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要依智不依识,这个四个依里边也有。要依这个四个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这都要佛才圆满的智慧,那么我们凡夫怎么有呢?不会有。那么我们的自己的寻思来揣测圣教呢,当然把他圣教搞乱掉的。所以说,这是因为这个大师跟他的大弟子都灭度了,那么现在呢,就产生很多的过失,“不见真理无制人”,他由他自己的鄙寻思来混乱这个正圣教。
这个,在序文里边,我们开头也是了,这个“泊我清流”,把佛教的花园搞残缺了。这些都是当时的一片的教证、这个佛教衰败的现象,在世亲菩萨时候,已经有这些情况了。那么我们是两千多年了,那是更是厉害了。
C2 重释伤叹人
D1 重释有德
自觉已归胜寂静,持彼教者多随灭
下边是教法的灭了,前面证法的灭,产生这些过失。下边,教法也灭掉了。“自觉已归胜寂静”,自觉,无师自悟的,就是佛了,已经归殊胜的寂静,大般涅槃去了,“持彼教者多随灭”,能够持佛的教的人也都随灭,跟了他灭度了。那就是说舍利子、目犍连,还有这个迦旃延尼子,是论义第一,都灭度了,阿难尊者,后来在九百年早就灭度了。
阿难尊者的灭度,我们也讲过的。他碰到一个小青年,比丘在念“人生一百年,不闻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人生了一百年,没有看到一个水老鹤,水里边的一个鹤,就没有看到呢,毫无意思,不如有一天能够看到它,那是有意思。它这个是啥意思呢?!这个阿难听到之后,“你念错了。” “差不多啊,我师父教的。”他说:“你这个水老鹤有什么稀奇?见了一天就好象无比价值那么高,人生一百年,不闻生灭法,一切法是无常的,生灭的,那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了,这个东西才是可贵的,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你生一天,能够知道佛的正教,那才是值得价值的,怎么说水老鹤呢?”那么这个小比丘,年轻比丘,他说:“噢,你阿难尊者说得对,我就照你这个念。”就念:“人生一百年,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念着念着,回家里去了,他的师父说:“你念什么?”他说我念的这个阿难尊者教我的法,“阿难尊者,他一百多岁了,他脑筋老糊涂了,你听他干什么?”好了,结果这个小比丘想想,“哦,师父这么说,还是念那个,人生一百年,不闻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明天还在林子里,还在念这个。“啊呀”,阿难问,他说“你怎么还在念这个呢?”他就这么说:“师父教的,说你老了,你糊涂了。”那阿难尊者就很感叹:“啊呀,年纪大了,人家不相信了。”灭度了。所以这样子呢,这个阿难多闻第一了,这些人都灭度了,“持彼教者多随灭”。
D2 重释起失
世无依怙丧众德,无钩制惑随意转
“世无依怙丧众德,无钩制惑随意转”,世间上没有依靠的。为什么没有依靠呢?“由丧如来”,佛灭度了,“大弟子众德”,佛的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知道佛要灭度,他先灭度了,那么下边的论义第一,多闻第一,迦叶尊者,那些头陀第一,都一个一个都灭掉了,九百多年,几乎都灭得差不多了,灭完了。那么这些众德,有大德的大弟子都没有了。“无钩制惑随意转”,没有这个钩制惑。
这是一个比喻。什么钩呢?象,印度人是象拿来载东西的,打仗也用象的,要调一个象,要个铁钩子的。象的脾气呢,气力非常大,如果它发起脾气来,你人是降伏不他的,降伏不了的,现在有电鞭子,过去没有电鞭子,一个钩,一个铁钩。这个象如果要发了性了,那么这个调象的人,先把它捆起来,捆起来之后,就给它看看,铁钩子,你看看,把这个铁钩子,摆在火里烧得红红的,这个铁钩给它看,看了之后,就在它屁股上面一钩扎进去,痛得那个象简直是不可说,跳也跳不起来,捆住的。然后,再给它看看,铁钩子,它看了铁钩子要害怕了,几次这个烧红的铁构子在它后头扎了几下之后,以后它要发兴了,给它铁钩子一看好了,不敢动了。这是调象的方法,以钩来调象的。
这里,就是说调伏烦恼,烦恼跟象一样,力量很大,无始以来,烦恼作主的,你要把它调伏,谈何容易,一定要有善巧,就是那个钩。“无正法钩”,这个钩是正法的钩,“制诸惑象”,这个烦恼就像个大象。那么本来你调伏那个象呢,你要钩子一看,它就害怕,现在钩没有了,不见了,那都灭度了么。那么这个象就趁性乱来了,无正法钩,来制伏那个惑象的话,“随意起执”,随了自己的意思,执着这个,我认为这个对,就是这么说,我认为那个对,就那么说,不根据佛的意思了。“定慧”,这个里边就产生很多的过失来了。
