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19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新的有不有培養出來?還很難說。所以說,這個事情呢一個大問題,青黃不接,在佛教裏邊,特別顯得嚴重。

  我們現在所以說,著力地要培養僧才。那麼培養僧才,不是說不要培養在家人了,在家人就是僧才的後備軍,你將來就可以出家,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這個僧團要在家的居士護持的,所以說一個內護,一個外護,都是需要的。外護的這個任務,也是培養僧才,幫助這個僧團,弘揚佛教,千萬不要喧賓奪主,自己站得高高的,叫出家人給你磕頭,向你學法,那就完了,這是末法現象了。所以說我們居士裏邊,如果法學得好的,可以現出家相,給大家弘法利生,這是很好,如果你不現出家相,就護持僧團,總是要尊重僧人,僧人是佛的親子,這個嫡傳的兒子。那麼這樣子以正法久住爲目的,都是爲了弘揚聖教,是利樂有情。

  如果像佛在世的時候,在律藏裏也說的。末法時期,就是白衣高座,比丘下列。白衣正在高高坐起,比丘向他磕頭求法,這個行不行呢?如果實在沒有法的時候,我們說也不是不好,但是總的來說,末法的現象。爲什麼僧團裏邊不出人才呢?爲什麼白衣裏邊出人才呢?這個就是一個問題。那麼還現在的現象更多的,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居士的信心比出家人高,這不是說每一個,大部分來說,出家人乒乒乓乓敲敲,搞鈔票去了,居士確實真正潛心的不少。再一個裏邊,男衆的也不如女衆的多,不如女衆的虔誠,這個完全是反的現象,就是末法的現象。

  我們真正要正法的現象呢,就是說出家的人要比居士更要高,信心好,修持高,學的法也更高。再一個,男衆的要多,男衆的素質要高,現在偏偏女衆高。我們臺灣那些,我是沒有去過,但是聽說那些的女衆都是博士生,什麼生,都是學位很高,反而男衆呢,大部分都是乒乒乓敲敲的,學問不大有的。這個就是一個也是末法的現象,這個都值得我們警惕的。

  我們現在就是說,要正法久住,第一是僧團裏要出僧才,僧才要多。那麼這是責任在出家人身上。另外一個,就是一個什麼呢?就是在家人學得好的,可以出來,出家,這個也是僧團裏邊增加一個生力軍,這也好。最好就是不要以在家身份超過出家僧人的頭上,甚至于要僧人給他磕頭求法,那是看起來實在是一個太可悲的現象了。出家人是人天師,反而向一個白衣磕頭求法,我們想想看,這是完全跟這個佛教的內涵,是有點不好看了。那麼這個問題呢,當然一般的在家人要克製,出家的人也要自己爭氣,好好地多學一點,不要把這個演講的這個講臺讓給在家人去坐,自己乒乒乓乓敲敲,賺個鈔票,這個樣子,佛法怎麼住世呢?當然成問題了。所以說,我們這裏歸結到這四句話,希望大家……

  (28B)爲了這個目的,培養僧才。這是五臺山海公上師他一貫的教導,我們就依他的教導來執行的。文革以後,我下了山之後,就是搞這個僧團的事情,從來沒有給居士說法的。到這裏來說法,原委是藏慧法師的邀請,爲他們道場裏邊來講經的。當然了,居士也是我們對象之一,重點是爲這些出家的師父們的。我們是歸結到一點呢,就是一定要使僧團裏邊出人才。如果在家人的,學得很好的,修得很好的,就希望能夠現出家相,這樣子也是護持僧團的這個尊嚴,僧人的尊嚴。這樣子,是佛法、正法久住的現象了。

  

  

  

  

  

  

  四 流通分(明造論宗旨)

  

  流通分有叁個頌。整個《俱舍》六百零七個頌,序頌有四個,流通分是叁個頌。

  

  

  A1 正明宗旨

  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少有貶量爲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迦濕彌羅”,我們知道,迦濕彌羅就是結集《大毗婆沙》的地方,這是有部的根據地。有部是從把《大毗婆沙》結集之後,成了一個突出的有力的一個部派,因爲《大毗婆沙》講的道理很精密,很仔細,範圍也很廣,經律論都有十萬個頌,那麼有部就特別地大興,它已經“議理成”,就是迦濕彌羅的羅漢,五百個羅漢(四百九十九個羅漢,一個世友尊者),他們結集有部的叁藏,“議理成”,就是結集好了。那麼“我多依彼釋對法”,這個“我”是沒有我執的,就是假安立的我,是法假,我們前面叫大家,這裏提一個法假的,這個東西。我們在名言上世俗谛假安立的我,不是真正的外道的所執的有個我。我呢,就是世親菩薩,大部分都依迦濕彌羅的這個結集的那個來解釋《阿毗達磨》的。就是《俱舍論》大部分是根據有部,這個《大毗婆沙》的來的。

  “少有貶量爲我失”,但是裏邊也有少數,依這個經部,或者其他的部,經部的部派,來貶量,來引出指出這個《大毗婆沙》有些地方有缺點。這個呢,世親菩薩很謙虛,這是我的過失。“判法正理在牟尼”,那麼這個道、法來判它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呢,這個祗有在佛跟那些證了無學的阿羅漢,他們來決定了。我祗能夠抱歉了,這是我的過失,到底我對,還是他們對,要問這個佛跟阿羅漢了。

