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缘这个。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有顶的烦恼断完了,当然是缘的还是那个境界了。那么然后,后来,把它扩大了,把它扩大到一切的四谛十六行相了,全部地观了。
我们知道,我们就是缘那个四圣谛的时候,不是四谛十六行相了?这十六行相里边,因为是第一次断苦,有顶的苦集,这是特殊的情况,所以是开始缘的时候,专门集中在缘这个苦集,到了后来就遍缘四谛。那么中间有一个“空、非我”行相要除掉,苦谛里边,不是有四个行相吗?非常、苦、空、非我,这四个行相。要空、非我要除掉,这是什么原因?因为说,我们说这个无学,他得到尽智、无生智之后,出定以后,他决定要这么说。这个我们经上看得很多,就是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么“我生已尽,梵行已立”,这么都牵涉到我、我所的问题了。所以说在观的里边,这两个行相就不观。非我、空,这两个行相跟后面说的这个话里边有矛盾,那么就不观。
这是有部跟经部这么说。我们从中观来说,不必避免,因为我们中观的空,就是缘起,两个东西没有矛盾的。你观空性的时候,跟缘起没有矛盾,这个我们讲中观的时候慢慢以后再说。那么就恐怕也不必这么样子观的时候要除了两个行相了。我们说这个尽智、无生智,它观的是生已尽,这个是我生已尽,是什么呢?是道谛的,道谛是生的因,一切法……
C2 明建立十智
由自性对治,行相行相境,加行辨因圆,故建立十智
(25B)就是十个大地法,如果欲界地还要加寻伺,最起码十二个心所,这是加行,安立的他心智。
“事办”,事情成办了,“尽智,事办身中,最初生故”,就是事办身就是一切事情办完了,就是无学了,无学里边最殊胜的一个智慧就是尽智。
“因圆”,利根的还有“无生智”。“一切圣道为因生故。谓具见、修、无学道为同类因生”,尽智生的时候,它的因祗有见道、修道,没有无学道。因为它就是第一个无学道的智慧了,钝根。那么利根的那个无学,从尽智之后再生个无生智,就是说,我苦已知,这是尽智了,不复再知,不会退了,不需要再去知了,这无生智就是利根,不会退。阿罗汉虽然知苦,恐怕还会退,钝根,不复再……,不复应知,他不要再知,不会退,这是无生智。那么这个无生智,不但是以见道、修道的因,是它的同类因,还有尽智的这个无学道为它的同类因。那么它呢,见道、修道、无学道,都是为它同类因而生的,那就是更厉害。“一切圣道为因生故”。所有的圣道,见、修、无学都是它的因,产生的无生智,利根。尽智呢,祗有见道、修道为因,所以不如无生智。一个是因圆,无生智呢,见道,一切因都圆满的。尽智呢,虽然也是无学,因不圆,他祗有见道、修道为因。因为这七个原因,就安立十个智。所以十个智不是随便安的,有这么七个缘,安立这十个智。
B2 诸门分别
C1 明念住摄智
诸智念住摄,灭智唯最后,他心智后三,余八智通四
那么这十个智,下边我们说,用四念住来摄的话,那个表上就很清楚了,不要看书了,这样。“灭智”呢,祗有法会住的,因为它是缘的择灭,择灭就在法里,法念住里边了。那么“他心智”呢,缘的就是法念住也有,心念住、受念住都有,因为是他心了,不能是身念住,身念住不是心了,不是心王心所了。那么这个其余八个智,四个念住都有,通的,法念住、心念住、受念住、身念住都有。所以十个智,把对四念住来相摄的话,那么也很简单。“灭智”祗有法念住,祗有法念住里有择灭,那么“他心智”呢,心王心所都有了,所以说法念住里边、心念住里边、受念住里边都能缘。那么余的八智呢,通四个念住。好,我们这个翻过去。
A3 明智所成功德(卷二十七)
B1 明不共法
C1 明十力
下边,智,它有什么功德?那么就要讲不共德,祗有佛有的,十八不共法。那这里我们也证明我们不是小乘了,佛的功德也在,这个智通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那么他的功德也有通三乘的。先说大乘的,不共德,十八个不共法,祗有世尊有,“余圣所无”。这是祗有佛有的,十八个不共于其他的圣者的法。
D1 明佛心力
力处非处十,业八除灭道,定根解界九,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尽六或十智,宿住死生智,依静虑余通
赡部男佛身,于境无碍故
那么先说十力。十个力,“处非处智力”,第一个。“十智为体”,前面十个智都要对照的,“如说善因,能感爱果”,这个是非常合乎我们这个法相的,善的因可以感到可爱的果,造不善的因能够招苦果,这是对的。“非处”呢,假使造了善的因,感的是苦果的话,这个不对的,造了恶的因,不善业,能够感乐果的话,这是也不对的。这个是、非,这个力量,这个智慧力量,佛是一点丝毫不错的。哪一个业感什么果,这样是对的,哪样是不对的,在佛的智慧里边清清楚楚,都能反映出来,这是“处非处智力”。哪些是处,哪些是非处,都能够知道。
