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第七讲)
主要内容(提纲):
回答提问、问难
丙三 释外伏难,简择唯言
………………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此中说心,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不遣相应。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七讲)
上智下敏上师 讲授
昨天我们讲到“三界、唯识”,讲完了。今天有一些问题,我们先回答一下。
昨天有人提问:瞿波论师以三个德来谈唯识,对于,很难理解唯识之理。特别是本有德、未有德谈唯识,难以明了。
这个,《述记》文中已经讲得很仔细了。唯识包括唯识性,一个相、一个性,二者是一体的。第一本有德,他说,“本性净故,意说识性”,谈唯识的性,那就是识,也不是离开“唯识”。第二中有德,“即依唯识,修行万行,三劫能断皮肉肤等所有粗重”,依唯识的道理修行,三大阿僧祗劫断尽皮、肤、肉的粗重,这是修行的过程,是依唯识来修的,还是“唯识”。最后末有德,“即至佛位,福智圆明”,转识成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些都是修行的唯识的果,都没有离开“唯识”,所以不难理解,文字是比较浅显的。
又问:二谛谈唯识……?
这二谛谈唯识,不是说成立唯识的道理,而是以唯识来分,二谛四重,一共八个谛,那就是空有识……这在我们的笔记里有:第一个世俗谛,瓶衣军林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识的相分,没有离开识;那么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是……。这在前面都讲过了。“唯”是独、单义,“识”是了别义,识的体就是五法——心王、心所、色、不相应行、无为法都在识里边。这都已经讲清楚了,我们讲空(假有)的假名无实谛也好,讲的是五法,讲胜义的世间胜义谛也好,也还没有离开五法,都是识;这个识里边分了四个层次、八个谛。谛的层次明白了,对于识的问题,就不存在,这五法都是识嘛。这里讲的都是五法范围以内的,所以都是识。
第三问:三界唯识,这里说“三界唯心”……?
这个马上就要讲了,心、意、识是一个东西的异名,下文接着就要讲到。
第四问:第五啭?
这是印度的语法。一个字有八个啭声,到第五啭的时候,“以”可以当“故”讲。这个我看没有什么大的研究的,这是语法;犹如我们中国字,中国人的圈声,快乐的乐(lè),如果圈上声,读“乐(yaò)”,欢喜;如果圈去声,音乐的乐(yuè),等等,可以变有好几个解释。这是文字的问题,这个没有什么多讲的。
第五问:经部师……亦但有心?
这个是在讲“以契经说三界唯心”下边“问:经何但说三界唯心?”后有“经部师等”,经部论师他们“缘无心起,亦但有心”。我们说唯识,境是没有的,心是有的,那么经部里边,他们有承认这一点,“缘无”,缘没有的境,“心起”,也可以生心。什么没有的境?龟毛、兔角,这是没有的东西,但是这个心也可以生起来。“亦但有心”,那也是唯识了,没有外境,这跟我们的唯识道理是合的。“然非一切”,但是,经部论师他们并不是说一切法都是只有心。缘有的东西,它还是有心有境;而缘没有的时候,才单是有心、没有境,他们说的,“非一切”,不是我们所说的三界唯心(一切境都是虚妄的、不实在的)。他们偶尔碰到一个缘无心起,也是只有心、没有境,但并不是说一切境都是没有的、都是只有心,所以跟我们讲的唯识还是不合的。我们说三界唯识,三界所有的境都是虚妄的,只有识才是实在的。唯识跟经部也是合不拢的。
最后一个问题:横计……无性释里边,“此唯识言,成立唯有诸心心所,无有三界横计所缘”,横计所缘,下边还要讲的(下当广说)。他问的是:哪些不是横计所缘的?
“真如所缘”,缘真如;“依他所缘”,缘依他,不是横计所缘。“谓道谛摄根本后得二种所缘”,是道谛摄的根本、后得两个智所缘的境;根本智缘真如,后得智缘依他。为什么不是横计呢?“由彼不为爱所执,非所治故,非迷乱故,非三界摄”。这些都不是横计,所以不遮遣、不除开这二种所缘。“有漏聚中,有横计故”,在有漏里边,有横计,那就是能徧计、所徧计。那么横计就是说,一些不合理的缘,就是爱所执的、要对治的、迷乱的等等,这些就叫徧计;徧计执执什么东西?横计的东西,就是叫徧计。这个东西是解释了,单说徧计,偏啥东西呢?徧计就是横计。这个有漏聚里边有横计,所以有能徧计、所徧计;无漏聚中没有横计,所以不遣除真如所缘、依他所缘。这是解释“徧计”,并不是说两个是对立的。因为我们说一个名字出来,总要有一个解释,这个“横计”就是解释“徧计所执”。为什么叫徧计所执?因为横计。什么叫横计?爱所执的、所对治的、迷乱的,这就是横计。这个就是解释,并不是说有了徧计,就不要横计了。徧计的意思就用横计来解释。
好,这几个问题就这样子解答了。下边,我们要接下去了。
这个里边,你们看一看,“有漏聚中,有横计故”,在有漏的那些法里边,有横计;这个横计是不实在的、要遮掉的,“为遮此执,但说唯心”,要(遮)横计这个执,所以说唯心;无漏法中没有横计,所以说“不遣真如所缘、依他所缘”,缘真如、缘依他不遮,它是唯识,不要遮的。
问曰:欲色界有色,遮此说唯心;无色界色无,应不言唯识?
