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104

  ..续本文上一页门,出家人,修行的人的性,它的体性是什么?无漏道,这个无漏道也叫婆罗门,也叫梵轮。梵轮里边就展开,三转四谛十二行*轮。为什么这个叫*轮?跟轮有相像之处,怎样子叫三转?就是三次,三次转这个*轮的。什么叫转?佛自己知道的东西,转到,转过去,使人家也知道,这个叫转*轮。第一次转*轮,就是憍陈如,听了佛讲的四谛知道之后,得法眼净,开始证道了,那么这一次*轮就开始转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第一个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佛宝有了;在这个转四谛十二行*轮的时候,佛在说的时候,法宝有了;憍陈如,五比丘见道,证圣者之后,五个比丘,僧,僧宝有了。这个,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三宝的起源,就是这样子的。这是贤圣僧了,不是一般的凡夫僧了。他们五个都是证了圣道,见道以上的,那是正规的三宝,佛宝、法宝……

  

  第十五讲

  

  C3 明菩提分法(卷二十五)

  D1 举数释名

  觉分三十七,谓四念住等。觉谓尽无生,顺此故名分

  (25A)大的一本的最后一页前面要加一点。等一歇把这个看了之后,就边讲边抄好了。那么首先,我们说今天是元旦,大家放弃休息的时间,为法精进学修,这是值得赞叹的,同时也有一个很吉祥的征兆,我们今天讲的是菩提分法,成菩提的因,就祝福大家赶快圆满菩提!今天我们开始就是讲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的颂,就在这个贤圣品的二十五卷里边。那么这个颂我们会抄的,大家等一下,我们就把这个灯开了就看一下。我们边讲边抄好了,或者等一下抄也可以。

  这个颂是“觉分三十七,谓四念住等。觉谓尽无生,顺此故名分。”那么这个就是菩提分法,也是觉分,觉分就是菩提分法,有三十七个。哪三十七个呢?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那么等等,一共,七觉支、八正道。那么什么叫觉呢?就是尽智、无生智,无学的智慧。那么什么叫分呢?顺了这个无学的智慧的,叫分。那么就是菩提分,就是顺了菩提的那些支分。

  

  E1 四念住

  三十七道品的分开讲。“四念住”,这个以前讲过,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这是对治四颠倒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前面讲过了。

  

  E2 四正勤

  那么“四正勤”没有见过,我们就介绍一下。“勤断二恶,勤修二善”。二个恶,就是已经生的恶,没有生的恶;两个善,就是已经生的善,还没有生的善。那么下边一个表,是《大毗婆沙》,一百四十一卷的那个文,我们把它摘下来。

  

  E3 四正断

  

  

  怎么叫四正断?那么四个了。第一个,“已生恶不善法”,恶的不善的法,“为令断故”,要使得它断。“于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故”。就是已经生的,把它断掉,没有生的,不给它生起来。这样子,就把下边一个是连下,每一句都有的,发起这个欲,生起一个欲,发起精勤,这是发,发勤,“摄心持心”,这就是四正断。那么是恶法两个,这是断烦恼障。

  下边是未生的善法,令它生起来,已生的善法,令它安住,不要忘记,“倍修增广”,不断地要不忘记,安住,还要增长地修,成倍地修,使他增广,善法越广越好。所以,这个,为了这样子,“生欲发勤,摄心持心”,这个就是后边两个四正断。这后两个,断的是所知障,前两个断的烦恼障,因为这里写不下了,我就没有写上去。

  那么这是四正勤,我再总括一下,已生的恶不善法,使它断,没有生的,不给它生。这靠精进了,不精进的话,它生出来了,懒惰,不给它断,还没有生的恶不善法,懒惰不去遮止它,那么就是懈怠了。四正断,就是说要正精勤了。发起、生起这个欲望,要把它断,发起精进来,“摄心持心”,使它断掉。那么后边两个善法呢,对它的态度,就是没有生的善法,要把它生起来,已经生的善法,使它安住,不要退,不要忘失,不要忘掉,同时,还不够,还要“倍修增广”,不断地、加倍加倍地修,使它不断地增广。为了这样子,生起一个欲,发精进,摄心持心,这是后边两个四正断。前面的是断烦恼障,后面的是断所知障,这个就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个,四正勤。

  

  E4 四神足

  

  

  还有第三个,是四如意足——“四神足”。这个要横起来看,这个表很长,这个也可以。四神足,是四个,“欲、勤、心、观”,“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四,“观神足”。这么什么叫欲?“希求为义”,有所希求。勤呢,“勤策为义”。心呢,“所依为义”。我们这个定是依心来的。观呢,是“观察”。

