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06

  ..續本文上一頁是緣這個。也就是說,我們把這個有頂的煩惱斷完了,當然是緣的還是那個境界了。那麼然後,後來,把它擴大了,把它擴大到一切的四谛十六行相了,全部地觀了。

  我們知道,我們就是緣那個四聖谛的時候,不是四谛十六行相了?這十六行相裏邊,因爲是第一次斷苦,有頂的苦集,這是特殊的情況,所以是開始緣的時候,專門集中在緣這個苦集,到了後來就遍緣四谛。那麼中間有一個“空、非我”行相要除掉,苦谛裏邊,不是有四個行相嗎?非常、苦、空、非我,這四個行相。要空、非我要除掉,這是什麼原因?因爲說,我們說這個無學,他得到盡智、無生智之後,出定以後,他決定要這麼說。這個我們經上看得很多,就是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那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這麼都牽涉到我、我所的問題了。所以說在觀的裏邊,這兩個行相就不觀。非我、空,這兩個行相跟後面說的這個話裏邊有矛盾,那麼就不觀。

  這是有部跟經部這麼說。我們從中觀來說,不必避免,因爲我們中觀的空,就是緣起,兩個東西沒有矛盾的。你觀空性的時候,跟緣起沒有矛盾,這個我們講中觀的時候慢慢以後再說。那麼就恐怕也不必這麼樣子觀的時候要除了兩個行相了。我們說這個盡智、無生智,它觀的是生已盡,這個是我生已盡,是什麼呢?是道谛的,道谛是生的因,一切法……

  

  C2 明建立十智

  由自性對治,行相行相境,加行辨因圓,故建立十智

  (25B)就是十個大地法,如果欲界地還要加尋伺,最起碼十二個心所,這是加行,安立的他心智。

  “事辦”,事情成辦了,“盡智,事辦身中,最初生故”,就是事辦身就是一切事情辦完了,就是無學了,無學裏邊最殊勝的一個智慧就是盡智。

  “因圓”,利根的還有“無生智”。“一切聖道爲因生故。謂具見、修、無學道爲同類因生”,盡智生的時候,它的因祗有見道、修道,沒有無學道。因爲它就是第一個無學道的智慧了,鈍根。那麼利根的那個無學,從盡智之後再生個無生智,就是說,我苦已知,這是盡智了,不複再知,不會退了,不需要再去知了,這無生智就是利根,不會退。阿羅漢雖然知苦,恐怕還會退,鈍根,不複再……,不複應知,他不要再知,不會退,這是無生智。那麼這個無生智,不但是以見道、修道的因,是它的同類因,還有盡智的這個無學道爲它的同類因。那麼它呢,見道、修道、無學道,都是爲它同類因而生的,那就是更厲害。“一切聖道爲因生故”。所有的聖道,見、修、無學都是它的因,産生的無生智,利根。盡智呢,祗有見道、修道爲因,所以不如無生智。一個是因圓,無生智呢,見道,一切因都圓滿的。盡智呢,雖然也是無學,因不圓,他祗有見道、修道爲因。因爲這七個原因,就安立十個智。所以十個智不是隨便安的,有這麼七個緣,安立這十個智。

  

  B2 諸門分別

  C1 明念住攝智

  諸智念住攝,滅智唯最後,他心智後叁,余八智通四

  

  那麼這十個智,下邊我們說,用四念住來攝的話,那個表上就很清楚了,不要看書了,這樣。“滅智”呢,祗有法會住的,因爲它是緣的擇滅,擇滅就在法裏,法念住裏邊了。那麼“他心智”呢,緣的就是法念住也有,心念住、受念住都有,因爲是他心了,不能是身念住,身念住不是心了,不是心王心所了。那麼這個其余八個智,四個念住都有,通的,法念住、心念住、受念住、身念住都有。所以十個智,把對四念住來相攝的話,那麼也很簡單。“滅智”祗有法念住,祗有法念住裏有擇滅,那麼“他心智”呢,心王心所都有了,所以說法念住裏邊、心念住裏邊、受念住裏邊都能緣。那麼余的八智呢,通四個念住。好,我們這個翻過去。

  

  

  

  A3 明智所成功德(卷二十七)

  B1 明不共法

  C1 明十力

  下邊,智,它有什麼功德?那麼就要講不共德,祗有佛有的,十八不共法。那這裏我們也證明我們不是小乘了,佛的功德也在,這個智通叁乘:聲聞、緣覺、菩薩。那麼他的功德也有通叁乘的。先說大乘的,不共德,十八個不共法,祗有世尊有,“余聖所無”。這是祗有佛有的,十八個不共于其他的聖者的法。

  

  D1 明佛心力

  力處非處十,業八除滅道,定根解界九,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盡六或十智,宿住死生智,依靜慮余通

  贍部男佛身,于境無礙故

  

  

  

  那麼先說十力。十個力,“處非處智力”,第一個。“十智爲體”,前面十個智都要對照的,“如說善因,能感愛果”,這個是非常合乎我們這個法相的,善的因可以感到可愛的果,造不善的因能夠招苦果,這是對的。“非處”呢,假使造了善的因,感的是苦果的話,這個不對的,造了惡的因,不善業,能夠感樂果的話,這是也不對的。這個是、非,這個力量,這個智慧力量,佛是一點絲毫不錯的。哪一個業感什麼果,這樣是對的,哪樣是不對的,在佛的智慧裏邊清清楚楚,都能反映出來,這是“處非處智力”。哪些是處,哪些是非處,都能夠知道。

