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而其他的心王心所祗能領納境,不能領納觸,所以說沒有苦樂的感覺,叫境界受,這是一個解釋。
此隨觸聲,爲顯前境,隨順觸境,故名隨觸。
那麼第二個解釋呢,受也好,其他心王心所也好,都是領納境的,這個境是隨順觸的,有苦樂的因素在裏頭,那麼受心所領納境的力量特別強,它把苦樂因素可以接受過來,給它明朗化,苦受、樂受、舍受,舍受就是不苦不樂受。而其他的心心所呢,雖然同樣領納境,但是能領納的力量很微,它把苦樂因素不能夠給它發展起來,所以說沒有苦樂的表現在他的心裏邊。那麼這個爲什麼一個領納強,一個領納弱呢?因爲受是自性受,其他心王心所祗是境界受,祗能領境,不能領苦樂。這個在書裏邊,我們密集班的學過了。打個比喻 ,好懂一些,他說假使一個房間裏有十個人,十個人其中一個是偷東西的賊,大家一起坐在房間裏,大家心裏上是沒有什麼感覺,但是突然有人喊了 “抓賊”,這個時候,其他九個人聽了之後呢,心裏是很平靜的,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而那個是賊的人聽了這個話呢,就心裏特別敏感,就感到非常地心驚肉跳的,就不舒暢。這個就是說受心所,跟其他心所一樣領納那個境,但是受心所的敏感性特別強,把境裏邊的苦樂因素都能夠接受過來,把它明朗化,成了苦受、樂受,而其他的心王心所領境的時候力量很微弱,不能把境上的苦樂因素把它明朗化,成了苦受、樂受。所以這是第二個注解,爲什麼受偏能夠感到有苦樂的感覺,這兩個注解都可以用。
B3 釋想蘊
想取像爲體
第四想蘊,想蘊是“取像爲體”,把外邊的像,客觀的像放在心裏來。這個想我們想得很好,中國人這個想呢,把外邊的客觀的境界,像取到心裏來了,叫想。想能執取什麼像呢?苦樂怨親男女等等的差別的像,這叫想蘊。這個《正理》就是衆賢論師著的《俱舍雹論》,改個名字叫《順正理論》,它有這句話,“所緣境中”,就是外境,“如相而取”,根據它外境的相貌取到心裏來,這個就叫想。那麼從現在的話說呢,“即是認識作用,包括構思、綜合、聯想、了解、分析,而成具體的概念”,又把它安個名字,這些都是想的功能作用。想蘊就是産生這些作用的。
B4 釋行蘊
四余名行蘊
一共五個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四余名行蘊”,四個余,就是色受想,最後一個了別的心的識,這個除開之後,余下的都叫行蘊。因爲行蘊多了,除了色受想識四個蘊以外,其他的心所四十四,不相應行十四,這五十八個全部叫行蘊。怎麼叫行?“造作、遷流”,兩個意思,叫行,造作的,遷流就是要變化的。那麼照這個說呢,五個蘊裏都是造作、變化的、遷流的,都該叫行蘊,爲什麼其他的不叫行蘊,而這個蘊偏偏要叫它行蘊呢?那就是說“謂由此蘊攝法多故”,這個蘊包含的行法最多,所以它叫行蘊,其他的包的法少,那麼又一個一個的別的名字,從它別的名字安立。
B5 釋識蘊
識謂各了別,此即名意處,及七界應知,六識轉爲意
由即六識身,無間滅爲意,成第六依故,十八界應知
最後一個識蘊,了別的。我們的心能夠了別作用,這是什麼,這是什麼,能夠了了分別,叫識。那麼了別呢,要有六種了別,“各了別”,各就是各式各樣的了別,那就是眼睛了別色法,耳朵了別聲音,這個聲音來了,你可以分別它,他是在罵你呢,還是在贊歎你。所以說我們經常有人說的,一般的人最好不要追求神通,如果你有神通了,你有天耳通,人家的聲音你都聽得到的話,那你一天到晚生氣了,人家在罵你,你都聽到了,哪個個個贊歎你呢,有贊歎你的,就有罵你的,世間上的人就是好幾派的,那麼表面上跟你很好的人,後頭在罵你,那麼你聽到了,都天天在罵你,那氣死了,所以說沒有神通還好一些。這個了別,耳朵聽見聲音,鼻子了別香味道,乃至意了別法。那麼一共是這五個蘊講完了。
這裏下邊要講一個意,就是六識的意,它的意根。“六識轉爲意”,“由即六識身,無間滅爲意”,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它無間滅,滅掉當下無間,中間沒有隔開時間,這個滅掉的六個識就叫意。這個意什麼作用?給意識生起的時候做根,眼識依眼根,耳識依耳根,意識還沒有根,所以安一個意界,就是意根。這是十八界裏邊,六個根,六個識,六個境,一共十八個。
A3 五位七十五法
這把這五個蘊講完了。五蘊講完了,還沒有透,裏邊什麼心所、四十四,這些我們還搞不清楚,那就得要看七十五法。那麼看以前散的那個表,先看七十五法的表,在十叁頁。我們把宇宙的萬物,固然可以分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但是這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具體的裏邊包什麼東西呢?就是包七十五個東西。
這七十五個法呢,就是“色法”有十一個,那就是色蘊的十一,一樣的,五境、五根,還有無表色。