此难不然!所执实皆无,遮此名唯识,非但遮色有,故说三界唯心,亦无所执唯识及余虚空法等一切境故。又经部师说无色界诸心心所是无,色相无体,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校对:此是据宣统二年冬十月江西刻经处校刊本断句,若依大正藏则为 又经部师。说无色界诸心心所。是无色相。无体。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恐彼执为非心心所,故说三界皆唯有心。
这是进一步的问难了。“欲色界有色”,欲界、色界是有色法、有物质的,外境是客观的色声香味触等等,“遮此说唯心”,这外境是不实在的,所以说唯心,“无色界色无”,在无色界里边,根本就没有色,“应不言唯识”,那么你该没什么可遮的了!
欲界是色法,声音、香、味、触,这些是外境,那要遮掉,说是唯识;色界也还有外境;但是无色界,色法没有了,既已无所遮,你就不要说唯识了。你说唯识,就是遮那个色法、外境嘛。
这个难提出来之后,回答:“此难不然!”你这个问难不对,首先就否定它,你问得不对!
“所执实皆无,遮此名唯识”,你执着的一个实在的东西,这是没有的——你所执着的实在的东西是没有的,这叫唯识;并不是说,一定要物质的东西没有了,才叫唯识。这是你搞错了,你把色跟心对起来,没有把执实的那个道理懂透。“非但遮色有”,并非仅仅是遮物质是没有的叫唯识,凡是你执着实在的东西都没有的,这叫唯识;在无色界也有所执的东西,这个也是没有的,也叫唯识。“故说三界唯心”,所以说三界唯心。唯心就是唯识,这个道理以后要讲。
“亦无所执唯识及余虚空法等一切境故”,这是举喻了。你说遮止色,叫唯识,这个是不对的;遮止一切执着实在的东西(本来没有的执着实在有的),都叫唯识,不一定是色法;那么,“亦无所执唯识”,你所执着有一个唯识,那也是一个执着,也要遣掉;“亦无所执余虚空法等一切境”,执一个虚空等法,虚空不是色法了,你执着有一个虚空,这也是徧计执,也要除掉!并不单是排除外境(物质的境)才叫唯识。所以说,你把物质跟唯识对立起来,那是错误的。我们说唯识,一切执为实在的东西,不管是物质的也好、其它的也好,虚空也好、乃至执唯识也好,都是要排除的。唯识,本来是除开一切执着,叫唯识;如果又执着了这个唯识,那也是错了。这个后头要讲,执了唯识也是不对的;唯识也不能执,你执着实在有唯识的话,也是徧计执。——这些也要排除,所以说不单是色法没有了就算数。
下面是经部师的一个论点,这个我们不太熟悉,念过去就算数。
“又经部师说无色界诸心心所是无”,无色界的心、心所是没有的,“色相无体”,无色界没有色相,“无实所取境义”,没有实在的所取的境(义就是境),“显现所依”,它所依靠的就是这个东西。(“无色界诸心心所是无”这句话很不清楚。无色界心心所是有的。这个标点是这样点了。)那么经部的意思,好象是把无色界心心所否定了,所以他接着说“恐彼执为非心心所”,恐怕他们经部论师执无色界里边不是心心所,“故说三界皆唯有心”,无色界里边也是唯有心、心所。
根据这样子的标点(宣统二年冬十月江西刻经处校刊本),只能这样子讲了;而经部的主张,我们也没有很仔细地去研究,所以依文解义,就是这样子。
但是《大正藏》里边的标点,不是这样点的。它是:“又经部师。说无色界诸心心所。是无色相。无体。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校对:《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一:「又经部师。说无色界诸心心所。是无色相。无体。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恐彼执为非心心所。故说三界皆唯有心。」(大正藏43册981页,上26-28)] “无色界诸心心所是无色相”连下去点到“无色相”。无色界是什么呢?“诸心、心所法是无色相”,只是无色的相,没有色法、没有物质;“无体”,它是没有体的——这句话就有毛病了,“无体”就是否定心心所法了;所以他下面接着就说三界唯心,“恐彼执为非心心所,故说三界皆唯有心”,无色界是有心、心所的。“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没有所执着的实在的那个境,就靠心、心所所显出来的。一下都认为心心所体也是没有的,这个就不对;心、心所…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七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