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21

  ..續本文上一頁功德,你這個刹那刹那的增加,你曉得有多少?所以這個呢,我們說勸大家一些沒有受五戒的不要膽小。

  我們在溫州就有很多人不敢受五戒,他們說,不是不想受五戒,就是有一條最麻煩,溫州人都做生意的,做生意的人都要請酒,請酒的時候,一定要吃酒,你自己不吃酒,還得拿酒給人家吃,那都是犯酒戒的。那怎麼辦?那你問他了,你還是要下惡道呢,你還是要不方便一點呢?你做生意,請你酒的時候,你不拿酒,拿飲料,你說我是佛教徒,人家不會罵你吧?伊斯蘭教的人請客不用豬肉的,人家從來沒有人敢罵他的,還要尊重他的。那麼我們佛教徒不吃酒爲什麼膽子那麼小呢?還怕人家罵起來了,這個第一個是對自己的佛教呢,看得太低了,好象自己信佛教,很慚愧。某些人這麼看,信教不上臺面的,面前都不敢說,這個對佛教認識不夠。再一個,就是說你自己也是爲了生意經了,把這個真正的這個自己下輩子或者這輩子的苦樂的報都不管了。我們早就說這個話,該發財的,你不做這個酒,也會發財,不請酒也會發財。不該發財的,你天天請也發不了財,這是業報的問題。過去有布施、供養的,你現在很小的因緣,就會發財,過去沒有布施供養的,你現在拼命地爭,還會破産,這個事情是業報問題。

  所以說我們佛教徒要從業報上看,既不要從世間上的那些技巧來看,也不要從氣功師神通上面來看,真正的是業報。我們從凡夫流轉生死,一直到我們修行成佛,都沒有離開因果。我們都講的這個《俱舍論》,就是講的兩重因果。世間品、業品、煩惱品,這是流轉因果的因、緣、果,那麼都是在因果裏邊。最後的解脫,賢聖品的果,從智、定來的,都是一層一層的,出離的,出世因果,十二因緣,這個流轉、還滅都是因緣,都是因果。那麼總沒有離開因果,我們從因果上做就不會錯。

  阿底峽尊者他到……,就是藏地,它經過朗達瑪滅法以後,僧人殺得差不多了,那個甚至于五個僧人傳戒都不夠。他們邊地五人傳戒。後來,這個朗達瑪王他是因爲他是信笨教的,因爲笨教勢力呢,他很多的大臣、笨教的人,就反對佛教的了,滅法,把聖人殺得差不多了,這個經書也燒得很多。結果使自己受現報,一個僧人,他就是爲了法,藏地人是大乘教,他爲了法開殺戒。一個喇嘛,他自己穿一個披肩,裏邊是白的,外邊是黑的,騎一匹馬呢,把黑的炭把它塗得漆黑的,一匹黑馬,一個黑的衣服穿了去。他這個喇嘛會舞劍,他就是在國王大的節日之中,他在街上舞劍,他舞得非常好,國王看了很欣賞,親自來看。來看呢,坐在那裏看。他開始舞得很好,慢慢國王看得好呢,就對他欣賞得越來越來欣賞,正在迷迷糊糊時候,他就跑得很近,舞了一半,正對國王,一劍把他刺死了。他趕快地回頭就跑,大家在追,因爲他准備好,騎了馬的,那些人再去找馬來追呢,當然隔了一段時間了。他就跑過一個雅魯藏布江,這個過江的時候,那個江水很急,他又把那個馬身上塗的這個黑炭全部沖掉了,白馬,變了個白馬了。那個他披的衣服呢,他把反一反,白的。那麼後邊的人,盡在追,抓一個黑馬、黑衣服的人,追到那個人。他白馬、白衣服,不是那個人,所以說,目標搞錯了。目標混淆之後,他就逃到山上,逃到山上一個山洞裏邊,趕緊把喇嘛衣服穿起來,就坐在山洞裏打坐的樣子,坐在裏邊。結果,這個第一次沒有抓到,這個國王就到處派人搜查了。

  有一次,國王的妹妹親自帶人搜查這個山,搜到山洞裏之後,這個還時間不久,他才逃下去,幾個小時。王的妹妹就親自帶人查,查山。查到這個山上,這個山洞裏看見一個喇嘛在坐禅定,這個妹妹很聰明,這個坐禅定,我看你到底真的假的。她跑進去,他心髒裏一聽,嘣嘣嘣還在跳,你哪裏是坐禅呢,你才逃了過來,你心還沒定下來,還在跳的,那馬上是戳穿了。戳穿了,但是這個妹妹信佛的,她就故意跟他們說,不是的,不是的,回去吧。好了,這個總算他逃脫了。

