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105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四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都是观了,这是慧来观,所以它的体都是慧。“四正勤”,以精进为体,所以它的体是勤。“四如意足”就是将才讲过的,这是定,从欲、勤、心、观所发的、为因所产生的定,叫如意足。那么这个如意足是定,四神足是定,所以它的线是定。那么“五根”里边,信,它是信心所。这是我们学大善地法有的,信心所,是澄净为性,把那些不信的渣滓都沉下去的。进呢,是精进,所以划到这个勤的那一个线上去。念就是我们的念,正念。定是定心所,直接划到定方面去。慧就是慧心所。那么这样子,五根的体,就是信、进、念、定、慧了。那么“五力”的体,同样,信、进、念、定、慧。这是也是每一个箭头划过去就是了。

  “七觉支”里边,择法是慧,能够我们说拣择法的,我们一开始就是,“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那么你择法,到底择什么法呢?就是有漏、无漏法了,就来了。那么择法,能够拣择哪些法好,要取,哪些法不好,要舍的,就是慧的力量,所以说是慧,它的体是慧,一条线划上去,是慧心所。精进,当然勤了,那就没问题。喜,是喜心所,喜受。轻安,是轻安心所。那个念,是念心所。定是定心所。舍是行舍了,这是也是心所法之一。那么这样子,七觉支也归纳好了。

  “八正道”。正精进,当然是勤。正念是念。正定是定。正见是慧,这个见就是慧。正思惟是寻,寻伺心所。正语是戒,正业也是戒。正命也是戒。

  三十七道品的体祗有十个东西。“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戒、寻”,这十个法。《大毗婆沙》的那些有部的论师,他认为十个还不够,应当要十一个。

  戒里边,身业、语业,正语是语业,正业跟正命是身业,戒里边分两支,一支是身上的,一支是语边的,所以戒分两支的话,那就是十一个体。所以说三十七道品,虽然有三十七个,总归纳它的体,就是十个,或者是十一个。这个表一看就清楚了,没有什么多讲了,那么书上看起来要麻烦一些了。要念半天的文,表上就很快,基本上解决了。

  那么上边讲的三十七道品,这个就是要成菩提的因素,或者是顺了菩提的,就是这三十七个东西。有人说这是小乘。不是小乘。 《弥陀经》里边5,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阿弥陀佛国土里也在宣传这个三十七道品的。还有人说,那么五根、五力以后是大乘,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小乘,这个话因为《弥陀经》没有说,但是我们看看,弥陀经注解,这是三十七道品,举后面的,摄前面的,不是说前面的不要,这个三十七道品是一个整体,不能割开的。一割开就分离了,就是不完整了,也就是作用也起不来了。

  那就是三十七道品绝对不是小乘,我们因为碰到过,在佛学院上课的时候,就有人提起这个问题,这是小乘,我们不要学的。那么《弥陀经》是大乘、小乘?这个话,一说就解决问题了。净土宗是小乘的话就算了,如果你承认净土宗是大乘的话,这就是大乘了。那么我们要成佛,要成菩提,不但是成缘觉、声闻,都需要这三十七道品,这个我们肯定它,大乘。那么这是到现在为止,贤圣品就讲完了。

  

  

  

  柒 分别智品

  

  下边,我们要讲智品,请大家翻到我们的讲义,智品的讲义。智品,智品就是道。我们说修道就是靠智慧。那么修了这个智,就可以证到择灭。所以说智是道,道又择灭的因。在智品之前说贤圣品,这是修这个道,什么人修那个道?道依托在什么人身上修?就是讲前面的贤圣品。现在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人所修的道是什么道。就是这个智品。那么先讲修了道之后,成的果,就是有为的那些贤圣了,再说,这个果从何而来,从修什么道而来?从修智品这个道来的。所以说先说贤圣品的果,后说贤圣品的因,就是智,智慧的智。

  

  A1 释品名

  那么怎么叫智慧?这里我们注解说了一些,“决断名智”,“创见名忍”。这是我们在八忍八智的时候,这是从无漏的说了,八忍八智,见四谛的时候,有八个忍,八个智。智、忍都是慧,到底它明确的分界线在哪里?那么我们说第一次见面的叫忍,“可见性”。我们先想念下面那一个,“可见性摄”。这个忍属于见的那一方面的,因为我们说慧里边有几种是见性的,就是说世间的正知,还有五个邪见,都是属于见方面的。这个忍呢,属于见那一方面的,“推度性故”,它有推度性的,叫见。

  《顺正理论》有那一段文,“诸慧正起推度,意乐、加行猛利”。这个慧起来的时候,它的推度的意乐、加行非常猛利,所以这个叫忍,不属于智。智就是说,第二次见面,有决断了,同时,加行、意乐不像前面那么猛利了,已经见过面了,不是那么迫切了,所以叫智。智跟忍的差别。