  那麼這個裏邊呢,它這是我們下邊的注解。“少有貶量”,就是說世親菩薩,對有部的這個《大毗婆沙》的《阿毗達磨》,這個對法藏不是叁藏的對法藏,不是佛說的對法藏,是迦濕彌羅他們結集的阿毗達磨藏。“少有貶”,中間有少量,就是有少數地方,以經部的道理,其他還有其他部派的,少數,指出《大毗婆沙》的缺點——貶量。那麼這個呢,世親菩薩很謙虛,這是我的過失。

  那麼這些呢,我們在學《俱舍》的時候就碰到很多了,傳說,什麼,都是說裏邊還有辯論,都是認爲這個有部有些地方太偏執了一點,比較經部是比較開明,比較是合佛的原意。那麼我們說爲什麼世親菩薩以經部的意思來說呢?因爲經部的意思,經部的部派,他們都是對有部的有些地方感到太固執了,它依經爲量,有部是依論爲量,他們依佛說的經爲量,那就是說,回到佛的原意上面去,那還是要采取佛的原意,所以安立經部的。那麼這個世親菩薩也同樣這個意思,他說我的意思呢,以經部的意思來說《阿毗達磨藏》的過失呢,也是要回複到佛的原意了。所以說,從表面上說,我是說他們的過失,是不好,所以這是我的過失,“自謙引爲己過”,但是到底哪個對?判法正理,祗有佛跟佛的大弟子了,牟尼。

  牟尼就是什麼?“世尊及諸大阿羅漢,唯在無學,諸煩惱言,永寂靜故。”這個牟尼呢,這個我們在前面是有,有這個名相的。我們說釋迦牟尼,這個牟尼是能仁、寂默,那麼寂默呢,就是說一切煩惱……。煩惱好象是老太婆說話一樣,叽叽喳喳,吵得很,喧雜,這些喧雜的話全部息下去了,那就是煩惱斷完了,就是這些人什麼呢?無學了。所以說牟尼就是指無學。無學有哪些呢?這個叁乘呢,就是佛、緣覺跟那個阿羅漢,都是無學。所以說真正這個法,哪個對,哪個不對,那就去問那個佛跟大阿羅漢了。那麼我是沒有這個能力了,說我一定是對的,他們一定是錯的,不敢說了。

  “新雲:准此意”,“新”,就是說我們說這個《俱舍》的注解呢,最初出來的是《光記》,就是普光論師,他是玄奘法師講的時候,他親筆記下來的,所以叫舊。後來一個法寶,也是玄奘法師的弟子,但是他的意思跟普光的卻有很多是相反的,這是叫新。那麼根據法寶的意思呢,“准此意”,根據這個道理,“商略婆沙,存其六足及本論,以六足發智,是大弟子之所造故。”他的意思就是世親菩薩,對這個《大毗婆沙》是有些看法的,但是對《六足論》跟本論(《發智論》),他是認爲是對的,因爲《六足論》,《發智論》都是佛的大弟子。我們說這個《集異門論》是舍利弗造的,《法蘊足論》是這個目犍連造的,有很多都是佛、大阿羅漢造的,這個在世親菩薩的意思呢是對的。牟尼,他們是牟尼。那麼至于說這個《大毗婆沙》裏邊呢,他就是認爲有一些地方不一定這麼正確。實際上,《大毗婆沙》我們說也是大阿羅漢結集的,那麼這個牟尼呢,最高的標准還在佛。

  這是說世親菩薩,自己謙虛,因爲他把他整個的《俱舍》的一些事情,他也擡出來了,他確確對有部的有些看法的,“少有貶量”,認爲有部不對,他是有的,但是到底哪個對呢,他也很謙虛,這是我的過失,把他反對了它的,駁斥了它的看法,至于哪個對,哪個不對,還是要看牟尼了,佛、那些佛在世的大阿羅漢,這些,他們來判決了。

  

  A2 傷歎勸學

  B1 傷歎人

  C1 正傷歎人

  D1 傷歎有德

  大師世眼久已閉,堪爲證者多散滅

  那麼下邊呢,“傷歎勸學”了。那個時候,世親菩薩是佛滅度以後九百多年了,如果正法,一百年呢,正法快滅了,所以說“頌曰:大師世眼久已閉,堪爲證者多散滅”,這是感歎正法的滅,大師——釋迦牟尼佛,叁界的導師,大師,是世間的眼目。我們世間上都是瞎子一樣的,東撞西撞,亂幹的,佛就指出我們的正確道路,就是給我們叁界做眼目的,世間的眼目,但是現在,就是在世親菩薩的時候,大師的世間眼目早已閉了,他涅槃了九百多年了,叫作久已,眼睛早已閉掉了,就是說世間一片黑暗,沒有導師了。“堪爲證者多散滅”,佛滅度了,這個舍利弗那些能夠證果證道的呢,也散滅,都跟了佛滅度了,或者散失了,到其他地方去了。

  

  D2 傷歎起失

  不見真理無製人,由鄙尋思亂聖教

  “不見真理無製人,由鄙尋思亂聖教”。沒有看到真理的,沒有智慧的人,就是一般的當時的凡夫,知見不正的,“由鄙尋思亂聖教”,由自己的卑鄙的尋思,就是自己第六意識虛妄的分別來混亂佛的聖教。

  我們佛的聖教,不是我們的第六意識這麼想象想出來的,是經過修證證出來的。所以說,一個,佛的法一定要跟修證配合的。如果單是從第六意識推論出來,那不免有錯誤的。我們第六意識,前面有人問過了,轉識成智,識是有煩惱的,是帶了情的,這是不可依…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