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體,只有自證分是有體的;唯識唯識,就是“唯”這個“自證分”。自證分是有體的,是識的體,而所變的見相二分,經裏面佛說過,能取、所取是所執,它的性都是非有的,是執著、沒有自性的,所以叫唯識。
“此師意說,有漏八識,有學菩薩,及二乘等,諸無漏心,皆有見相,有見相故,皆有法執。佛則不爾。至下當知。”這個裏邊的意思是說,“有漏八識”,就是凡夫,八個識都是有漏的,當然有執著了;“有學菩薩”,還沒有成佛的菩薩,“及二乘等”,他們已經是證了果的菩薩、二乘果上的人了,有無漏心,但是還有見相,“諸無漏心,皆有見相”;因爲有見相,還有法執,“皆有法執”。這是要去掉的。所以只有自證分是體,其它都不是。“佛則不爾”,只有佛沒有這個執著,佛不是這樣子,佛的見相就是實在的——沒有法執了,就是實在的。這是一種說法。
“或說唯有自證、見分、及自相分”,另外一些論師說,自證分固然有體,見分、相分也是有體的;這是依他起,是從阿賴耶識的種子生出來的,不能說它沒有。而什麼才是沒有的?“無此以外所執二取”,從見分裏邊,它相緣分的時候産生的取——能取、所取,這是沒有的。就是說,見分、相分本身是有的,但是見分、相分裏邊起了執著之後,所緣的徧計所執性,這個是沒有的,“說名唯識”。
比如說,晚上,外邊一顆枯樹,你看起來當作一個人,以爲是賊。或者說這個“蛇”也可以:天黑了,地上有一根繩子,你看上去,以爲是一條蛇。這個“繩子”不能說沒有,而這個“蛇”,是從繩子上變現出來的,你執著的那個“蛇”是沒有的。就是說,見分、相分猶如“繩”,不能說沒有,但是從這個見相分——“繩”裏邊執著它是一條“蛇”,這個“蛇”是沒有的,是徧計執。
那就跟前面的那種說法不一樣了。前面說見相分就是二取、是沒有的,這裏說見相分是有的,而從見相分裏邊産生出來的執著(二取)才是沒有的。本來是繩子,繩子不能說沒有;但是你執成蛇了,執它爲蛇。這個蛇是沒有的,但是不能說繩子沒有。所以說見分、相分是有的,見分相分裏邊産生的執著(二取),這個是沒有的,是徧計執,這樣子就叫唯識。唯什麼呢?唯自證分、見分、相分是識,而二取是沒有的。
“此見相分,不離識故”,這個見分、相分,並沒有離開識,是自證分裏邊變出來的,也是唯識,也是識。
“此師意說,唯第六七能起法執,非余識等。至下喻中,當廣分別。”這是另外一位論師的看法,他認爲不是一切見分、相分都有法執,只有第六、七兩個識才能起法執,前五識是沒有法執的,那它們的見分、相分應該還是有體的。這是另外一種說法。
此中意說,謂今此論,施設大乘中所立叁界法皆唯有識。
講了這麼多,總的歸納起來,就是說,我們這部論,安立了在我們大乘裏邊所有的安立叁界的一切法,“皆唯有識”,只有識,沒有其它的外境——只有內識,沒有外境。這是總結自宗。下面問難。
(二)
答 釋 難 問
問:離系法爲唯識不?答:此亦唯識。
問:何故此中但言叁界?答:且舉異生所成妄法唯有識理,但言叁界,非無漏法無唯識義。此爲理解,或由教故。
“問:離系法爲唯識不?”你說叁界的法都是在叁界,那是叁界所系的;那麼“離系法”,已經超出叁界的那些法,是不是唯識?“答:此亦唯識。”這個也是唯識。這個就奇怪了,你說叁界唯識,怎麼離系的也是唯識呢?