“心法”,一個心王,十八界裏邊就是七個心界,我們這個心王,當然六個識,眼耳鼻舌身,眼識、耳識、身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照十八界分呢,分多了,七十五法裏邊,祗開一個,心王是一個。
“心所法”分六種: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煩惱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煩惱地法、不定地法。這個我們今天畫一個表,講根品的時候就要講,每一個心所法它有什麼意思,這是在我們新的表裏邊的第二頁,第叁頁到第四頁,這麼全部,把這六種都注解了。你們如果現在要去看呢,也可以先看起來,我們這裏就不講了。
大地法十個: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叁摩提。在大地法最後是叁摩提,叁摩提、叁摩地都是一樣的,寫地也可以,寫提也可以。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輕安、舍、慚、愧、無貪、無瞋、不害九個,再加一個勤,一共十個。大煩惱地法:癡、放逸、懈怠、不信、昏沈、掉舉。在修定的時候,或者念佛的時候,打瞌睡了,就是昏沈。掉舉,東想西想的,念阿彌陀佛,念到念得自己也糊裏糊塗,念到觀音菩薩去了,很多,這些很容易的,每個人都有經驗的。那麼這個就是掉舉,心東想西想的,這個我們看一看,大煩惱地,都是煩惱,所以說我們要除掉的,這些心都不要的。那幺大不善地法,兩個:無慚、無愧。小煩惱地十個:诳、憍、忿、覆、悭、嫉、惱、害、恨、谄,這是十個。這些後頭我們都有注解的,在今天發的一個表裏邊,全部有注解。下邊,不定地法有八個:尋伺、睡眠、惡作、貪、瞋、慢、疑。那麼四十六個心所法,是這六大類。這個我們雖然不是背下來,至少要心裏有個數,看到這些字,知道它就是心所法。
不相應行有十四個法,也要知道,一看到這兩個字呢,就知道是不相應行裏邊的:得、非得、同分、無想、無想定、滅盡定。無想跟無想定兩個不一樣,無想就是無想的果,你修了無想定之後,將來感果,感到生到無想天,要受五百大劫的果,那個壽命很長,五百個大劫,但是五百大劫在那裏都是沒有心的,沒有心的呢,等于沒有一樣的,所以再長他也不知道,心都沒有了,時間長也沒有用,那麼所以說佛教徒不修的,是這個定,外道修的。無想定是無想天果的因。還有一個滅盡定,這是佛教徒修的。還有命根,我們的壽命,就是。那麼生住異滅,這是有爲的四個相,一切有爲法都有生、有住、有滅,簡單地說就是生滅。那麼還有名身、句身、文身。就是說名身是一個概念,一個名字。句身呢,一句話,完整的意思。文身呢,就是印度的字母,我們中國沒有字母的,中國一個字就是一個字,沒有字母拼出來的。印度跟其他國家的文字都有拼音字母的,那麼我們中國現在也在行拼音字母,要行一個新的什麼文字,用拼音字母,行不通,人家看了這個字,都認也認不到,這個聲音有兩個字一樣的,辨不出它什麼意思,所以說還是到現在,這個文字革命運動還是搞不成功,還是用老的方塊字,因爲中國人習慣于方塊字,改個拼音字母,你說個大小的大,他拼了一個da,還有其它的da,也是這兩個字,這個到底代表什麼字搞不清楚,所以他要改,改不了,還是原這個字好一些。那麼名身就是一個概念,假使無常,一個概念,一切是無常的。那麼這個句身就是表示一個意思了,你說聲是無常的,這個聲音無常的,這個話我才說,馬上聲音就沒有了,你才說個“聲”,祗要“音”說出來的時候,“聲”就沒有了,無常。那麼一切法都是無常,那也是一個句子。文就是說拼音字母,一個概念名字要幾個字母拼起來的,那麼英語了什麼都……。這是屬于不相應行,十四個。
無爲法我們見過面的: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
A4 七十五法與叁科對照
那麼這個七十五法,根本的法知道之後呢,那麼這個下邊的五蘊,我們看色蘊是十一個,這個一樣的;受蘊,心所法裏邊的;想蘊、心所法裏邊的;行蘊也是心所法;四十六,一共四十六,那麼行蘊裏邊還包有不相應行,也屬于行蘊;識蘊就是個心王;無爲法,這五個蘊裏邊不攝的,這個我們密集班講過了,“蘊不攝無爲,義不相應故。”蘊的意思跟無爲兩個意思不相幹的,所以包不進去,五蘊裏邊祗是有爲法,無爲法沒有。這是五蘊跟七十五法的對照。
下邊再看十五頁,十二處跟七十五法的對照,十二處是六根六境。六根,眼耳鼻舌身,這屬于色法裏邊的五根,那麼意處屬于心王,就是意根,還有心的六個識,都在裏頭。所以說七十五法裏邊的一個心,就是心王。下邊六個境,色聲香味觸,這屬于五境,色法裏的五境,無表色屬于法處,那麼其他的心所四十六,不相應行十四,無爲法叁個,都在法處裏邊。這是十二處跟這個七十五法的比較。爲什麼要比較?那麼我們知道十二處裏邊到底具體的是哪些東西,這個要知道。你這個法處,法處到底是啥東西?這裏就清…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