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受,而其他的心王心所祗能领纳境,不能领纳触,所以说没有苦乐的感觉,叫境界受,这是一个解释。

  

  此随触声,为显前境,随顺触境,故名随触。

  那么第二个解释呢,受也好,其他心王心所也好,都是领纳境的,这个境是随顺触的,有苦乐的因素在里头,那么受心所领纳境的力量特别强,它把苦乐因素可以接受过来,给它明朗化,苦受、乐受、舍受,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而其他的心心所呢,虽然同样领纳境,但是能领纳的力量很微,它把苦乐因素不能够给它发展起来,所以说没有苦乐的表现在他的心里边。那么这个为什么一个领纳强,一个领纳弱呢?因为受是自性受,其他心王心所祗是境界受,祗能领境,不能领苦乐。这个在书里边,我们密集班的学过了。打个比喻 ,好懂一些,他说假使一个房间里有十个人,十个人其中一个是偷东西的贼,大家一起坐在房间里,大家心里上是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突然有人喊了 “抓贼”,这个时候,其他九个人听了之后呢,心里是很平静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那个是贼的人听了这个话呢,就心里特别敏感,就感到非常地心惊肉跳的,就不舒畅。这个就是说受心所,跟其他心所一样领纳那个境,但是受心所的敏感性特别强,把境里边的苦乐因素都能够接受过来,把它明朗化,成了苦受、乐受,而其他的心王心所领境的时候力量很微弱,不能把境上的苦乐因素把它明朗化,成了苦受、乐受。所以这是第二个注解,为什么受偏能够感到有苦乐的感觉,这两个注解都可以用。

  

  B3 释想蕴

  想取像为体

  第四想蕴,想蕴是“取像为体”,把外边的像,客观的像放在心里来。这个想我们想得很好,中国人这个想呢,把外边的客观的境界,像取到心里来了,叫想。想能执取什么像呢?苦乐怨亲男女等等的差别的像,这叫想蕴。这个《正理》就是众贤论师着的《俱舍雹论》,改个名字叫《顺正理论》,它有这句话,“所缘境中”,就是外境,“如相而取”,根据它外境的相貌取到心里来,这个就叫想。那么从现在的话说呢,“即是认识作用,包括构思、综合、联想、了解、分析,而成具体的概念”,又把它安个名字,这些都是想的功能作用。想蕴就是产生这些作用的。

  

  B4 释行蕴

  四余名行蕴

  一共五个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四余名行蕴”,四个余,就是色受想,最后一个了别的心的识,这个除开之后,余下的都叫行蕴。因为行蕴多了,除了色受想识四个蕴以外,其他的心所四十四,不相应行十四,这五十八个全部叫行蕴。怎么叫行?“造作、迁流”,两个意思,叫行,造作的,迁流就是要变化的。那么照这个说呢,五个蕴里都是造作、变化的、迁流的,都该叫行蕴,为什么其他的不叫行蕴,而这个蕴偏偏要叫它行蕴呢?那就是说“谓由此蕴摄法多故”,这个蕴包含的行法最多,所以它叫行蕴,其他的包的法少,那么又一个一个的别的名字,从它别的名字安立。

  

  B5 释识蕴

  识谓各了别,此即名意处,及七界应知,六识转为意

  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成第六依故,十八界应知

  最后一个识蕴,了别的。我们的心能够了别作用,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能够了了分别,叫识。那么了别呢,要有六种了别,“各了别”,各就是各式各样的了别,那就是眼睛了别色法,耳朵了别声音,这个声音来了,你可以分别它,他是在骂你呢,还是在赞叹你。所以说我们经常有人说的,一般的人最好不要追求神通,如果你有神通了,你有天耳通,人家的声音你都听得到的话,那你一天到晚生气了,人家在骂你,你都听到了,哪个个个赞叹你呢,有赞叹你的,就有骂你的,世间上的人就是好几派的,那么表面上跟你很好的人,后头在骂你,那么你听到了,都天天在骂你,那气死了,所以说没有神通还好一些。这个了别,耳朵听见声音,鼻子了别香味道,乃至意了别法。那么一共是这五个蕴讲完了。

  这里下边要讲一个意,就是六识的意,它的意根。“六识转为意”,“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它无间灭,灭掉当下无间,中间没有隔开时间,这个灭掉的六个识就叫意。这个意什么作用?给意识生起的时候做根,眼识依眼根,耳识依耳根,意识还没有根,所以安一个意界,就是意根。这是十八界里边,六个根,六个识,六个境,一共十八个。

  

  A3 五位七十五法

  

  这把这五个蕴讲完了。五蕴讲完了,还没有透,里边什么心所、四十四,这些我们还搞不清楚,那就得要看七十五法。那么看以前散的那个表,先看七十五法的表,在十三页。我们把宇宙的万物,固然可以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但是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具体的里边包什么东西呢?就是包七十五个东西。

