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119

  ..续本文上一页,那么新的有不有培养出来?还很难说。所以说,这个事情呢一个大问题,青黄不接,在佛教里边,特别显得严重。

  我们现在所以说,着力地要培养僧才。那么培养僧才,不是说不要培养在家人了,在家人就是僧才的后备军,你将来就可以出家,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这个僧团要在家的居士护持的,所以说一个内护,一个外护,都是需要的。外护的这个任务,也是培养僧才,帮助这个僧团,弘扬佛教,千万不要喧宾夺主,自己站得高高的,叫出家人给你磕头,向你学法,那就完了,这是末法现象了。所以说我们居士里边,如果法学得好的,可以现出家相,给大家弘法利生,这是很好,如果你不现出家相,就护持僧团,总是要尊重僧人,僧人是佛的亲子,这个嫡传的儿子。那么这样子以正法久住为目的,都是为了弘扬圣教,是利乐有情。

  如果像佛在世的时候,在律藏里也说的。末法时期,就是白衣高座,比丘下列。白衣正在高高坐起,比丘向他磕头求法,这个行不行呢?如果实在没有法的时候,我们说也不是不好,但是总的来说,末法的现象。为什么僧团里边不出人才呢?为什么白衣里边出人才呢?这个就是一个问题。那么还现在的现象更多的,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居士的信心比出家人高,这不是说每一个,大部分来说,出家人乒乒乓乓敲敲,搞钞票去了,居士确实真正潜心的不少。再一个里边,男众的也不如女众的多,不如女众的虔诚,这个完全是反的现象,就是末法的现象。

  我们真正要正法的现象呢,就是说出家的人要比居士更要高,信心好,修持高,学的法也更高。再一个,男众的要多,男众的素质要高,现在偏偏女众高。我们台湾那些,我是没有去过,但是听说那些的女众都是博士生,什么生,都是学位很高,反而男众呢,大部分都是乒乒乓敲敲的,学问不大有的。这个就是一个也是末法的现象,这个都值得我们警惕的。

  我们现在就是说,要正法久住,第一是僧团里要出僧才,僧才要多。那么这是责任在出家人身上。另外一个,就是一个什么呢?就是在家人学得好的,可以出来,出家,这个也是僧团里边增加一个生力军,这也好。最好就是不要以在家身份超过出家僧人的头上,甚至于要僧人给他磕头求法,那是看起来实在是一个太可悲的现象了。出家人是人天师,反而向一个白衣磕头求法,我们想想看,这是完全跟这个佛教的内涵,是有点不好看了。那么这个问题呢,当然一般的在家人要克制,出家的人也要自己争气,好好地多学一点,不要把这个演讲的这个讲台让给在家人去坐,自己乒乒乓乓敲敲,赚个钞票,这个样子,佛法怎么住世呢?当然成问题了。所以说,我们这里归结到这四句话,希望大家……

  (28B)为了这个目的,培养僧才。这是五台山海公上师他一贯的教导,我们就依他的教导来执行的。文革以后,我下了山之后,就是搞这个僧团的事情,从来没有给居士说法的。到这里来说法,原委是藏慧法师的邀请,为他们道场里边来讲经的。当然了,居士也是我们对象之一,重点是为这些出家的师父们的。我们是归结到一点呢,就是一定要使僧团里边出人才。如果在家人的,学得很好的,修得很好的,就希望能够现出家相,这样子也是护持僧团的这个尊严,僧人的尊严。这样子,是佛法、正法久住的现象了。

  

  

  

  

  

  

  四 流通分(明造论宗旨)

  

  流通分有三个颂。整个《俱舍》六百零七个颂,序颂有四个,流通分是三个颂。

  

  

  A1 正明宗旨

  迦湿弥罗议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少有贬量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迦湿弥罗”,我们知道,迦湿弥罗就是结集《大毗婆沙》的地方,这是有部的根据地。有部是从把《大毗婆沙》结集之后,成了一个突出的有力的一个部派,因为《大毗婆沙》讲的道理很精密,很仔细,范围也很广,经律论都有十万个颂,那么有部就特别地大兴,它已经“议理成”,就是迦湿弥罗的罗汉,五百个罗汉(四百九十九个罗汉,一个世友尊者),他们结集有部的三藏,“议理成”,就是结集好了。那么“我多依彼释对法”,这个“我”是没有我执的,就是假安立的我,是法假,我们前面叫大家,这里提一个法假的,这个东西。我们在名言上世俗谛假安立的我,不是真正的外道的所执的有个我。我呢,就是世亲菩萨,大部分都依迦湿弥罗的这个结集的那个来解释《阿毗达磨》的。就是《俱舍论》大部分是根据有部,这个《大毗婆沙》的来的。

  “少有贬量为我失”,但是里边也有少数,依这个经部,或者其他的部,经部的部派,来贬量,来引出指出这个《大毗婆沙》有些地方有缺点。这个呢,世亲菩萨很谦虚,这是我的过失。“判法正理在牟尼”,那么这个道、法来判它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呢,这个祗有在佛跟那些证了无学的阿罗汉,他们来决定了。我祗能够抱歉了,这是我的过失,到底我对,还是他们对,要问这个佛跟阿罗汉了。