  《婆沙》里又说,“诸无漏忍,何故非智?”为什么忍不叫智?这个是重点在这里。“于所见境,未重观故。”这个四谛的境,无始以来没有看到过,第一次见面,还没有第二次见,这个时候,叫忍。“谓无始来,于四圣谛,未以无漏真实慧见”,真正的真实的智慧,无漏的见,从来没有过,以前的依稀恍惚的,由有漏的慧,那是看照片,或者这样子,都不是直截了当地见,无漏慧的忍出现之后,苦法忍,就把苦谛的欲界的苦谛真正地看到了,那是第一次见面,叫忍。“今虽创见而未重现,故不名智。”第一次见,还没有重复第二次,重复的观还没有开始,这就是叫忍。忍就是说我们强调,是属于见性的,推度性的。它是对这个四谛的道理,第一次见面,还没有第二次,没有开始,祗是第一面,这个叫忍,不能叫智。

  那么智呢,第二回见面之后,叫智了。这个就是第一行了,“决断名智,谓慧于曾见”,已经见过的,他能决断了,没有见过,第一次见面就决断不了的,已经见了第二次以上的,才能决断。这个能够决断的能力的,就叫智。或者,于“所见境意乐止息,加行奢缓,说名为智。”前面的推度,意乐、加行猛利,是见。这个时候,见过一面了,他这个意乐,没有那么猛利了,这个叫智。反正我们要记得这个,第一次见面的,叫忍,第二次见面以上的,能够产生决断能力的,这个叫智。这是无漏的慧。为什么有的时候叫智,有的时候叫忍?它的主要差别在这里。

  再下边,举一个,都是慧,它所推度的能力时后叫见,它简择的时候叫慧,忍许的时候叫忍,决断的时候么叫智。“智、慧、见、忍,同体义别。”都是个智,慧心所,体是同的,它的意义是差别,有点差别。

  那么下边我引,又引了一段。为什么原因?他“忍许名忍”。这个忍许是信,不是慧,那么我们再重新把它解释一道。这个另外一个注解,《麟记》云,他说“泛明诸忍”,我们忍呢大概有四种忍,一种是“耐怨害忍”,耐怨害忍跟“安受苦忍”,这都是忍辱的忍。第三个,“谛察法忍”,就是智慧的忍,见性的这个忍。“忍许”的忍,是信为体的。那么我们这里的忍,是第三个,“谛察法忍”,观察法的,认可它,不是忍许的,相信的那个忍。那么这个注解是补充前面的“忍许名忍”恐怕有混淆,我们是谛察法忍。

  那么就是说整个一个慧,它有分它的作用不同呢,就可以四个名字。决断的时候,就叫智。它推度的,叫见。那么在决择的时候,叫慧。它谛察法,就是仔细地观察法,这个第一次看到的,叫忍。那么这个都是慧的一个心所的,根据它作用不同,就安了四个名字。

  那智品,就是慧心所为主,我们所以把这个名字要搞清楚之后,然后讲智。再一个,就是世俗智,因为无始以来,都生起来过的,不是第一次见面的,所以世俗智都叫智,不叫忍,世俗智里面没有忍,第一次见面叫忍,那祗有无漏智,无始以来,第一次见到四谛道理的就是无漏的忍。所以说忍,祗是无漏的。智呢,一般是有漏的,无始以来我们的智慧,世间的智慧都是重复而知的,叫智。那么无漏的智慧经过忍之后,第二次见面了,有决断能力了,也叫智。

  

  A2 明诸智差别

  B1 明十智相殊

  C1 明尽无生智别

  智于四圣谛,知我已知等,不应更知等,如次尽无生

  智有多少?一共有十种智。有漏的,无漏的,还有通有漏通无漏的,三种。

  先说有漏的,世俗智。世俗智就是我们一般的智慧。“多缘瓶等,世俗境故”。我们这里缘的境,都是瓶、桌子、凳子,幷不是缘的法。缘的法的话,瓶,它是色、香、味、触,那么那个水,也是色、香、味、触,这是从胜义谛来说了,世俗谛来说的,都是瓶、桌子、凳子、书,这些是世俗谛的,这是世俗智,这是有漏的。

  无漏的智慧,“法智”,缘欲界的四谛的。“类智”,缘色界、无色界四谛的。它缘的境就是法智的境,类智的境,又分别它,“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就是法智、类智,它缘的境,它的有什么差别呢?又可以分四个。苦智,它苦谛下的叫苦智、苦法智。集谛下的集法智。类智同样,苦谛下的,苦类智,集谛下的,集类智,乃至道谛下的,道类智,这个我们在学见道的时候都见过面的,不陌生的。

  最后,无学的两个智慧,“尽智、无生智”。这个尽智、无生智的体,就是法智、类智、苦、集、灭、道六个智为体的,这六个无漏智。那么其中有一些特殊,尽智、无生智初起的时候,“唯苦集类,缘有顶苦集,作六行相”。尽智、无生智第一次起来的时候,祗缘什么?缘有顶的苦集,有顶的苦集,那当然是苦智、集智,再类智,苦类智、集类智,属于这三个智。作六个行相,空、无我要除掉,这个我们等一下要讲。那么后起的时候,四谛都缘,也是除两个行相,剩四个行相。

  那么为什么开始的时候,缘有顶的苦集呢?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有顶的苦集是没有断过,有漏的道没有办法断的,那么无漏道第一次把它断完了,第一次断了,那个心里很高兴了,所以说,开始就…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