  这七十五个法呢,就是“色法”有十一个,那就是色蕴的十一,一样的,五境、五根,还有无表色。

  “心法”,一个心王,十八界里边就是七个心界,我们这个心王,当然六个识,眼耳鼻舌身,眼识、耳识、身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照十八界分呢,分多了,七十五法里边,祗开一个,心王是一个。

  “心所法”分六种: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这个我们今天画一个表,讲根品的时候就要讲,每一个心所法它有什么意思,这是在我们新的表里边的第二页,第三页到第四页,这么全部,把这六种都注解了。你们如果现在要去看呢,也可以先看起来,我们这里就不讲了。

  大地法十个: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提。在大地法最后是三摩提,三摩提、三摩地都是一样的,写地也可以,写提也可以。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九个,再加一个勤,一共十个。大烦恼地法: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在修定的时候,或者念佛的时候,打瞌睡了,就是昏沉。掉举,东想西想的,念阿弥陀佛,念到念得自己也糊里糊涂,念到观音菩萨去了,很多,这些很容易的,每个人都有经验的。那么这个就是掉举,心东想西想的,这个我们看一看,大烦恼地,都是烦恼,所以说我们要除掉的,这些心都不要的。那幺大不善地法,两个:无惭、无愧。小烦恼地十个:诳、憍、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这是十个。这些后头我们都有注解的,在今天发的一个表里边,全部有注解。下边,不定地法有八个: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那么四十六个心所法,是这六大类。这个我们虽然不是背下来,至少要心里有个数,看到这些字,知道它就是心所法。

  不相应行有十四个法,也要知道,一看到这两个字呢,就知道是不相应行里边的:得、非得、同分、无想、无想定、灭尽定。无想跟无想定两个不一样,无想就是无想的果,你修了无想定之后,将来感果,感到生到无想天,要受五百大劫的果,那个寿命很长,五百个大劫,但是五百大劫在那里都是没有心的,没有心的呢,等于没有一样的,所以再长他也不知道,心都没有了,时间长也没有用,那么所以说佛教徒不修的,是这个定,外道修的。无想定是无想天果的因。还有一个灭尽定,这是佛教徒修的。还有命根,我们的寿命,就是。那么生住异灭,这是有为的四个相,一切有为法都有生、有住、有灭,简单地说就是生灭。那么还有名身、句身、文身。就是说名身是一个概念,一个名字。句身呢,一句话,完整的意思。文身呢,就是印度的字母,我们中国没有字母的,中国一个字就是一个字,没有字母拼出来的。印度跟其他国家的文字都有拼音字母的,那么我们中国现在也在行拼音字母,要行一个新的什么文字,用拼音字母,行不通,人家看了这个字,都认也认不到,这个声音有两个字一样的,辨不出它什么意思,所以说还是到现在,这个文字革命运动还是搞不成功,还是用老的方块字,因为中国人习惯于方块字,改个拼音字母,你说个大小的大,他拼了一个da,还有其它的da,也是这两个字,这个到底代表什么字搞不清楚,所以他要改,改不了,还是原这个字好一些。那么名身就是一个概念,假使无常,一个概念,一切是无常的。那么这个句身就是表示一个意思了,你说声是无常的,这个声音无常的,这个话我才说,马上声音就没有了,你才说个“声”,祗要“音”说出来的时候,“声”就没有了,无常。那么一切法都是无常,那也是一个句子。文就是说拼音字母,一个概念名字要几个字母拼起来的,那么英语了什么都……。这是属于不相应行,十四个。

  无为法我们见过面的: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A4 七十五法与三科对照

  那么这个七十五法,根本的法知道之后呢,那么这个下边的五蕴,我们看色蕴是十一个,这个一样的;受蕴,心所法里边的;想蕴、心所法里边的;行蕴也是心所法;四十六,一共四十六,那么行蕴里边还包有不相应行,也属于行蕴;识蕴就是个心王;无为法,这五个蕴里边不摄的,这个我们密集班讲过了,“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蕴的意思跟无为两个意思不相干的,所以包不进去,五蕴里边祗是有为法,无为法没有。这是五蕴跟七十五法的对照。

  下边再看十五页,十二处跟七十五法的对照,十二处是六根六境。六根,眼耳鼻舌身,这属于色法里边的五根,那么意处属于心王,就是意根,还有心的六个识,都在里头。所以说七十五法里边的一个心,就是心王。下边六个境,色声香味触,这属于五境,色法里的五境,无表色属于法处,那么其他的心所四十六,不相应行十四,无为法三个,都在法处里边。这是十二处跟这个七十五法的比较。为什么要比较?那么我们知道十二处里边到底具体的是哪些东西,这个要知道。你这个法处,法处到底是啥东西?这里就清…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