第二个是“业异熟智力”,八个智为体,灭道二智除掉。为是感业果了,业果是有漏的业,当然灭、道无漏的两个智要……,这个灭智是缘择灭的,道是去缘这个修的道,那当然要除开了,这是有情的造业,感的业异熟果了,所以八个智为体。造什么业感什么果,这个我们知道的,祗是一个大框框,祗是原则性的,而具体的,它为什么……。我们说,你某一个人身上他生了一颗痣,他这个痣是什么因来的,这个佛可以一清二楚地告诉你,他前辈子怎么怎么怎么,所以这辈子脸上会多一颗痣。他为什么皮肤这么白,也是有原因的。凡是一阵凉风,我们说热得不得了,忽然吹一阵凉风,这是偶然的吗?不是偶然的,就是你过去的因,在做坏事的时候,就起了一念好的念头。什么念头?他会得告诉你。所以说我们在看那个本生经,本事经的时候,讲过去的因缘的果报的时候,讲得非常清楚,这个智慧,祗有佛能说,阿罗汉也说不清楚的。所以说业果到底怎么回事?你要问到底的话,祗有问佛了,凡夫祗能原则性地告诉你一下,具体很细致的,祗有佛能解决,阿罗汉也解决不了。这个是“业异熟智力”。什么业感什么异熟果,这个一清二楚,一点点的微细的都可以给你说的,就是佛。
第三个,“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关于修定方面的,定的功德,他能如实地了知,这是有为法了,九个智为体,灭智要除开。
“根上下智力”,能够知道众生的“信等五根”,就是善根了,有上有下,这是上根的,这是下根的,这是钝根的,都能知道。所以说佛说法,都能够众生得益,为什么原因?他对机说法。我们有的时候说法就不对机了,对下根的人说上根法,听了他莫名其妙,对上根的人说下低的法,他听了又感到太浅了,没有味道,这就是一般的凡夫,就没有办法了。佛就是能够知道,你是什么根,就恰恰相好地给你什么法。那么得了这个法就很满意。所以佛在世的时候,祗要听了佛几句话,很快就得法眼净,或者甚至于证二果、三果的,这什么原因?一方面,固然他的善根厚;另一方面,这个药,用得好,恰对他的病,这个一吃就灵。我们的药,乱开的,吃下去灵不灵我们不管的,那就是效果就不大。
“种种胜解智力”。众生心里喜欢什么?他都知道,也是九智为体。这是有为法的事情了。灭智都不要,都除开。
“种种界智力”,众生的“种种性”,他属于什么种性的,他是大乘根性的,是属于二乘根性的等等,都是祗有佛能够明确知道。
下边,“遍行智力”,“佛智能知,一切诸行,皆能趣果”。就是说,你做什么东西,它能够都是趣向什么果,这个道,不单是造业了,就是一般的有为法,他能够感到,物理化学的变化,这不属于异熟果的事情了,但是佛什么都会知道。那么假使说“能趣”的话,“九智除灭”,所趣就包括这个无为法、这个择灭,那么十个智为体,这里是两种。能趣的是业,业当然是没有无为法的,没有择灭的,所以说九个智。
“宿住随念智力”,过去的事情,一清二楚知道。我们说,我们现在的有些得了通的,或者是得了这个……气功师之类的他也得点宿命智,可以讲一点东西,但是有的时候会讲错,因为气功师的那个宿命智,是靠鬼神告诉他的,有的时候会讲错。据说,我们说有一次,有一个什么人,他就是预测,那时候军阀战争,阎锡山跟哪个打仗,他说预测这个哪一边会胜的,结果后来讲错了,那边败掉了。那么他的弟子,去买了很多股票,以为这边胜的,将来会涨价的,结果败掉了就跌价了,就糟糕了。所以说这个一般的神通的智慧,包括鬼神的,或者包括低级的那个神通的,他会搞错。那么佛的神通、宿念智不但不会错,而且一直可以无始的东西都可以知道,这是佛的神通是无边了。我们经常说佛法无边,就是无边。如果有边的,不叫佛法了。
“死生智力”,生死智力,就是说众生,“死此生彼”,这是未来的。宿命智,知过去的事情的,生死智,知未来的。这个众生这里地方死了,将来投哪里去?一清二楚。我们这个,一般的人会产生这个怀疑。这个为什么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定下来,你怎么知道呢?是不是宿命论,定命论?不是。这个佛的智慧超脱三世了,他自然会知道一切变化的东西,他现量知,不是推测地知道。我们算命什么东西是推的,这个画那个推背图,什么东西,都是靠比量推出来的,有些当然会推错,现量这东西,当下见到的,过去、未来、现在在佛的眼光里边是没有三世的分别的,都能现量知道。那么这个智慧,我们是没有办法了解了,因为凡夫的智慧跟佛的智慧差得太远了。
第十是“漏尽智力”,漏尽,烦恼尽了。一切烦恼尽了,就择灭、涅槃。这里边也分两种,假使“但是缘漏尽为境”…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