据哪里来的?我们根据原本——印度的梵本来看,并没有这个意思;“但言唯心”,不是说“唯一心”。这个意思是你自己加上去的,哪个跟你说“一心”呢?原来的印度梵本里都没有说“一心”,你是哪里来的一个“一”?只是说唯心,没有说唯一心,“亦无一字”。

  “今义释言,唯独但义,一无二义,名异…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七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