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03

  ..續本文上一頁是英國一本印度哲學史,講了一大套,印度哲學史裏邊講這些。這個我們說,這是誤會。我們說佛在世的外道,都是乞食的,那麼我們也乞食,我們是不是外道?幷不是外道。外道裏邊也是授戒,戒行,做得很嚴,苦行,我們佛教裏邊,上次有人問,十二頭陀。十二頭陀也是屬于苦行的範圍的。那麼我們修十二頭陀,是不是就是外道?也不是。那麼我們的密法裏邊有些形式跟婆羅門教,有一點點相近之處,是不是外道、婆羅門教?也不一定是。就是看,我們說是佛教、不是佛教,我們早就說了,法印來印,是不是符合佛的法印。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去印,符合的,佛教;不符合的,非佛教。再一個,大乘的,實相印,一切法無自性,沒有自性,無相,實相就是無相,這個印去印,是不是符合的?符合的,佛教;不符合的,不是佛教。不能從形式上看,從形式上看,會搞錯誤。

  很多的人就是對密法,對大乘不理解的。南傳的,對我們的大乘,北傳的,有看法,以爲不是佛教。他們沒有,很多東西,他們等于說供養、水果,他們經常反對得不得了,“你們造這些繁瑣的儀式就是婆羅門”。我們說是不是婆羅門了?我們中國的佛教興了一千幾百年了,婆羅門的氣味都沒有知道,到底什麼叫婆羅門教,我們還根本莫名其妙。那你說我們是婆羅門嗎?不是。所以說不能從形式上看他。南傳的對北傳有大有看法的,他們認爲“你們供養了,啥東西了,這一啰嗦的東西,都是婆羅門的繁瑣的那些儀式裏采過來的”。那麼這個是不是呢?不是。我們普賢行願品,《華嚴經》講得很多,普賢供海雲了,那麼這不是佛教?我們說《華嚴經》是後人寫出來的?這個哪個敢說這個話呢?哪個說《華嚴經》不是佛說的,這個我們不敢說了,這是謗法了。

  所以說某些從痕迹上看問題,往往會搞錯。所以我們要從根本上看,是佛教,不是佛教,從真正的理性上看,是不是符合法印是最……。佛在世的時候,就是用這個辦法的,那就是說,我們佛教徒跟非佛教徒的分水嶺,也是說你所信的是符合叁法印的就是佛教徒,這是高層次的,在佛世的時候,就這樣的,佛教徒是信叁法印的,非佛教徒等于違背叁法印的。那麼後來的,因爲這個叁法印很深了,一般人看了本書,這是叁法印,我搞不清楚,那麼給你簡單的一個好。你是不是皈依叁寶的?你把一切的信仰,一切的皈投的心,寄托在叁寶上的,你就是佛教徒,經過儀式了。你假使叁心二意的,這個拜拜,那個拜拜的,非佛教徒。你對佛教的崇高的那個威德還沒有認識到,那你不是佛教徒,根本佛教還認不到。所以說,這些都是我們一把尺了,衡量的。不要亂衡量,尺不要去亂量,你量了,“那個外道托缽乞食的,我們也是外道,我們也托缽的。”糟糕了,你這樣去說。

  好,下面看下去。“真梵所轉故,于中唯見道,說名爲*輪,由速等似輪”,這是見道,轉*輪,我們就是講這個問題。“即前所說真沙門性,經亦說名爲(婆羅門性)”,這個沙門性是無漏道,我們補充一下。無漏道呢,真正的沙門是無漏道,有無漏道的人叫沙門,那麼我們是不是沙門?我們也算沙門了,出家人了,沙門,但是無漏道有不有?沒有。沒有,將來會有,所以也叫沙門。我們祗是無漏道的因,這個我們因立果名了,也叫沙門。這是什麼釋了?有財釋。我們這個沙門是有財釋了,不好作這個持業釋,不行的,持業釋,你當下就是無漏道了。沙門性呢,就是無漏道叫沙門性。這個沙門性,經裏邊也說婆羅門性。“哦喲,這個婆羅門外道。”糟糕了,我們這個婆羅門幷不是外道,婆羅門,它是外道也歡喜婆羅門這個名字,他叫他是婆羅門教,實際上婆羅門也不是壞的。

  婆羅門是什麼?“淨志,遠煩惱故”,能夠離開煩惱的叫婆羅門,“與勤息同義也”,我們沙門又叫勤息,意思一樣的,所以說沙門也可以叫婆羅門。那麼我們要學過這個呢,就不要聽到婆羅門叁個字就是外道,標簽就給標出來了。真正的婆羅門就是淨志,就是斷煩惱的,跟那個沙門,沙門是勤息,勤修聖道,息煩惱,一樣的。那麼都是無漏道,所以說這個也就是我們的沙門性。

  那麼也叫“梵輪”。什麼叫“梵輪”?“真梵王,力所轉”。真的梵王是哪個?梵是清淨的。清淨呢,這大梵天王僅不過是一個他們婆羅門教推崇的一個梵,真正的梵呢,是清淨叫梵。我們《瑜伽師地論》裏邊,他的解釋,什麼叫梵?寂靜叫梵,就是涅槃。那麼說真正證到梵的就是佛了,最高的無住涅槃是佛能證到,所以真正的梵王就是佛。“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真正的叫真梵王。祗有佛才稱得梵。所以說大梵天,什麼天,這個婆羅門教,扯了半天,他們扯的,所講的都不是真的梵,相似的梵。我們的佛教也是,千萬不要相似佛教。挂了佛教的招牌,賣非佛教的貨,那就是相似佛教,很多,現在多得很。都是說自己是佛教,名稱也很多,都是念佛的內部的名字,念的經也是佛的經,念的咒也是佛的咒,好象是佛教,實際上不是,那個最危險。那麼這個裏邊是真正的梵呢,是佛。什麼叫梵?清淨,梵行,清淨的行,一切都清淨,不但是男女的梵行清淨了,其他的一切都合乎戒,梵,清淨。