  朗達瑪死了之後,這個後來的下的繼承的又信佛了,信佛了呢,那些僧人就不夠了,要傳戒,傳戒律要五個人,邊地五個人傳都沒有,祗好是找一個漢僧參與,四個喇嘛,一個漢僧,總算是傳了個戒。所以說喇嘛的衣服裏邊,這個地方有一個藍的一塊,那是代表漢僧的。漢僧是青衣僧,他們是黃衣僧。所以說那個,代表漢僧,這是紀念過去的事情。

  那就是說,這個末法時期,在藏地也經過,在漢地也搞過叁次,叁武滅法,搞過叁次。那麼現在的時候呢,以後有不有?都不敢說。那麼我們總算衆生還有福報,我們還有這個佛教,還在住在世間上。雖然是證教,教證二法不完整,但是教法畢竟住還是很多,我們能學的人還是有。尤其是我們認爲,大陸上最近這麼多年都是在鼓勵獨生子。那個時候我們在想,大家都是獨生子,佛教要老化了,那些比丘出家人,最多是退休了,老了,沒有辦法了,也不要工作了再來出家,那是老漢來出家了,那個佛教隊伍就是老漢隊伍。但是事實上不一定這樣子。現在我們這個寺院裏邊,獨生子出家的就有好幾個,而且是大學生,那就是說,我們衆生的善根還有,還能夠有這樣人出家,經書還是……

  (29A)所以說我們既然是得了人身,又碰到這個叁寶的佛法,難聞的佛法,那麼就是要看自己了。如何珍惜這個人身,不要浪費掉。到了寶山了,你已經上了寶山了,已經到了,就看你拿什麼,還是拿了石頭回去呢,還是拿這個金剛鑽、寶石回去。再不要說拿一個什麼?最糟糕的就是說,到了寶山之後不但寶沒拿回去,欠了一身債回去,就是到佛法裏造罪來了,那麼就是欠了一身債,這一身債回去呢,給人家罵死了。你跑到寶山來了,寶一個都拿不回來,還欠了一身的債,你是什麼人呢?這樣子太可悲了。

  那麼我們現在就是大家要發心,總之要自利利他呢,就是要正法久住,正法久住,不但能自利,也能利益衆生。如何正法久住?我們前面說的要教證。教證靠什麼?靠人。好,歸結的總點還是要一個人(人才)。人才又是在僧,主要的是僧。所以我們大家集中力量要培養僧才,這是重點。正法久住的關鍵又就在這裏。

  那麼在家人是不是不要?在家是同樣,對護持僧才要起極大作用。我們在培養僧才的時候也離不開在家人的很多的幫助,第一是生活的幫助。第二呢,學教方面的經書,或者是聘法師,這個他們找人聯系,這些都是這個在家人的工作。再一個,就是說在家人真正學得好的,這樣我們也可以說,經過某些人認可的,在僧人教育之中也可以出一份的力量。而我們最希望的,就是在家人學得好的,趕快現出家相,那就是真正的僧寶。這是真正可以做弘持正法的事業。

  那麼今天我們《俱舍大要》是圓滿了。也是祝福大家能夠很快地自己修學、學法修行能夠成就,也大家要發這個廣大的菩提心,使整個的娑婆世界,也使十方世界的苦惱衆生都自己能夠趕快地成就,來救度他們,也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們。這是我們佛弟子應當做的事情。

  現在時間還有一些。大家隨便說一下。看看有什麼問題,提一提。

  今天是不是要個回向。要回向。

  “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祝願大家,智慧如海,早成菩提!

  

  

  

  1健馱羅:國名。

  2《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二(法尊法師譯):“第二顯示由此亦破我所。如是若以尋求有無自性之理尋求我時,于彼七相俱不可得,破我自性。爾時雲何能以正理得此即是我之眼等,由是我所亦無自性。修觀行者,若全不見我我所性,能脫生死,此下當說。十八品雲:「若我且非有,豈能有我所。」入中論雲:「由無作者則無業,無我故亦無我所,故由見我我所空,彼瑜伽師當解脫。」由已通達我無性力,亦能通達我所無性,並其斷疑,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3《俱舍論記》(普光述):“若于叁藏,十二分教,受持讀誦,究竟流布,是生得慧。”

  4《佛說阿彌陀經》:“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5《佛說阿彌陀經》:“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