这个定慧,我们说个钩,就是定慧,正法是定慧,惑就是狂象,这个发狂的象。你要制伏狂象呢,一定要这个铁钩子制伏它。那么我们要调伏烦恼呢,一定要定慧。戒我们说是初步的,等于抓贼,抓住了,定把它捆起来了,然后慧把它砍掉,把它杀掉。那么主要的是定慧两个东西。那么我们这个烦恼,烦恼这个狂象,没有定慧这两个东西来钩子来制伏它呢,“随意东西”,它乱跑了,到处闯祸去了,东闯西闯的,把人家房子弄瘫了,人踩死了,也不管了。所以这个烦恼,没有定慧的钩子一样的呢,它也是到处漂溺,到处造业去了,到处残害那些有情了,自己造很大的业,下三恶道去,这是没有教法的一些可悲的现象。
B2 劝学法
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如至喉,是诸烦恼力增时,应求解脱勿放逸
这是劝我们好好学。我们现在既然知道,就是前面那些现象看到了,如来的正法寿,正法一千年,或者是五百年,说一千年的话,“渐至沦亡如至喉”,等于一个人快死了,喉咙间还有一口气,这口气吐出来就死掉了。那么佛在灭度之九百年的时候,世亲菩萨造论了,如果佛的正法是一千年的话,那九百多年不是就是像一个垂死的病人了?那这个气就在喉咙里边转了,这口气一吐出来就死掉了,这个正法一千年就过了。
所以说,“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慢慢、慢慢地灭亡了,一个一个的大弟子散失了,前面都讲的那些可悲的现象。那么好象一口气在喉咙里边了,再这一口气假使从喉咙里吐出来的话,就没有了,消灭了。
“是诸烦恼力增时”,这个时候,五浊恶世,越来越盛,这个我们讲世间品,讲这个沦亡的时候,讲世间品时候就讲了,烦恼越来越增,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应求解脱勿放逸”,不要随了烦恼走,千万不要。我们总经常,有些人问:“你,佛说的,你该怎么怎么做,你要这么做才对”。“他们都这么的,你看他们都这么的,我们何必这样做呢?我跟上他们一样就可以了。”这个话是个依据啊?这个不成依据的,他们这么走,他们下地狱,你好玩了,你也跟下地狱去了,当然不要去了。那么他们走错了,你不能劝他,你已经自己能力不够,已经佛弟子的责任没有负到了,你还在说我该跟他们走,那怎么好说呢。
应当怎么办呢?应当要去解脱了,“劝有智人”,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快快地去求解脱、涅槃,不要放逸了。“纵惑随转”,不要跟了烦恼呢,像象一样,随它乱跑了,跟了烦恼跑。我们总是修行,我们说的这个,经常说这个话,修行的目的,第一个,断烦恼,这是没有话说的,这是佛教。如果说修行是不断烦恼的,那就是气功师或者其他的,以练功能为主的。气功师都是功,你有什么功,什么功。我们不是讲这个,我们是断断断,断了之后有德,修了之后有功德,不讲功,祗讲德。那么这个就是分别之点了,分别之处了。我们要求的是断烦恼、证菩提,是修行那些功德,而一些世间上的人就是要求功,世间的人求名利、功利,这些是世间的。那么修行的呢,就是求什么?气功,什么功,禅定功,什么功,求那些东西。那就是跟佛教不是一码事了。
总的来说,佛教的彻头彻尾地围绕了一个核心,断烦恼。从开始,修戒开始,为的是要把烦恼的范围缩小。我们居士持一个五戒,这个并不是小事情,持了五戒里边不杀戒,对整个的法界的有情宣布,不伤害你,这是很大的一个力量了。那么不偷盗,对整个的法界有情宣布,我不拿你的东西,不与取,没有给的东西我不拿。不邪淫,当然,出家人是不淫欲,就宣布对一切女人不做不净的行;那么在家的呢,他这一条也力量很大,对整个法界的一切女性,除了他自己的正式配偶之外,全部宣布,不作非礼的事情。那都是很大的这个功德。再说一个不妄语,对整个法界有情宣布不骗你,什么话都老老实实,中间还包括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那这个是对整个法界宣布的,在佛面前说这个话,就是对象是一切有情,所以说这个五戒的力量很大的,不要说二百五十条了,就是五戒也够大了。
那么我们很多人,他经常有这个观念,我祗要不做坏事好了,我也不要受五戒,受了五戒,犯了戒,犯戒还要下地狱、受恶道,我不受,很自由,功德也有了,地狱也不去,好象两全其美,好象自以为很聪明,其实是很笨。你不受五戒,犯了前面四个性戒,同样要下恶道。同时,你受戒的功德,你半点都没有。人家对整个的法界有情宣布不杀、不淫、不盗、不妄语,这个功德是多大?你现在不受五戒,你一个功德也没有,你没有宣布,那你虽然不杀,你仅仅是今天没有机会杀,你没有杀,明天你机会来了,你会杀。所以说这个自己没有压制自己的戒条,没有了,那你仅仅是不做坏事,最多说你没有做坏事,没有杀,没有偷,你没有功德,德是没有的。那么我们持一个五戒,同样也不杀、不盗、不邪淫,却是功德无边。而且我们学过业品呢,这个无表色,每一刹那,每一刹那,七倍七倍七倍地长大,这个东西是不得了的功德了。我们假使一辈子,假使我们说活长一点,活了一百年,你受戒要是小孩子就可以受五戒,十几岁就受五戒,那么九十来年的…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