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07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緣漏盡,就是緣擇滅,那麼(俗智)、法智、類智、滅智、盡智、無生智,這六個智爲體。假使說“漏盡身中所得智”,就是說漏盡人身上的,緣他所得智的話,那就有爲法也就有了,十個智爲體。

  那麼這是佛的十八個不共法裏邊的第一個,十力,這是智慧的力量。那麼我們這裏附帶地要講一下,佛的智慧力量是極大,有十個方面,我們講完了。

  

  D2 明佛身力

  身那羅延力,或節節皆然,象等七十增,此觸處爲性

  佛的“身力”怎麼樣?佛的身力也是極大。這個我們書上可以看一看。佛的身體,心的力量是這麼大,佛的身體力量也極大。他的“身那羅延力”,他的身上每一節,都相當于那羅延神的力量。這個那延羅神的力量多大呢?他的力量就是說,象的力量,大白香象力量,有十,有七個力十倍,就是十個凡象的力量,當一香象力。二、十個香象力,當一個摩沙諾健那力,就是一個大露形神的力。叁、十個摩河諾健那力,當一個缽羅塞建提力(智品的第二卷,是二十八卷,叁百十六)。佛的力,佛的身力,佛的身力,身那羅延力,佛身上的力量,跟那羅延神那麼大。或者說,不但是身上力,每一節,每一個關節的力量都有那羅延神那麼大。

  法救尊者,大德法救說,佛的身力無邊,那根本不能用那羅延來比,跟心力一樣。“大覺獨覺,及轉輪王,支節相連,有差別。”就是我們叁個福氣最大的,一個是佛,一個是獨覺,一個是轉輪聖王。他們裏的關節,他如何連起來的,有差別。“諸佛世尊,似龍盤結”,跟龍盤起來一樣的,每一個支節跟龍盤一樣的,鈎得很緊的。那麼獨覺呢,“似鈎鎖”,一個鈎鈎。那個輪王呢,“似相鈎”,就是兩個鈎起來的。那個獨覺呢,是有個圈圈給它鈎起來的,佛呢,是一個龍盤一樣,盤得很緊的。那麼凡夫呢,就是靠筋粘起來的。我們解剖的骨頭看看,骨頭跟骨頭,沒有鈎子連起來的,就是靠筋,那個絲絲,把它拉起來的,那就是力量就小了。佛的力量,他骨的結構也不一樣,“故叁相望,力有勝劣”。輪王的力量已經夠大了,但是跟佛不好比。

  他的力量有多少?“象等七十增”,那就是說一倍一倍增了。那羅延力怎樣說呢?象,一般的象,十個一般的象相當于一個大的大白香象。二、十個大白香象的力,相當于一個摩诃諾健那,這個大露形神,神的力量。叁、十個摩诃諾健那神的力量,相當于一個缽羅塞健提神的力量。四、十個缽羅塞健提神的力量,相當一個伐浪伽力,也是一個神的力量。五、十個代浪伽力,當一個遮努羅力,一個神的力量。六、十個遮努羅力,當一個那羅延力。所以說,佛的每一個支節都有那羅延神的力量那麼大。那麼這是一個說法。還有的說法呢,每一個支節都是無邊的力量。那麼就是佛的心力固然大,身力一樣大。這是我們看過了。

  

  C3 明四無畏

  四無畏如次,初十二七力

  下邊看四無畏。什麼叫力?“智于境中,知無礙故,名之爲力”。這個力量呢,智慧的力量,智慧對于所觀的境,能夠無礙地知道,一點也不差,一點也不漏地知道,沒有障礙了,這個叫力,智慧的力量,這個力。

  

  

  下邊四無畏。一是“正等覺無畏”,佛在大衆中說,“我于諸法正等覺者”,我對一切法都能夠得到無上的正覺,不管你世間的沙門、婆羅門、梵志、天魔或者是梵天,如果你要依法的立難,這個很重要,依法,亂說是當然你亂說了,如果依法的立來難佛的話,你說佛世尊,你哪些法裏邊沒有得到無上正覺,那是沒有這個事情的。祗要依法的來難呢,是不可能的。“設當有者,我于是事”,假使有人來立難了,佛對這個事情“正見無畏”,毫不畏懼,“故得安穩,無怖無畏”。這個就是說,在大衆廣庭之中,不管你哪個站出來問難,佛一點也不害怕。我們這個凡夫就不行了,凡夫如果有人看到對方是一個大辯論家,智慧很大的,他站出來要提問題了,心就跳起來了,要他提問,我答不出來就不好意思了。佛,毫無恐懼,因爲佛是確確明白,自己是正等正覺,一點也沒有這個空虛的感覺,所以說你哪個來問,他不怕。這個是“十智爲體”,跟這個第一個“處非處智力”一樣,十個智爲體。

  第二個“漏永盡無畏”。佛對了大庭廣衆說,“我于諸漏,已得永盡”,一切煩惱斷完了,乃至這個習氣也斷完了。不管你沙門、婆羅門、梵志、天、魔、梵(梵天),假使依法立難的話,說佛還有一些煩惱或者習氣沒有斷完,佛可以給他解釋,毫無怖畏,這是漏永盡無畏,自己說自己漏永盡。我們就不敢亂說了,我們煩惱根本沒有斷,怎麼敢亂說呢?這個以六個智慧、十個智慧爲體,跟佛的“漏盡智力”一樣的,這是漏永盡無畏了,就是漏盡智力來的。

