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103

  ..续本文上一页是英国一本印度哲学史,讲了一大套,印度哲学史里边讲这些。这个我们说,这是误会。我们说佛在世的外道,都是乞食的,那么我们也乞食,我们是不是外道?幷不是外道。外道里边也是授戒,戒行,做得很严,苦行,我们佛教里边,上次有人问,十二头陀。十二头陀也是属于苦行的范围的。那么我们修十二头陀,是不是就是外道?也不是。那么我们的密法里边有些形式跟婆罗门教,有一点点相近之处,是不是外道、婆罗门教?也不一定是。就是看,我们说是佛教、不是佛教,我们早就说了,法印来印,是不是符合佛的法印。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去印,符合的,佛教;不符合的,非佛教。再一个,大乘的,实相印,一切法无自性,没有自性,无相,实相就是无相,这个印去印,是不是符合的?符合的,佛教;不符合的,不是佛教。不能从形式上看,从形式上看,会搞错误。

  很多的人就是对密法,对大乘不理解的。南传的,对我们的大乘,北传的,有看法,以为不是佛教。他们没有,很多东西,他们等于说供养、水果,他们经常反对得不得了,“你们造这些繁琐的仪式就是婆罗门”。我们说是不是婆罗门了?我们中国的佛教兴了一千几百年了,婆罗门的气味都没有知道,到底什么叫婆罗门教,我们还根本莫名其妙。那你说我们是婆罗门吗?不是。所以说不能从形式上看他。南传的对北传有大有看法的,他们认为“你们供养了,啥东西了,这一啰嗦的东西,都是婆罗门的繁琐的那些仪式里采过来的”。那么这个是不是呢?不是。我们普贤行愿品,《华严经》讲得很多,普贤供海云了,那么这不是佛教?我们说《华严经》是后人写出来的?这个哪个敢说这个话呢?哪个说《华严经》不是佛说的,这个我们不敢说了,这是谤法了。

  所以说某些从痕迹上看问题,往往会搞错。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看,是佛教,不是佛教,从真正的理性上看,是不是符合法印是最……。佛在世的时候,就是用这个办法的,那就是说,我们佛教徒跟非佛教徒的分水岭,也是说你所信的是符合三法印的就是佛教徒,这是高层次的,在佛世的时候,就这样的,佛教徒是信三法印的,非佛教徒等于违背三法印的。那么后来的,因为这个三法印很深了,一般人看了本书,这是三法印,我搞不清楚,那么给你简单的一个好。你是不是皈依三宝的?你把一切的信仰,一切的皈投的心,寄托在三宝上的,你就是佛教徒,经过仪式了。你假使三心二意的,这个拜拜,那个拜拜的,非佛教徒。你对佛教的崇高的那个威德还没有认识到,那你不是佛教徒,根本佛教还认不到。所以说,这些都是我们一把尺了,衡量的。不要乱衡量,尺不要去乱量,你量了,“那个外道托钵乞食的,我们也是外道,我们也托钵的。”糟糕了,你这样去说。

  好,下面看下去。“真梵所转故,于中唯见道,说名为*轮,由速等似轮”,这是见道,转*轮,我们就是讲这个问题。“即前所说真沙门性,经亦说名为(婆罗门性)”,这个沙门性是无漏道,我们补充一下。无漏道呢,真正的沙门是无漏道,有无漏道的人叫沙门,那么我们是不是沙门?我们也算沙门了,出家人了,沙门,但是无漏道有不有?没有。没有,将来会有,所以也叫沙门。我们祗是无漏道的因,这个我们因立果名了,也叫沙门。这是什么释了?有财释。我们这个沙门是有财释了,不好作这个持业释,不行的,持业释,你当下就是无漏道了。沙门性呢,就是无漏道叫沙门性。这个沙门性,经里边也说婆罗门性。“哦哟,这个婆罗门外道。”糟糕了,我们这个婆罗门幷不是外道,婆罗门,它是外道也欢喜婆罗门这个名字,他叫他是婆罗门教,实际上婆罗门也不是坏的。

  婆罗门是什么?“净志,远烦恼故”,能够离开烦恼的叫婆罗门,“与勤息同义也”,我们沙门又叫勤息,意思一样的,所以说沙门也可以叫婆罗门。那么我们要学过这个呢,就不要听到婆罗门三个字就是外道,标签就给标出来了。真正的婆罗门就是净志,就是断烦恼的,跟那个沙门,沙门是勤息,勤修圣道,息烦恼,一样的。那么都是无漏道,所以说这个也就是我们的沙门性。

  那么也叫“梵轮”。什么叫“梵轮”?“真梵王,力所转”。真的梵王是哪个?梵是清净的。清净呢,这大梵天王仅不过是一个他们婆罗门教推崇的一个梵,真正的梵呢,是清净叫梵。我们《瑜伽师地论》里边,他的解释,什么叫梵?寂静叫梵,就是涅槃。那么说真正证到梵的就是佛了,最高的无住涅槃是佛能证到,所以真正的梵王就是佛。“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真正的叫真梵王。祗有佛才称得梵。所以说大梵天,什么天,这个婆罗门教,扯了半天,他们扯的,所讲的都不是真的梵,相似的梵。我们的佛教也是,千万不要相似佛教。挂了佛教的招牌,卖非佛教的货,那就是相似佛教,很多,现在多得很。都是说自己是佛教,名称也很多,都是念佛的内部的名字,念的经也是佛的经,念的咒也是佛的咒,好象是佛教,实际上不是,那个最危险。那么这个里边是真正的梵呢,是佛。什么叫梵?清净,梵行,清净的行,一切都清净,不但是男女的梵行清净了,其他的一切都合乎戒,梵,清净。

