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05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四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是觀了,這是慧來觀,所以它的體都是慧。“四正勤”,以精進爲體,所以它的體是勤。“四如意足”就是將才講過的,這是定,從欲、勤、心、觀所發的、爲因所産生的定,叫如意足。那麼這個如意足是定,四神足是定,所以它的線是定。那麼“五根”裏邊,信,它是信心所。這是我們學大善地法有的,信心所,是澄淨爲性,把那些不信的渣滓都沈下去的。進呢,是精進,所以劃到這個勤的那一個線上去。念就是我們的念,正念。定是定心所,直接劃到定方面去。慧就是慧心所。那麼這樣子,五根的體,就是信、進、念、定、慧了。那麼“五力”的體,同樣,信、進、念、定、慧。這是也是每一個箭頭劃過去就是了。

  “七覺支”裏邊,擇法是慧,能夠我們說揀擇法的,我們一開始就是,“若離擇法定無余,能滅諸惑勝方便”,那麼你擇法,到底擇什麼法呢?就是有漏、無漏法了,就來了。那麼擇法,能夠揀擇哪些法好,要取,哪些法不好,要舍的,就是慧的力量,所以說是慧,它的體是慧,一條線劃上去,是慧心所。精進,當然勤了,那就沒問題。喜,是喜心所,喜受。輕安,是輕安心所。那個念,是念心所。定是定心所。舍是行舍了,這是也是心所法之一。那麼這樣子,七覺支也歸納好了。

  “八正道”。正精進,當然是勤。正念是念。正定是定。正見是慧,這個見就是慧。正思惟是尋,尋伺心所。正語是戒,正業也是戒。正命也是戒。

  叁十七道品的體祗有十個東西。“慧、勤、定、信、念、喜、舍、輕安、戒、尋”,這十個法。《大毗婆沙》的那些有部的論師,他認爲十個還不夠,應當要十一個。

  戒裏邊,身業、語業,正語是語業,正業跟正命是身業,戒裏邊分兩支,一支是身上的,一支是語邊的,所以戒分兩支的話,那就是十一個體。所以說叁十七道品,雖然有叁十七個,總歸納它的體,就是十個,或者是十一個。這個表一看就清楚了,沒有什麼多講了,那麼書上看起來要麻煩一些了。要念半天的文,表上就很快,基本上解決了。

  那麼上邊講的叁十七道品,這個就是要成菩提的因素,或者是順了菩提的,就是這叁十七個東西。有人說這是小乘。不是小乘。 《彌陀經》裏邊5,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阿彌陀佛國土裏也在宣傳這個叁十七道品的。還有人說,那麼五根、五力以後是大乘,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小乘,這個話因爲《彌陀經》沒有說,但是我們看看,彌陀經注解,這是叁十七道品,舉後面的,攝前面的,不是說前面的不要,這個叁十七道品是一個整體,不能割開的。一割開就分離了,就是不完整了,也就是作用也起不來了。

  那就是叁十七道品絕對不是小乘,我們因爲碰到過,在佛學院上課的時候,就有人提起這個問題,這是小乘,我們不要學的。那麼《彌陀經》是大乘、小乘?這個話,一說就解決問題了。淨土宗是小乘的話就算了,如果你承認淨土宗是大乘的話,這就是大乘了。那麼我們要成佛,要成菩提,不但是成緣覺、聲聞,都需要這叁十七道品,這個我們肯定它,大乘。那麼這是到現在爲止,賢聖品就講完了。

  

  

  

  柒 分別智品

  

  下邊,我們要講智品,請大家翻到我們的講義,智品的講義。智品,智品就是道。我們說修道就是靠智慧。那麼修了這個智,就可以證到擇滅。所以說智是道,道又擇滅的因。在智品之前說賢聖品,這是修這個道,什麼人修那個道?道依托在什麼人身上修?就是講前面的賢聖品。現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人所修的道是什麼道。就是這個智品。那麼先講修了道之後,成的果,就是有爲的那些賢聖了,再說,這個果從何而來,從修什麼道而來?從修智品這個道來的。所以說先說賢聖品的果,後說賢聖品的因,就是智,智慧的智。

  

  A1 釋品名

  那麼怎麼叫智慧?這裏我們注解說了一些,“決斷名智”,“創見名忍”。這是我們在八忍八智的時候,這是從無漏的說了,八忍八智,見四谛的時候,有八個忍,八個智。智、忍都是慧,到底它明確的分界線在哪裏?那麼我們說第一次見面的叫忍,“可見性”。我們先想念下面那一個,“可見性攝”。這個忍屬于見的那一方面的,因爲我們說慧裏邊有幾種是見性的,就是說世間的正知,還有五個邪見,都是屬于見方面的。這個忍呢,屬于見那一方面的,“推度性故”,它有推度性的,叫見。

  《順正理論》有那一段文,“諸慧正起推度,意樂、加行猛利”。這個慧起來的時候,它的推度的意樂、加行非常猛利,所以這個叫忍,不屬于智。智就是說,第二次見面,有決斷了,同時,加行、意樂不像前面那麼猛利了,已經見過面了,不是那麼迫切了,所以叫智。智跟忍的差別。