  那么这个里边呢,它这是我们下边的注解。“少有贬量”,就是说世亲菩萨,对有部的这个《大毗婆沙》的《阿毗达磨》,这个对法藏不是三藏的对法藏,不是佛说的对法藏,是迦湿弥罗他们结集的阿毗达磨藏。“少有贬”,中间有少量,就是有少数地方,以经部的道理,其他还有其他部派的,少数,指出《大毗婆沙》的缺点——贬量。那么这个呢,世亲菩萨很谦虚,这是我的过失。

  那么这些呢,我们在学《俱舍》的时候就碰到很多了,传说,什么,都是说里边还有辩论,都是认为这个有部有些地方太偏执了一点,比较经部是比较开明,比较是合佛的原意。那么我们说为什么世亲菩萨以经部的意思来说呢?因为经部的意思,经部的部派,他们都是对有部的有些地方感到太固执了,它依经为量,有部是依论为量,他们依佛说的经为量,那就是说,回到佛的原意上面去,那还是要采取佛的原意,所以安立经部的。那么这个世亲菩萨也同样这个意思,他说我的意思呢,以经部的意思来说《阿毗达磨藏》的过失呢,也是要回复到佛的原意了。所以说,从表面上说,我是说他们的过失,是不好,所以这是我的过失,“自谦引为己过”,但是到底哪个对?判法正理,祗有佛跟佛的大弟子了,牟尼。

  牟尼就是什么?“世尊及诸大阿罗汉,唯在无学,诸烦恼言,永寂静故。”这个牟尼呢,这个我们在前面是有,有这个名相的。我们说释迦牟尼,这个牟尼是能仁、寂默,那么寂默呢,就是说一切烦恼……。烦恼好象是老太婆说话一样,叽叽喳喳,吵得很,喧杂,这些喧杂的话全部息下去了,那就是烦恼断完了,就是这些人什么呢?无学了。所以说牟尼就是指无学。无学有哪些呢?这个三乘呢,就是佛、缘觉跟那个阿罗汉,都是无学。所以说真正这个法,哪个对,哪个不对,那就去问那个佛跟大阿罗汉了。那么我是没有这个能力了,说我一定是对的,他们一定是错的,不敢说了。

  “新云:准此意”,“新”,就是说我们说这个《俱舍》的注解呢,最初出来的是《光记》,就是普光论师,他是玄奘法师讲的时候,他亲笔记下来的,所以叫旧。后来一个法宝,也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但是他的意思跟普光的却有很多是相反的,这是叫新。那么根据法宝的意思呢,“准此意”,根据这个道理,“商略婆沙,存其六足及本论,以六足发智,是大弟子之所造故。”他的意思就是世亲菩萨,对这个《大毗婆沙》是有些看法的,但是对《六足论》跟本论(《发智论》),他是认为是对的,因为《六足论》,《发智论》都是佛的大弟子。我们说这个《集异门论》是舍利弗造的,《法蕴足论》是这个目犍连造的,有很多都是佛、大阿罗汉造的,这个在世亲菩萨的意思呢是对的。牟尼,他们是牟尼。那么至于说这个《大毗婆沙》里边呢,他就是认为有一些地方不一定这么正确。实际上,《大毗婆沙》我们说也是大阿罗汉结集的,那么这个牟尼呢,最高的标准还在佛。

  这是说世亲菩萨,自己谦虚,因为他把他整个的《俱舍》的一些事情,他也抬出来了,他确确对有部的有些看法的,“少有贬量”,认为有部不对,他是有的,但是到底哪个对呢,他也很谦虚,这是我的过失,把他反对了它的,驳斥了它的看法,至于哪个对,哪个不对,还是要看牟尼了,佛、那些佛在世的大阿罗汉,这些,他们来判决了。

  

  A2 伤叹劝学

  B1 伤叹人

  C1 正伤叹人

  D1 伤叹有德

  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

  那么下边呢,“伤叹劝学”了。那个时候,世亲菩萨是佛灭度以后九百多年了,如果正法,一百年呢,正法快灭了,所以说“颂曰: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这是感叹正法的灭,大师——释迦牟尼佛,三界的导师,大师,是世间的眼目。我们世间上都是瞎子一样的,东撞西撞,乱干的,佛就指出我们的正确道路,就是给我们三界做眼目的,世间的眼目,但是现在,就是在世亲菩萨的时候,大师的世间眼目早已闭了,他涅槃了九百多年了,叫作久已,眼睛早已闭掉了,就是说世间一片黑暗,没有导师了。“堪为证者多散灭”,佛灭度了,这个舍利弗那些能够证果证道的呢,也散灭,都跟了佛灭度了,或者散失了,到其他地方去了。

  

  D2 伤叹起失

  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

  “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没有看到真理的,没有智慧的人,就是一般的当时的凡夫,知见不正的,“由鄙寻思乱圣教”,由自己的卑鄙的寻思,就是自己第六意识虚妄的分别来混乱佛的圣教。

  我们佛的圣教,不是我们的第六意识这么想象想出来的,是经过修证证出来的。所以说,一个,佛的法一定要跟修证配合的。如果单是从第六意识推论出来,那不免有错误的。我们第六意识,前面有人问过了,转识成智,识是有烦恼的,是带了情的,这是不可依…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