  第二個是“業異熟智力”,八個智爲體,滅道二智除掉。爲是感業果了,業果是有漏的業,當然滅、道無漏的兩個智要……,這個滅智是緣擇滅的,道是去緣這個修的道,那當然要除開了,這是有情的造業,感的業異熟果了,所以八個智爲體。造什麼業感什麼果,這個我們知道的,祗是一個大框框,祗是原則性的,而具體的,它爲什麼……。我們說,你某一個人身上他生了一顆痣,他這個痣是什麼因來的,這個佛可以一清二楚地告訴你,他前輩子怎麼怎麼怎麼,所以這輩子臉上會多一顆痣。他爲什麼皮膚這麼白,也是有原因的。凡是一陣涼風,我們說熱得不得了,忽然吹一陣涼風,這是偶然的嗎?不是偶然的,就是你過去的因,在做壞事的時候,就起了一念好的念頭。什麼念頭?他會得告訴你。所以說我們在看那個本生經,本事經的時候,講過去的因緣的果報的時候,講得非常清楚,這個智慧,祗有佛能說,阿羅漢也說不清楚的。所以說業果到底怎麼回事?你要問到底的話,祗有問佛了,凡夫祗能原則性地告訴你一下,具體很細致的,祗有佛能解決,阿羅漢也解決不了。這個是“業異熟智力”。什麼業感什麼異熟果,這個一清二楚,一點點的微細的都可以給你說的,就是佛。

  第叁個,“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關于修定方面的,定的功德,他能如實地了知,這是有爲法了,九個智爲體,滅智要除開。

  “根上下智力”,能夠知道衆生的“信等五根”,就是善根了,有上有下,這是上根的,這是下根的,這是鈍根的,都能知道。所以說佛說法,都能夠衆生得益,爲什麼原因?他對機說法。我們有的時候說法就不對機了,對下根的人說上根法,聽了他莫名其妙,對上根的人說下低的法,他聽了又感到太淺了,沒有味道,這就是一般的凡夫,就沒有辦法了。佛就是能夠知道,你是什麼根,就恰恰相好地給你什麼法。那麼得了這個法就很滿意。所以佛在世的時候,祗要聽了佛幾句話,很快就得法眼淨,或者甚至于證二果、叁果的,這什麼原因?一方面,固然他的善根厚;另一方面,這個藥,用得好,恰對他的病,這個一吃就靈。我們的藥,亂開的,吃下去靈不靈我們不管的,那就是效果就不大。

  “種種勝解智力”。衆生心裏喜歡什麼?他都知道,也是九智爲體。這是有爲法的事情了。滅智都不要,都除開。

  “種種界智力”,衆生的“種種性”,他屬于什麼種性的,他是大乘根性的,是屬于二乘根性的等等,都是祗有佛能夠明確知道。

  下邊,“遍行智力”,“佛智能知,一切諸行,皆能趣果”。就是說,你做什麼東西,它能夠都是趣向什麼果,這個道,不單是造業了,就是一般的有爲法,他能夠感到,物理化學的變化,這不屬于異熟果的事情了,但是佛什麼都會知道。那麼假使說“能趣”的話,“九智除滅”,所趣就包括這個無爲法、這個擇滅,那麼十個智爲體,這裏是兩種。能趣的是業,業當然是沒有無爲法的,沒有擇滅的,所以說九個智。

  “宿住隨念智力”,過去的事情,一清二楚知道。我們說,我們現在的有些得了通的,或者是得了這個……氣功師之類的他也得點宿命智,可以講一點東西,但是有的時候會講錯,因爲氣功師的那個宿命智,是靠鬼神告訴他的,有的時候會講錯。據說,我們說有一次,有一個什麼人,他就是預測,那時候軍閥戰爭,閻錫山跟哪個打仗,他說預測這個哪一邊會勝的,結果後來講錯了,那邊敗掉了。那麼他的弟子,去買了很多股票,以爲這邊勝的,將來會漲價的,結果敗掉了就跌價了,就糟糕了。所以說這個一般的神通的智慧,包括鬼神的,或者包括低級的那個神通的,他會搞錯。那麼佛的神通、宿念智不但不會錯,而且一直可以無始的東西都可以知道,這是佛的神通是無邊了。我們經常說佛法無邊,就是無邊。如果有邊的,不叫佛法了。

  “死生智力”,生死智力,就是說衆生,“死此生彼”,這是未來的。宿命智,知過去的事情的,生死智,知未來的。這個衆生這裏地方死了,將來投哪裏去?一清二楚。我們這個,一般的人會産生這個懷疑。這個爲什麼未來的事情,還沒有定下來,你怎麼知道呢?是不是宿命論,定命論?不是。這個佛的智慧超脫叁世了,他自然會知道一切變化的東西,他現量知,不是推測地知道。我們算命什麼東西是推的,這個畫那個推背圖,什麼東西,都是靠比量推出來的,有些當然會推錯,現量這東西,當下見到的,過去、未來、現在在佛的眼光裏邊是沒有叁世的分別的,都能現量知道。那麼這個智慧,我們是沒有辦法了解了,因爲凡夫的智慧跟佛的智慧差得太遠了。

  第十是“漏盡智力”,漏盡,煩惱盡了。一切煩惱盡了,就擇滅、涅槃。這裏邊也分兩種,假使“但是緣漏盡爲境”…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