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20

  ..續本文上一頁的,要依智不依識,這個四個依裏邊也有。要依這個四個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這都要佛才圓滿的智慧,那麼我們凡夫怎麼有呢?不會有。那麼我們的自己的尋思來揣測聖教呢,當然把他聖教搞亂掉的。所以說,這是因爲這個大師跟他的大弟子都滅度了,那麼現在呢,就産生很多的過失,“不見真理無製人”,他由他自己的鄙尋思來混亂這個正聖教。

  這個,在序文裏邊,我們開頭也是了,這個“泊我清流”,把佛教的花園搞殘缺了。這些都是當時的一片的教證、這個佛教衰敗的現象,在世親菩薩時候,已經有這些情況了。那麼我們是兩千多年了,那是更是厲害了。

  

  C2 重釋傷歎人

  D1 重釋有德

  自覺已歸勝寂靜,持彼教者多隨滅

  下邊是教法的滅了,前面證法的滅,産生這些過失。下邊,教法也滅掉了。“自覺已歸勝寂靜”,自覺,無師自悟的,就是佛了,已經歸殊勝的寂靜,大般涅槃去了,“持彼教者多隨滅”,能夠持佛的教的人也都隨滅,跟了他滅度了。那就是說舍利子、目犍連,還有這個迦旃延尼子,是論義第一,都滅度了,阿難尊者,後來在九百年早就滅度了。

  阿難尊者的滅度,我們也講過的。他碰到一個小青年,比丘在念“人生一百年,不聞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人生了一百年,沒有看到一個水老鶴,水裏邊的一個鶴,就沒有看到呢,毫無意思,不如有一天能夠看到它,那是有意思。它這個是啥意思呢?!這個阿難聽到之後,“你念錯了。” “差不多啊,我師父教的。”他說:“你這個水老鶴有什麼稀奇?見了一天就好象無比價值那麼高,人生一百年,不聞生滅法,一切法是無常的,生滅的,那就是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了,這個東西才是可貴的,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你生一天,能夠知道佛的正教,那才是值得價值的,怎麼說水老鶴呢?”那麼這個小比丘,年輕比丘,他說:“噢,你阿難尊者說得對,我就照你這個念。”就念:“人生一百年,不聞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念著念著,回家裏去了,他的師父說:“你念什麼?”他說我念的這個阿難尊者教我的法,“阿難尊者,他一百多歲了,他腦筋老糊塗了,你聽他幹什麼?”好了,結果這個小比丘想想,“哦,師父這麼說,還是念那個,人生一百年,不聞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明天還在林子裏,還在念這個。“啊呀”,阿難問,他說“你怎麼還在念這個呢?”他就這麼說:“師父教的,說你老了,你糊塗了。”那阿難尊者就很感歎:“啊呀,年紀大了,人家不相信了。”滅度了。所以這樣子呢,這個阿難多聞第一了,這些人都滅度了,“持彼教者多隨滅”。

  

  D2 重釋起失

  世無依怙喪衆德,無鈎製惑隨意轉

  “世無依怙喪衆德,無鈎製惑隨意轉”,世間上沒有依靠的。爲什麼沒有依靠呢?“由喪如來”,佛滅度了,“大弟子衆德”,佛的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知道佛要滅度,他先滅度了,那麼下邊的論義第一,多聞第一,迦葉尊者,那些頭陀第一,都一個一個都滅掉了,九百多年,幾乎都滅得差不多了,滅完了。那麼這些衆德,有大德的大弟子都沒有了。“無鈎製惑隨意轉”,沒有這個鈎製惑。

  這是一個比喻。什麼鈎呢?象,印度人是象拿來載東西的,打仗也用象的,要調一個象,要個鐵鈎子的。象的脾氣呢,氣力非常大,如果它發起脾氣來,你人是降伏不他的,降伏不了的,現在有電鞭子,過去沒有電鞭子,一個鈎,一個鐵鈎。這個象如果要發了性了,那麼這個調象的人,先把它捆起來,捆起來之後,就給它看看,鐵鈎子,你看看,把這個鐵鈎子,擺在火裏燒得紅紅的,這個鐵鈎給它看,看了之後,就在它屁股上面一鈎紮進去,痛得那個象簡直是不可說,跳也跳不起來,捆住的。然後,再給它看看,鐵鈎子,它看了鐵鈎子要害怕了,幾次這個燒紅的鐵構子在它後頭紮了幾下之後,以後它要發興了,給它鐵鈎子一看好了,不敢動了。這是調象的方法,以鈎來調象的。

  這裏,就是說調伏煩惱,煩惱跟象一樣,力量很大,無始以來,煩惱作主的,你要把它調伏,談何容易,一定要有善巧,就是那個鈎。“無正法鈎”,這個鈎是正法的鈎,“製諸惑象”,這個煩惱就像個大象。那麼本來你調伏那個象呢,你要鈎子一看,它就害怕,現在鈎沒有了,不見了,那都滅度了麼。那麼這個象就趁性亂來了,無正法鈎,來製伏那個惑象的話,“隨意起執”,隨了自己的意思,執著這個,我認爲這個對,就是這麼說,我認爲那個對,就那麼說,不根據佛的意思了。“定慧”,這個裏邊就産生很多的過失來了。