  《婆沙》裏又說,“諸無漏忍,何故非智?”爲什麼忍不叫智?這個是重點在這裏。“于所見境,未重觀故。”這個四谛的境,無始以來沒有看到過,第一次見面,還沒有第二次見,這個時候,叫忍。“謂無始來,于四聖谛,未以無漏真實慧見”,真正的真實的智慧,無漏的見,從來沒有過,以前的依稀恍惚的,由有漏的慧,那是看照片,或者這樣子,都不是直截了當地見,無漏慧的忍出現之後,苦法忍,就把苦谛的欲界的苦谛真正地看到了,那是第一次見面,叫忍。“今雖創見而未重現,故不名智。”第一次見,還沒有重複第二次,重複的觀還沒有開始,這就是叫忍。忍就是說我們強調,是屬于見性的,推度性的。它是對這個四谛的道理,第一次見面,還沒有第二次,沒有開始,祗是第一面,這個叫忍,不能叫智。

  那麼智呢,第二回見面之後,叫智了。這個就是第一行了,“決斷名智,謂慧于曾見”,已經見過的,他能決斷了,沒有見過,第一次見面就決斷不了的,已經見了第二次以上的,才能決斷。這個能夠決斷的能力的,就叫智。或者,于“所見境意樂止息,加行奢緩,說名爲智。”前面的推度,意樂、加行猛利,是見。這個時候,見過一面了,他這個意樂,沒有那麼猛利了,這個叫智。反正我們要記得這個,第一次見面的,叫忍,第二次見面以上的,能夠産生決斷能力的,這個叫智。這是無漏的慧。爲什麼有的時候叫智,有的時候叫忍?它的主要差別在這裏。

  再下邊,舉一個,都是慧,它所推度的能力時後叫見,它簡擇的時候叫慧,忍許的時候叫忍,決斷的時候麼叫智。“智、慧、見、忍,同體義別。”都是個智,慧心所,體是同的,它的意義是差別,有點差別。

  那麼下邊我引,又引了一段。爲什麼原因?他“忍許名忍”。這個忍許是信,不是慧,那麼我們再重新把它解釋一道。這個另外一個注解,《麟記》雲,他說“泛明諸忍”,我們忍呢大概有四種忍,一種是“耐怨害忍”,耐怨害忍跟“安受苦忍”,這都是忍辱的忍。第叁個,“谛察法忍”,就是智慧的忍,見性的這個忍。“忍許”的忍,是信爲體的。那麼我們這裏的忍,是第叁個,“谛察法忍”,觀察法的,認可它,不是忍許的,相信的那個忍。那麼這個注解是補充前面的“忍許名忍”恐怕有混淆,我們是谛察法忍。

  那麼就是說整個一個慧,它有分它的作用不同呢,就可以四個名字。決斷的時候,就叫智。它推度的,叫見。那麼在決擇的時候,叫慧。它谛察法,就是仔細地觀察法,這個第一次看到的,叫忍。那麼這個都是慧的一個心所的,根據它作用不同,就安了四個名字。

  那智品,就是慧心所爲主,我們所以把這個名字要搞清楚之後,然後講智。再一個,就是世俗智,因爲無始以來,都生起來過的,不是第一次見面的,所以世俗智都叫智,不叫忍,世俗智裏面沒有忍,第一次見面叫忍,那祗有無漏智,無始以來,第一次見到四谛道理的就是無漏的忍。所以說忍,祗是無漏的。智呢,一般是有漏的,無始以來我們的智慧,世間的智慧都是重複而知的,叫智。那麼無漏的智慧經過忍之後,第二次見面了,有決斷能力了,也叫智。

  

  A2 明諸智差別

  B1 明十智相殊

  C1 明盡無生智別

  智于四聖谛,知我已知等,不應更知等,如次盡無生

  智有多少?一共有十種智。有漏的,無漏的,還有通有漏通無漏的,叁種。

  先說有漏的,世俗智。世俗智就是我們一般的智慧。“多緣瓶等,世俗境故”。我們這裏緣的境,都是瓶、桌子、凳子,幷不是緣的法。緣的法的話,瓶,它是色、香、味、觸,那麼那個水,也是色、香、味、觸,這是從勝義谛來說了,世俗谛來說的,都是瓶、桌子、凳子、書,這些是世俗谛的,這是世俗智,這是有漏的。

  無漏的智慧,“法智”,緣欲界的四谛的。“類智”,緣色界、無色界四谛的。它緣的境就是法智的境,類智的境,又分別它,“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就是法智、類智,它緣的境,它的有什麼差別呢?又可以分四個。苦智,它苦谛下的叫苦智、苦法智。集谛下的集法智。類智同樣,苦谛下的,苦類智,集谛下的,集類智,乃至道谛下的,道類智,這個我們在學見道的時候都見過面的,不陌生的。

  最後,無學的兩個智慧,“盡智、無生智”。這個盡智、無生智的體,就是法智、類智、苦、集、滅、道六個智爲體的,這六個無漏智。那麼其中有一些特殊,盡智、無生智初起的時候,“唯苦集類,緣有頂苦集,作六行相”。盡智、無生智第一次起來的時候,祗緣什麼?緣有頂的苦集,有頂的苦集,那當然是苦智、集智,再類智,苦類智、集類智,屬于這叁個智。作六個行相,空、無我要除掉,這個我們等一下要講。那麼後起的時候,四谛都緣,也是除兩個行相,剩四個行相。

  那麼爲什麼開始的時候,緣有頂的苦集呢?因爲無始以來,我們有頂的苦集是沒有斷過,有漏的道沒有辦法斷的,那麼無漏道第一次把它斷完了,第一次斷了,那個心裏很高興了,所以說,開始就…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