  “然沙門性,通見修無學叁道”。無漏道當然通見修無學叁道,都是無漏的,沙門性是無漏道。“于中”,在這個沙門性裏邊,見道,特別的,叫它“*輪”。爲什麼?“謂見道中,有速等相。似世間輪。故得*輪名。”因爲這個見道裏邊,有很多的東西,很多的情況跟世間上這個輪相像。他就“速等相”,就是見道很快,十五刹那,一下子都見完了。我們世間的輪子,轉得很快,我們看汽車的輪子,轉起來,一轉的時候,裏邊的絲絲都看不到了,一根一根你祗看到嘩在轉。那飛機上這個東西更快了,它的一個螺旋,它一轉起來,螺旋不見了,到哪裏去了?沒有了,看不到了。它有這些相像的,叫*輪,叫輪。跟世間輪一樣,我們現在看到大轉*輪了,這個廟的上邊擺一個輪子,八條的,這個八正道了,轉*輪了,這個*輪的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今天要講這個問題。

  爲什麼見道叫轉*輪呢?“一謂見谛道,速疾行故。言速疾者,十五刹那”,見道十五刹那,快得很,世間上輪子最快,我們跑路,兩個腿再拼命跑,跑不過輪子。你乘了汽車的話,你跟它賽跑好了,你的賽跑的田徑賽第一名的,你跟汽車跑,你總要輸掉的。一個輪子快,所以是見道也很快,像輪子,這是一個。

  “有舍取故。謂舍前谛,取後谛也”。輪子,這個前面著地了,就是把這個地舍掉,再取前面那個地,不斷地舍,不斷地取,就往前進了。我們這個見道的時候,先是觀苦谛,苦谛觀好了,馬上舍掉,觀集谛。或者是苦谛舍掉之後,觀上界的苦谛,上界苦谛觀好,馬上觀集谛,取一個舍一個,,取一個舍一個,跟輪子一樣,所以有取舍,跟輪一樣。

  第叁呢,“降未伏故,謂由見道能見未見,能斷未斷”。沒有見到的能見,沒有斷到的能斷,沒有伏的可以降伏。輪子,路上,假使個我們看,輾路的那個車子,一開過去,路上的東西,一下子壓得扁扁的,平平的,這個未伏的東西,把它降伏它。“鎮已伏故”,已經伏的可以鎮住它,不再起來。“謂已見斷者,無迷退故”,見道之後,已經見了的,已經斷了的,再不會退了,再不會迷了。那就是說,以前沒有降伏的,把它降伏,那些斷的煩惱,見道的煩惱,把它一個一個斷掉。跟那個輪子,輾路的輪子一樣,不平的路,石子什麼塊塊的,你個滾著的滾筒,滾過去之後,壓得扁扁的,平平的。那麼已經斷掉的呢,再也不能再起來了,見道是無漏道了,不會退的。所以說,是四個地方相像。

  再一個,“上下轉故,謂上苦等已,觀下苦等故”,我們說轉,上下轉了,我們觀四谛十六行相的時候,欲地的苦谛觀好了,馬上觀上地苦,上地觀好了,馬上觀下邊欲地的集谛,又觀上邊集谛,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輪子就是一上一下。我們說輪子加個貼個標點的話,就看這個點子一會兒上,一會兒下,一會兒上,一會兒下,這個就是往前進的一些相貌了。輪子有上下轉,這個見谛的時候,也上下轉,所以有五個地方相像,所以說見道,叫轉*輪。這個輪不是世間的車輪,是*輪,四谛跟法的輪子。

  “或具輻等故”。那麼這是一個說法。或者,還有一種說,它“具輻等故,或言顯尊者妙音”,他有個說法。爲什麼叫*輪呢?他說一個輪子,它有“毂”、有“輻”、有“辋”。那麼我們這個見道的時候,八正道也有“毂”、有“輻”、有“辋”。怎麼道理?我們先把說一下。輪子的一個中心,輪子的軸就是叫毂。那個輪子的輻,一根一根的那個條條,就是那個輻了。一個辋呢,一個圈圈了,我們畫個圖好了,容易一點。

  懂了,下邊的呢,這個懂了,你說這是苦集滅道,幹什麼了?苦你要知道,集你要斷,滅你要證,告訴你,你該怎麼做?那麼假使你說,苦能不能知道完,集能不能永遠斷掉,起懷疑的話,佛就自己作證:苦能夠遍知,我已經知全部知道了;集能斷完的,我已經永遠斷掉了;滅能夠證的,我已經證到了;那麼道是可以修的,我已修過了。這個有人有經驗的,那你可以相信做得到。這是叁轉十二行*輪的,這個我們經常聽到的,真正的涵義就是在這裏,這個裏邊。所以我今天補充一下。這個,我們就是在這個《大要》的裏邊,沒有擺進去,重要是重要的,因爲我們是一連貫的,就是從……。

  ……有佛。再到無學果裏邊又分九種,最後就是大佛。佛的這個因相,我們修六波羅蜜多圓滿,供養多少佛,最初發心,供了什麼佛,後來又修一百大劫的修這個叁十二相,再後是住定菩薩有哪些特征。講那些,一直到最後成佛,把個圓整的,這個東西就插不進去,所以沒有擺進去。

  那麼,今天時間有一點,我們就補充一下,沙門,沙門性。就是我們沙…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