“問:何故此中但言叁界?”既然你說離系的法也是唯識的,那你何必說叁界唯識呢?應該說叁界跟叁界離系的都是唯識,應當這樣說嘛。離系法是無漏法,而叁界都是有漏法,有漏流轉生死,無漏出離生死。你說“叁界唯識”,說的是有漏法,那是唯識;我們問你:無漏法(離系的法)是不是唯識?你說也是唯識。那麼你怎麼只說“叁界唯識”呢?應當說“有漏無漏法都是唯識”啊。
“答:且舉異生所成妄法唯有識理,但言叁界,非無漏法無唯識義。”回答說,我們說叁界的原因,這是從凡夫的份上說的。“且舉異生所成妄法”,姑且從異生(凡夫)所成的虛妄法——凡夫只知道叁界,他哪裏知道離系法啊!無漏法、清淨的離系法,凡夫是不知道的,我們現在正是針對凡夫而言,“唯有識理,但言叁界”,就說叁界唯識,“非無漏法無唯識義”,並不是說離開叁界之後那些無漏法是離開識的,實際上離系法也是唯識。因爲是從凡夫的份上說,“但言叁界”;雖然說的只是叁界,但並非說無漏法就不是唯識,無漏法還是唯識的。
“此爲理解,或由教故”,我們要證明一個道理,有兩個方式:一個是理證,從理上來證明;一個是教證,從佛的聖言量來證明。“此爲理解”,前面講的那些,都是“理解”(理解就是理證,以道理來成立),以種種的理由來成立叁界唯識的道理。這個理的證明(理證),講完了。那麼有人就懷疑了:你這道理固然講得通、講得很好,但這是不是佛說的?佛有沒有說叁界唯識?這個還得要考核一下,如果不是佛說的,我就不相信。所以還要說“或由教故”,下邊就以佛的經教裏邊、佛的言教來證明叁界也是唯識。
丙二 顯由經說,以經爲證
以契經說叁界唯心
[科]丙二 顯由經說,以經爲證
丙二 顯由經說,以經爲證
…………………以契經說叁界唯心
論曰:以契經說叁界唯心。
述曰:此即第二顯由經說。今明唯識,以經成論,令信易生。以第五啭,與故字同。謂華嚴等契經中說,叁界諸法唯有心故,是十地論第八卷內第六地中說也,今方成立唯有識義。梵雲素呾覽,此雲契經。契者合也,經如常釋。經合正理,契應物機,故名契經。由佛經中說唯心故,此明唯識,以經成論。或此所明唯有識者,爲契經說唯有心故,故今此論立理成經。或今所說唯有識言,以何爲證?由契經說唯有心故。
[名相注釋]:
以契經說,叁界唯心。 《成唯識寶生論》(卷一)雲:“叁界唯心,是诠說故,凡有诤事,欲求決定,須藉二門,一順阿笈摩,二符正理(叁支比量)。謂欲爲彼信證,聖人無倒宣說,所有傳教引阿笈摩。……又爲顯其所論正理有依仗處,說阿笈摩。……是故應知,阿笈摩者,便成正理所托之處。”
“此即第二顯由經說”,這是立宗的第二科,這是說教證,顯由經說,以佛的言教來證明叁界也是唯識的:“以契經說叁界唯心。”這就把經給擡出來了,因爲經裏邊也說“叁界唯心”。唯心與唯識,這個中間又有辨論,但是現在我們先不說這個心與識的差異,先舉一個經的證明,因爲經裏邊有說“叁界唯心”。這在《華嚴經》裏邊都有。
“今明唯識,以經成論”,我們現在講唯識道理,以經的聖言量來成立我們的唯識論。“令信易生”,有些人,他信佛說,不信你說——你說了半天,他不相信,“除非是佛說了的,我才信”,那也可以,“叁界唯心”這些話是佛說的,經裏邊佛說過;既然經裏邊都這樣說,那麼我們的論也可以成立了。
“以,第五啭,與故字同”,這是講語法了。“以契經說”的“以”字,是八轉聲裏邊的第五轉聲,跟“故”字(什麼緣故的故)意思是相同的。當然,這是印度的原文,“以”可以通“故”,而我們漢文的“以”跟“故”是有點差異的,但是也有相當的相同之處。“以契經說叁界唯心”,就是因爲經上這麼說的;經上這麼說的緣故,我們就說我們論的話也是對的。
這個經什麼經?“謂《華嚴經》等契經中說,叁界諸法唯有心故”,叁界唯心造嘛。因爲《華嚴經》等很多經裏邊都說,叁界的一切法,只有一個心。“是《十地論》第八卷內,第六地中說也”,在《十地論》第八卷裏邊,第六地,有這些話。(《華嚴經》卷一九: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地論》卷八:經曰:是菩薩作是念,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論曰:但是一心作者,一切叁界唯心轉故)
“今方成立唯有識意”,現在我們依據經論,以佛說的經來成立我們說的“叁界一切都是識”這個道理。
什麼叫經?“梵雲素怛覽,此雲契經。”經,印度話叫“素怛覽”,翻成漢地語叫“契經”,下邊就解釋什麼叫契、什麼叫經。
“契者,合也”,契是契合。“經如常釋”,經,大家經常講的,就不多說了;因爲當時的人對經的意思都明白,大家經常這麼說的,所以這裏他就不多說了。那麼經到底是什麼?“經“是“貫串”的意思。在《律海十門》裏也有這個意思:“貫串所引述的道理”,佛說的那些話,把它貫穿起來;“攝持所化衆生”,以這樣子來攝持我們的所化的衆生。就像花,假使不串起來的話,就會散失;串起來之後,不會散失掉。猶如織布,經緯線,經線把緯線串攏來就成一塊布;否則,沒有經線的話,單是緯線,一條一條的線,一揉亂之後,就成一團亂麻,不成爲布了;你把經線一串,它就不會散掉。“經”的意思,從這個裏邊可以領會得比較深切一點,“經”就是貫串起來。
“經合正理,契應物機”,“正理”,即宇宙的真理、就是真如,“經”是合乎真如的道理的,而“契”是對機稱說的,“故名契經”,就是契機、契理了。
“由佛經中說唯心故,此明唯識,以經成論”,因爲佛在經裏邊也說唯識的這個話,既然佛都這麼說,就可以證明我們這個道理——這個論(唯識論),經裏邊也是這麼說的。以經作理由,來成立我們的論。
“或此所明唯有識者,爲契經說唯有心故,故今此論立理成經”,或者反過來,經裏說的是叁界唯心,我們論裏邊把叁界唯心的道理講透,以這個道理來…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