  “然沙门性,通见修无学三道”。无漏道当然通见修无学三道,都是无漏的,沙门性是无漏道。“于中”,在这个沙门性里边,见道,特别的,叫它“*轮”。为什么?“谓见道中,有速等相。似世间轮。故得*轮名。”因为这个见道里边,有很多的东西,很多的情况跟世间上这个轮相像。他就“速等相”,就是见道很快,十五刹那,一下子都见完了。我们世间的轮子,转得很快,我们看汽车的轮子,转起来,一转的时候,里边的丝丝都看不到了,一根一根你祗看到哗在转。那飞机上这个东西更快了,它的一个螺旋,它一转起来,螺旋不见了,到哪里去了?没有了,看不到了。它有这些相像的,叫*轮,叫轮。跟世间轮一样,我们现在看到大转*轮了,这个庙的上边摆一个轮子,八条的,这个八正道了,转*轮了,这个*轮的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今天要讲这个问题。

  为什么见道叫转*轮呢?“一谓见谛道,速疾行故。言速疾者,十五刹那”,见道十五刹那,快得很,世间上轮子最快,我们跑路,两个腿再拼命跑,跑不过轮子。你乘了汽车的话,你跟它赛跑好了,你的赛跑的田径赛第一名的,你跟汽车跑,你总要输掉的。一个轮子快,所以是见道也很快,像轮子,这是一个。

  “有舍取故。谓舍前谛,取后谛也”。轮子,这个前面着地了,就是把这个地舍掉,再取前面那个地,不断地舍,不断地取,就往前进了。我们这个见道的时候,先是观苦谛,苦谛观好了,马上舍掉,观集谛。或者是苦谛舍掉之后,观上界的苦谛,上界苦谛观好,马上观集谛,取一个舍一个,,取一个舍一个,跟轮子一样,所以有取舍,跟轮一样。

  第三呢,“降未伏故,谓由见道能见未见,能断未断”。没有见到的能见,没有断到的能断,没有伏的可以降伏。轮子,路上,假使个我们看,辗路的那个车子,一开过去,路上的东西,一下子压得扁扁的,平平的,这个未伏的东西,把它降伏它。“镇已伏故”,已经伏的可以镇住它,不再起来。“谓已见断者,无迷退故”,见道之后,已经见了的,已经断了的,再不会退了,再不会迷了。那就是说,以前没有降伏的,把它降伏,那些断的烦恼,见道的烦恼,把它一个一个断掉。跟那个轮子,辗路的轮子一样,不平的路,石子什么块块的,你个滚着的滚筒,滚过去之后,压得扁扁的,平平的。那么已经断掉的呢,再也不能再起来了,见道是无漏道了,不会退的。所以说,是四个地方相像。

  再一个,“上下转故,谓上苦等已,观下苦等故”,我们说转,上下转了,我们观四谛十六行相的时候,欲地的苦谛观好了,马上观上地苦,上地观好了,马上观下边欲地的集谛,又观上边集谛,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轮子就是一上一下。我们说轮子加个贴个标点的话,就看这个点子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这个就是往前进的一些相貌了。轮子有上下转,这个见谛的时候,也上下转,所以有五个地方相像,所以说见道,叫转*轮。这个轮不是世间的车轮,是*轮,四谛跟法的轮子。

  “或具辐等故”。那么这是一个说法。或者,还有一种说,它“具辐等故,或言显尊者妙音”,他有个说法。为什么叫*轮呢?他说一个轮子,它有“毂”、有“辐”、有“辋”。那么我们这个见道的时候,八正道也有“毂”、有“辐”、有“辋”。怎么道理?我们先把说一下。轮子的一个中心,轮子的轴就是叫毂。那个轮子的辐,一根一根的那个条条,就是那个辐了。一个辋呢,一个圈圈了,我们画个图好了,容易一点。

  懂了,下边的呢,这个懂了,你说这是苦集灭道,干什么了?苦你要知道,集你要断,灭你要证,告诉你,你该怎么做?那么假使你说,苦能不能知道完,集能不能永远断掉,起怀疑的话,佛就自己作证:苦能够遍知,我已经知全部知道了;集能断完的,我已经永远断掉了;灭能够证的,我已经证到了;那么道是可以修的,我已修过了。这个有人有经验的,那你可以相信做得到。这是三转十二行*轮的,这个我们经常听到的,真正的涵义就是在这里,这个里边。所以我今天补充一下。这个,我们就是在这个《大要》的里边,没有摆进去,重要是重要的,因为我们是一连贯的,就是从……。

  ……有佛。再到无学果里边又分九种,最后就是大佛。佛的这个因相,我们修六波罗蜜多圆满,供养多少佛,最初发心,供了什么佛,后来又修一百大劫的修这个三十二相,再后是住定菩萨有哪些特征。讲那些,一直到最后成佛,把个圆整的,这个东西就插不进去,所以没有摆进去。

  那么,今天时间有一点,我们就补充一下,沙门,沙门性。就是我们沙…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