  那么下边就是注解。什么叫神足?神足就叫定。这是果。什么因呢?欲、勤、心、观是因,这个因就是足。神足这个定由欲等四个因来的。那么现在我们把定叫神足,从因为名,四个因的名字安上去。那么这个,根据《毗婆沙》,有这个文的,一个三摩地,就是四神足,它有四个名字,因为由四个因生的,欲勤心观,这四个因产生这个三摩地,所以叫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四个名字,实际上,定是一个,因为它的因有四个,安四个名字。这就是说,我们这个四神足的内涵,就是这四个东西。

  那么为什么叫神足?一切神通变化都从这里生出来的。定是神通的一个基本,就是足,神通的足,神通就安足于定,有了定之后,才能产生神通变化,所以叫四神足,也叫四如意足。有了神通,可以如意变化了。那么这个就是四神足。

  下边我们还有一张纸,就是才抄的,那么就是解释一下什么叫觉分?觉就是菩提,菩提叫觉。觉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如睡觉”,睡觉醒过来了,醒的觉,醒觉。一个呢,“觉知”,觉察了知。那么这个两个意思下边要讲。我们无始以来的睡眠从来没有醒过,无明大睡,无明的睡眠从此后永远断掉了,再也不会做无明的梦了。这样子就是觉醒的意思。第一个觉呢,就是无明的梦已经觉醒了,永远再不会再起那个梦了,永远断掉了,这是第一个,觉醒的意思。第二个,《俱舍论》又说一个解释,“如实觉,已做己事,不复作故”。他自己如实地、踏踏实实地知道,已经要做的,自己的事情该做的都做完了,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那么这个是已经作了自己的事情,已经做了的,已经做好了,不要再做了,这就是阿罗汉的行相了。那么这就是觉知的意思。第二个觉呢,觉知。觉知自己已经做的自己的事情已经做好了,不要再做了,全部做完了,无学,不要再做了,全部做完了,毕业了。“知已作己事者”,自己的事情已经做好了,这是尽智,“不复作故”,不要再做了,无生智。这两个就是阿罗汉的智慧了。

  尽无生智呢,就是这个觉的体。我们说觉分、觉分,这个觉到底是什么为体呢?就是无学的尽无生智,这个尽无生智不一定是阿罗汉,佛也在里头,佛的尽无生智,也是佛的无学。这个是觉的体就是尽智无生智。

  这三十七个法,顺了这个菩提(觉)的,叫菩提分,分就是顺了,“顺此故名分”,这个颂里边,顺了它的叫分。那么这个三十七个法,都顺着菩提那个觉的,那么叫菩提分。另外一个分是因的意思,这三十七个法都是菩提的因。我们修这三十七个法,将来能感菩提的果,所以叫菩提分。那么这个菩提分法三十七,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讲好了。

  

  E5 五根、五力

  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呢,后边我们看,我们一个表,就是厚的那个讲义的二十五页,最后一张。这里边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略了,没有写开,我们已经写了。那么“五根”,给你写开了,“信、进、念、定、慧”: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那么“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根跟五力的差别。五根,这个五个法,善根已经生起来了,生了根了,不是浮的了。我们其他的法是浮的,浮在面上的,这个不稳固的。那么,生了根之后呢,扎了根了,扎了根之后,就是不容易退堕了。但是要胜过烦恼的力量还不够。那么五力呢,力量生起来了,他是不但生了根,他自己有力量了,可以战胜烦恼了,所以叫五力。东西,体是一样的,信进念定慧。一个是生了根,力量还不足。五力呢,力量足,充分了,可以产生力量了。

  

  E6 七觉支

  “七觉支”是“择法”,择法是拣择法,这是无漏的,这是有漏的,这个要的,这个要舍的。“精进”,这个一般的。“喜”,喜支,就是他的感受,喜受。“轻安”,是他的身上感到的轻安,就是一个触,那么也是轻安心所。这个“念”、“定”、“舍”。舍就是我们心所法里的行舍,把那个心不高不低的,离开沉掉,离开掉举,离开沉没。一般是轻安是离沉没,舍是离掉举,是对治掉举的。那么这七个,叫七觉支,觉的支分。

  

  E7 八正道

  “八正道”,是“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中间,我们上次讲过的,见道的八正道,正语、正业、正命是戒,这属于戒的。那么这个……正见,正思惟,是戒上发出来的精进,从戒上发出来的念,从戒发出的见,从这个戒发出的思惟,都是正的。那么正定呢,就是一个轮廓,把它这些东西方不给它散失,把它坚固起来,正定,把它围起来,核心就是戒——正语、正业、正命。它的辐就是一条一条的,轮子的那个一条条的东西呢,就是正精进、正念、正见、正思惟。外边那个圈圈,把它固定起来的是正定。那么这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以戒为中心,大家知道。反正是所谓正念、正精进,这个正,合乎戒的叫“正”。

  

  D2 明出体

  此实事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

  那么这里,前面三十七道品讲完了,把这个三十七道品,把它总纳归起来,它的体祗有十个。那么这个体十个,我们就一个表了,就很清楚地画出来了。“四念住…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