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04

  ..續本文上一頁門,出家人,修行的人的性,它的體性是什麼?無漏道,這個無漏道也叫婆羅門,也叫梵輪。梵輪裏邊就展開,叁轉四谛十二行*輪。爲什麼這個叫*輪?跟輪有相像之處,怎樣子叫叁轉?就是叁次,叁次轉這個*輪的。什麼叫轉?佛自己知道的東西,轉到,轉過去,使人家也知道,這個叫轉*輪。第一次轉*輪,就是憍陳如,聽了佛講的四谛知道之後,得法眼淨,開始證道了,那麼這一次*輪就開始轉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第一個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佛寶有了;在這個轉四谛十二行*輪的時候,佛在說的時候,法寶有了;憍陳如,五比丘見道,證聖者之後,五個比丘,僧,僧寶有了。這個,我們在娑婆世界的叁寶的起源,就是這樣子的。這是賢聖僧了,不是一般的凡夫僧了。他們五個都是證了聖道,見道以上的,那是正規的叁寶,佛寶、法寶……

  

  第十五講

  

  C3 明菩提分法(卷二十五)

  D1 舉數釋名

  覺分叁十七,謂四念住等。覺謂盡無生,順此故名分

  (25A)大的一本的最後一頁前面要加一點。等一歇把這個看了之後,就邊講邊抄好了。那麼首先,我們說今天是元旦,大家放棄休息的時間,爲法精進學修,這是值得贊歎的,同時也有一個很吉祥的征兆,我們今天講的是菩提分法,成菩提的因,就祝福大家趕快圓滿菩提!今天我們開始就是講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的頌,就在這個賢聖品的二十五卷裏邊。那麼這個頌我們會抄的,大家等一下,我們就把這個燈開了就看一下。我們邊講邊抄好了,或者等一下抄也可以。

  這個頌是“覺分叁十七,謂四念住等。覺謂盡無生,順此故名分。”那麼這個就是菩提分法,也是覺分,覺分就是菩提分法,有叁十七個。哪叁十七個呢?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那麼等等,一共,七覺支、八正道。那麼什麼叫覺呢?就是盡智、無生智,無學的智慧。那麼什麼叫分呢?順了這個無學的智慧的,叫分。那麼就是菩提分,就是順了菩提的那些支分。

  

  E1 四念住

  叁十七道品的分開講。“四念住”,這個以前講過,別相念住、總相念住,這是對治四顛倒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前面講過了。

  

  E2 四正勤

  那麼“四正勤”沒有見過,我們就介紹一下。“勤斷二惡,勤修二善”。二個惡,就是已經生的惡,沒有生的惡;兩個善,就是已經生的善,還沒有生的善。那麼下邊一個表,是《大毗婆沙》,一百四十一卷的那個文,我們把它摘下來。

  

  E3 四正斷

  

  

  怎麼叫四正斷?那麼四個了。第一個,“已生惡不善法”,惡的不善的法,“爲令斷故”,要使得它斷。“于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故”。就是已經生的,把它斷掉,沒有生的,不給它生起來。這樣子,就把下邊一個是連下,每一句都有的,發起這個欲,生起一個欲,發起精勤,這是發,發勤,“攝心持心”,這就是四正斷。那麼是惡法兩個,這是斷煩惱障。

  下邊是未生的善法,令它生起來,已生的善法,令它安住,不要忘記,“倍修增廣”,不斷地要不忘記,安住,還要增長地修,成倍地修,使他增廣,善法越廣越好。所以,這個,爲了這樣子,“生欲發勤,攝心持心”,這個就是後邊兩個四正斷。這後兩個,斷的是所知障,前兩個斷的煩惱障,因爲這裏寫不下了,我就沒有寫上去。

  那麼這是四正勤,我再總括一下,已生的惡不善法,使它斷,沒有生的,不給它生。這靠精進了,不精進的話,它生出來了,懶惰,不給它斷,還沒有生的惡不善法,懶惰不去遮止它,那麼就是懈怠了。四正斷,就是說要正精勤了。發起、生起這個欲望,要把它斷,發起精進來,“攝心持心”,使它斷掉。那麼後邊兩個善法呢,對它的態度,就是沒有生的善法,要把它生起來,已經生的善法,使它安住,不要退,不要忘失,不要忘掉,同時,還不夠,還要“倍修增廣”,不斷地、加倍加倍地修,使它不斷地增廣。爲了這樣子,生起一個欲,發精進,攝心持心,這是後邊兩個四正斷。前面的是斷煩惱障,後面的是斷所知障,這個就是叁十七道品的第二個,四正勤。

  

  E4 四神足

  

  

  還有第叁個,是四如意足——“四神足”。這個要橫起來看,這個表很長,這個也可以。四神足,是四個,“欲、勤、心、觀”,“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四,“觀神足”。這麼什麼叫欲?“希求爲義”,有所希求。勤呢,“勤策爲義”。心呢,“所依爲義”。我們這個定是依心來的。觀呢,是“觀察”。