  這個定慧,我們說個鈎,就是定慧,正法是定慧,惑就是狂象,這個發狂的象。你要製伏狂象呢,一定要這個鐵鈎子製伏它。那麼我們要調伏煩惱呢,一定要定慧。戒我們說是初步的,等于抓賊,抓住了,定把它捆起來了,然後慧把它砍掉,把它殺掉。那麼主要的是定慧兩個東西。那麼我們這個煩惱,煩惱這個狂象,沒有定慧這兩個東西來鈎子來製伏它呢,“隨意東西”,它亂跑了,到處闖禍去了,東闖西闖的,把人家房子弄癱了,人踩死了,也不管了。所以這個煩惱,沒有定慧的鈎子一樣的呢,它也是到處漂溺,到處造業去了,到處殘害那些有情了,自己造很大的業,下叁惡道去,這是沒有教法的一些可悲的現象。

  

  B2 勸學法

  既知如來正法壽,漸次淪亡如至喉,是諸煩惱力增時,應求解脫勿放逸

  這是勸我們好好學。我們現在既然知道,就是前面那些現象看到了,如來的正法壽,正法一千年,或者是五百年,說一千年的話,“漸至淪亡如至喉”,等于一個人快死了,喉嚨間還有一口氣,這口氣吐出來就死掉了。那麼佛在滅度之九百年的時候,世親菩薩造論了,如果佛的正法是一千年的話,那九百多年不是就是像一個垂死的病人了?那這個氣就在喉嚨裏邊轉了,這口氣一吐出來就死掉了,這個正法一千年就過了。

  所以說,“既知如來正法壽”,“漸次淪亡”,慢慢、慢慢地滅亡了,一個一個的大弟子散失了,前面都講的那些可悲的現象。那麼好象一口氣在喉嚨裏邊了,再這一口氣假使從喉嚨裏吐出來的話,就沒有了,消滅了。

  “是諸煩惱力增時”,這個時候,五濁惡世,越來越盛,這個我們講世間品,講這個淪亡的時候,講世間品時候就講了,煩惱越來越增,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應求解脫勿放逸”,不要隨了煩惱走,千萬不要。我們總經常,有些人問:“你,佛說的,你該怎麼怎麼做,你要這麼做才對”。“他們都這麼的,你看他們都這麼的,我們何必這樣做呢?我跟上他們一樣就可以了。”這個話是個依據啊?這個不成依據的,他們這麼走,他們下地獄,你好玩了,你也跟下地獄去了,當然不要去了。那麼他們走錯了,你不能勸他,你已經自己能力不夠,已經佛弟子的責任沒有負到了,你還在說我該跟他們走,那怎麼好說呢。

  應當怎麼辦呢?應當要去解脫了,“勸有智人”,有智慧的人,應該要快快地去求解脫、涅槃,不要放逸了。“縱惑隨轉”,不要跟了煩惱呢,像象一樣,隨它亂跑了,跟了煩惱跑。我們總是修行,我們說的這個,經常說這個話,修行的目的,第一個,斷煩惱,這是沒有話說的,這是佛教。如果說修行是不斷煩惱的,那就是氣功師或者其他的,以練功能爲主的。氣功師都是功,你有什麼功,什麼功。我們不是講這個,我們是斷斷斷,斷了之後有德,修了之後有功德,不講功,祗講德。那麼這個就是分別之點了,分別之處了。我們要求的是斷煩惱、證菩提,是修行那些功德,而一些世間上的人就是要求功,世間的人求名利、功利,這些是世間的。那麼修行的呢,就是求什麼?氣功,什麼功,禅定功,什麼功,求那些東西。那就是跟佛教不是一碼事了。

  總的來說,佛教的徹頭徹尾地圍繞了一個核心,斷煩惱。從開始,修戒開始,爲的是要把煩惱的範圍縮小。我們居士持一個五戒,這個並不是小事情,持了五戒裏邊不殺戒,對整個的法界的有情宣布,不傷害你,這是很大的一個力量了。那麼不偷盜,對整個的法界有情宣布,我不拿你的東西,不與取,沒有給的東西我不拿。不邪淫,當然,出家人是不淫欲,就宣布對一切女人不做不淨的行;那麼在家的呢,他這一條也力量很大,對整個法界的一切女性,除了他自己的正式配偶之外,全部宣布,不作非禮的事情。那都是很大的這個功德。再說一個不妄語,對整個法界有情宣布不騙你,什麼話都老老實實,中間還包括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那這個是對整個法界宣布的,在佛面前說這個話,就是對象是一切有情,所以說這個五戒的力量很大的,不要說二百五十條了,就是五戒也夠大了。

  那麼我們很多人,他經常有這個觀念,我祗要不做壞事好了,我也不要受五戒,受了五戒,犯了戒,犯戒還要下地獄、受惡道,我不受,很自由,功德也有了,地獄也不去,好象兩全其美,好象自以爲很聰明,其實是很笨。你不受五戒,犯了前面四個性戒,同樣要下惡道。同時,你受戒的功德,你半點都沒有。人家對整個的法界有情宣布不殺、不淫、不盜、不妄語,這個功德是多大?你現在不受五戒,你一個功德也沒有,你沒有宣布,那你雖然不殺,你僅僅是今天沒有機會殺,你沒有殺,明天你機會來了,你會殺。所以說這個自己沒有壓製自己的戒條,沒有了,那你僅僅是不做壞事,最多說你沒有做壞事,沒有殺,沒有偷,你沒有功德,德是沒有的。那麼我們持一個五戒,同樣也不殺、不盜、不邪淫,卻是功德無邊。而且我們學過業品呢,這個無表色,每一刹那,每一刹那,七倍七倍七倍地長大,這個東西是不得了的功德了。我們假使一輩子,假使我們說活長一點,活了一百年,你受戒要是小孩子就可以受五戒,十幾歲就受五戒,那麼九十來年的…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