  第叁種呢,“說障法無畏”。佛說一切煩惱法,染汙法,“必能爲障”。障什麼?障聖道了。假使外道說“染非能障”,“佛爲通釋,無怖畏故”。假使外道說某些染汙不能障的,這個最多的一般就是說,淫欲不障道。他說“你殺生,偷盜,都使人感痛苦的,障聖道,淫欲是不感痛苦的,兩方面都歡喜的,怎麼障聖道呢?不障。”這是外道的見解了。真正的障聖道,你是貪心就是障聖道的,貪欲一起了,你正見都沒有了。所以說佛對這些人說,就是就給他解釋,你這個東西是障聖道的,你這個說法不對,毫無怖畏。這個是八個智爲體,第二個力,“業異熟智力”,同樣的,八個智爲體。

  第四個,“說出苦道無畏”,你單是說漏永盡,你到底怎麼樣子漏永盡的呢?就是“佛說修道,必能出苦”,可以漏盡了。祗要修什麼道?佛說的道,或者八正道,七覺支等等,必定能出苦的。假使外道,這個天、魔、沙門、婆羅門、梵志等等,他來問難,他說,“道,你這個道不能出苦的。”“佛爲通釋,無怖畏故”,佛可以給他解釋,毫無怖畏,不會心虛的。這是九個智,或者十個智爲體,第七個力,“遍行智力”,一切法到趣什麼果,都能知道。修道得修道的果。

  那麼這個,我們說在佛的叁轉*輪裏邊,也有這個同樣情況。這是苦,先是告訴你,這是苦。第二種人呢,他知道苦之後,他不曉得怎麼搞了。“汝應遍知”,你要知,你要把它全部知道。最後說,到底能不能遍知?我已遍知,佛說我作證,我已經遍知了。這個我已遍知,我已永斷,我已證到了,我已修過了,這個是可行的。這個佛的親身的經曆,來證明這個事情行得通的。那麼你這個沒有經驗的人就不敢說了,你道都沒修過,人家說修這個道,到底能不能得什麼果,能不能出苦呢?你說大概能出苦吧,這是佛說的,聖言量,這倒也可以,這個聖言量是佛這麼說的,依據經典也說。但是自己沒有這個經驗了,自己還沒有出苦,還沒有離開生死了,那講起來呢,總是有點不太硬的。如果你佛、阿羅漢來說呢,他就是自己硬梆梆的,“是出苦的,我修過的,那個沒有問題的,我會證明的。”

  這是四無畏。這一定要有這個能力的人才能無畏,沒有能力的人,就要有畏了。那麼就需要前面十個力有了之後,才能得到四無畏的效果。什麼叫無畏?“答難無懼,故名無畏”,答一切問難沒有恐懼,叫無畏。那麼我們凡夫來說,你學的越多就無畏的成分越多。你學了一點點,人家來問你就害怕了,恐怕說錯,或者有些你說不到,那沒有辦法。學多一點,人家問起來,應付起來,容易一些,學得越多,反正我們凡夫的心量祗有那麼大,你把他的心理,你猜測一下,可能問哪些問題,都准備好了,那你上去也還不害怕了。但是萬一有一個人很聰明,他來一個冷門的問題來了,那你也問倒了。所以還是有恐懼,祗有佛毫無恐懼。

  

  C3 明叁念住

  叁念住念慧,緣順違俱境

  

  這個叁念住跟四念住是不是一樣的?完全不一樣。這是佛的叁念住。哪叁個?

  “緣順境不生歡喜念住”。下邊就是具體的,“謂有弟子,一向敬佛,能正受行,如來緣之,不生歡喜,舍而安住,正念正智。”有些弟子對佛一向恭敬,佛什麼話,能夠如法地去受行,佛應當很歡喜了,還是“舍而安住,正念正智”,還是住在正念上,幷沒有說特別地寵愛,寵愛是情,我們是智。我們昨天不是有人問了,轉識成智,識就是帶情的,這是凡夫方面的事情。要把這個轉過來,不帶一點感情色彩的,這才智慧。那就是說你再拍馬屁,歡喜,這個我也不看,我也無所謂,你這個罵我,我也無所謂,那個就是智慧了。如果是你帶情的話,那就是順的就高興,違的就不高興了。那麼這些就是佛的境界了,我們當然凡夫是不一定,一般說做不到了,祗能向這個佛的境界看齊,就這麼想。有的弟子一向敬佛,能正受行的,佛對他也不有什麼很歡喜,特別寵愛,沒有。佛都是平等,反正,舍就是平等。安住正智正念,沒有一點偏心。

  那麼反過來,“緣違境不生憂戚念住”。“謂弟子衆”,有些不恭敬的,他提婆達多,不但不恭敬還要害佛,“不正受行”,佛教他的話,不去做。“如來緣之,不生憂戚”,如來對這些人,也不生憂戚,不懊惱,不愁惱,“舍而安住,正念正智”,還是住在正智正念。舍,就是平等舍。一切平等心了,反正。提婆達多幾次地要害佛,佛還是對他非常慈悲。他,甚至于,他害佛,害了幾次,害不到,他心裏愁悶,快死了,還想害佛,手爪裏邊,塗滿了毒藥,他反正自己要死了,他毒藥塗滿了,就托人去跟佛說好話,“他要快死了,請佛慈悲看看,”佛確實慈悲,你叫他來看,他自來看,真的來看了。來看了,提婆達多,正好了,機會來了,馬上爬起來,把這個指甲長長的,尖尖的,想去抓佛,把他皮抓破麼毒進去了。結果還沒有抓到,身站起來,一撲,就撲在地下死了,就掉到地下,地獄裏去了。那佛對他是不是恨呢?不恨。到了阿鼻地獄之後,佛還派阿難什麼去看他,問問他,你苦不苦?那這個慈悲了。

  第叁種呢,“緣順違境不生歡戚念住”。有些弟…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