  那麼下邊就是注解。什麼叫神足?神足就叫定。這是果。什麼因呢?欲、勤、心、觀是因,這個因就是足。神足這個定由欲等四個因來的。那麼現在我們把定叫神足,從因爲名,四個因的名字安上去。那麼這個,根據《毗婆沙》,有這個文的,一個叁摩地,就是四神足,它有四個名字,因爲由四個因生的,欲勤心觀,這四個因産生這個叁摩地,所以叫欲叁摩地、勤叁摩地、心叁摩地、觀叁摩地,四個名字,實際上,定是一個,因爲它的因有四個,安四個名字。這就是說,我們這個四神足的內涵,就是這四個東西。

  那麼爲什麼叫神足?一切神通變化都從這裏生出來的。定是神通的一個基本,就是足,神通的足,神通就安足于定,有了定之後,才能産生神通變化,所以叫四神足,也叫四如意足。有了神通,可以如意變化了。那麼這個就是四神足。

  下邊我們還有一張紙,就是才抄的,那麼就是解釋一下什麼叫覺分?覺就是菩提,菩提叫覺。覺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如睡覺”,睡覺醒過來了,醒的覺,醒覺。一個呢,“覺知”,覺察了知。那麼這個兩個意思下邊要講。我們無始以來的睡眠從來沒有醒過,無明大睡,無明的睡眠從此後永遠斷掉了,再也不會做無明的夢了。這樣子就是覺醒的意思。第一個覺呢,就是無明的夢已經覺醒了,永遠再不會再起那個夢了,永遠斷掉了,這是第一個,覺醒的意思。第二個,《俱舍論》又說一個解釋,“如實覺,已做己事,不複作故”。他自己如實地、踏踏實實地知道,已經要做的,自己的事情該做的都做完了,就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那麼這個是已經作了自己的事情,已經做了的,已經做好了,不要再做了,這就是阿羅漢的行相了。那麼這就是覺知的意思。第二個覺呢,覺知。覺知自己已經做的自己的事情已經做好了,不要再做了,全部做完了,無學,不要再做了,全部做完了,畢業了。“知已作己事者”,自己的事情已經做好了,這是盡智,“不複作故”,不要再做了,無生智。這兩個就是阿羅漢的智慧了。

  盡無生智呢,就是這個覺的體。我們說覺分、覺分,這個覺到底是什麼爲體呢?就是無學的盡無生智,這個盡無生智不一定是阿羅漢,佛也在裏頭,佛的盡無生智,也是佛的無學。這個是覺的體就是盡智無生智。

  這叁十七個法,順了這個菩提(覺)的,叫菩提分,分就是順了,“順此故名分”,這個頌裏邊,順了它的叫分。那麼這個叁十七個法,都順著菩提那個覺的,那麼叫菩提分。另外一個分是因的意思,這叁十七個法都是菩提的因。我們修這叁十七個法,將來能感菩提的果,所以叫菩提分。那麼這個菩提分法叁十七,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講好了。

  

  E5 五根、五力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呢,後邊我們看,我們一個表,就是厚的那個講義的二十五頁,最後一張。這裏邊叁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略了,沒有寫開,我們已經寫了。那麼“五根”,給你寫開了,“信、進、念、定、慧”: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那麼“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根跟五力的差別。五根,這個五個法,善根已經生起來了,生了根了,不是浮的了。我們其他的法是浮的,浮在面上的,這個不穩固的。那麼,生了根之後呢,紮了根了,紮了根之後,就是不容易退墮了。但是要勝過煩惱的力量還不夠。那麼五力呢,力量生起來了,他是不但生了根,他自己有力量了,可以戰勝煩惱了,所以叫五力。東西,體是一樣的,信進念定慧。一個是生了根,力量還不足。五力呢,力量足,充分了,可以産生力量了。

  

  E6 七覺支

  “七覺支”是“擇法”,擇法是揀擇法,這是無漏的,這是有漏的,這個要的,這個要舍的。“精進”,這個一般的。“喜”,喜支,就是他的感受,喜受。“輕安”,是他的身上感到的輕安,就是一個觸,那麼也是輕安心所。這個“念”、“定”、“舍”。舍就是我們心所法裏的行舍,把那個心不高不低的,離開沈掉,離開掉舉,離開沈沒。一般是輕安是離沈沒,舍是離掉舉,是對治掉舉的。那麼這七個,叫七覺支,覺的支分。

  

  E7 八正道

  “八正道”,是“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中間,我們上次講過的,見道的八正道,正語、正業、正命是戒,這屬于戒的。那麼這個……正見,正思惟,是戒上發出來的精進,從戒上發出來的念,從戒發出的見,從這個戒發出的思惟,都是正的。那麼正定呢,就是一個輪廓,把它這些東西方不給它散失,把它堅固起來,正定,把它圍起來,核心就是戒——正語、正業、正命。它的輻就是一條一條的,輪子的那個一條條的東西呢,就是正精進、正念、正見、正思惟。外邊那個圈圈,把它固定起來的是正定。那麼這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以戒爲中心,大家知道。反正是所謂正念、正精進,這個正,合乎戒的叫“正”。

  

  D2 明出體

  此實事唯十,謂慧勤定信,念喜舍輕安,及戒尋爲體

  那麼這裏,前面叁十七道品講完了,把這個叁十七道品,把它總納歸起來,它的體祗有十個。那麼這個體十個,我們就一個表了,就很清楚地畫出來了。“四念住…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