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楚了,法处里边包含心所法四十六个,不相应行十四个,无为法三个,还有无表色一个,一共有那么多——六十四个法。
那么再看十八界的跟七十五法的比较,也在十四页。十八界里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这五个界,那么这五界呢是五根。意界呢,心王。那么下边六境里边,色声香味触,到此为止,这是五境。法界呢,属于心所四十六,不相应行十四,那么还有前面一个无表色,这个就是属于法界的。那么下边六识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跟那个前面的意界全部是七十五法的心王,心王就是包括七个识界——七心界,我们一般叫七心界就是这七个。
A5 蕴处界三科相摄
那么这个七十五法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对照之后,那么这个表是非常重要的,要把它记住。那就是在前头,前头十二页的,这就是蕴处界的互相地相摄的表,这个表记住之后,对我们以后学法、看其他的书,大有帮助。
我们看十二页,五蕴,五蕴的色蕴在十二处里边属于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色处、声处、香处,还有是味处、触处,一共十个处,还有一个无表色属于十二处里的法处。五蕴里边的受蕴、想蕴、行蕴全部都是十二处里边的法处。那么在五蕴里的识蕴呢,十二处的意处——心王。那么还有一个无为法,法处里边有个无为法,五蕴没有,法处里边要包进去的。五蕴里边的色蕴,包括十八界里边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十个界,那么还有一个无表色,跟处一样,是归于法界的,法界、法处。法界、法处是一样大的。那么受蕴、想蕴、行蕴同样都是法界的。识蕴呢属于多了,识蕴在十八界里边有七个心界,心王在十八个界里边有七个: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再加个意根、意界。那么同样的,在法界里边又包含的有无为法。法界、法处大小一样的,包含的有无表色、受蕴、想蕴、行蕴,还有无为法。
那么这几个蕴处界的比较知道之后,以后我们学什么法相的书呢,它讲什么,这相当于什么,这个自己心里有数,不要看书了,否则的话,有的时候思想转不过来的,那这个书看起来就吃力,或者看不懂了。那么这个关系呢很重要,我们密集班是讲过的,很仔细,大要班就这么念过了,好象是很简单,那就回去自己要好好看了,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如果我们讲得太慢了,大要班的界品祗有两节课,就讲一点点东西,讲不到什么的,我们还要讲一些。今天我们说除了蕴处界的问题讲完了,五蕴我们补完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讲完了,蕴处界的关系,跟七十五法的关系,也讲完了,这是一个大的段落,这个完了。
A6 释三科名义
B1 释三名
聚生门种族 是蕴处界义
下边我们就要讲什么叫蕴?什么叫处?什么叫界?这个我们看十五页的一个表。十五页的表呢,一个颂,“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蕴处界什么意思呢?聚,积聚,是蕴的意思。生门,它生长的地方,门就是它的门户,生长的这个门户呢就是处的意思。种族,就是界的意思。
C1 聚
聚就是说,有五种,我们说聚什么东西呢?就是堆堆,堆起来东西,假使我们说把仓库里边,这是米,这是麦,这是黄豆,每个堆在一个堆堆,黄豆一个堆堆,米是一个堆堆,这个麦子也是一个堆堆,面粉一个堆堆,这就是聚的意思,那么我们聚呢,就是把有为法分了五个堆堆。色法就是说有物质的东西;受是有感觉的东西,领纳的东西;想就是取像的,就是有认识的作用,勾画的作用,就是那些概念,属于想蕴;行蕴呢,是造作的,能够各式各样依之造作的东西,叫行蕴;那么识蕴么了别的,分了这么五个堆堆。
为什么分五个堆堆呢?这是佛经里有的,他说不管你是过去未来现在的,内的外的,粗的细的,好的劣的,那么远的、近的,所有的物质都把它合了一起,叫色蕴,这是经里这么说。我们把经里的话呢,把它分析,写一个表,所有的物质,它不管你是三世门(过去、未来、现在),内外门(自身的、他身的),粗细门(粗的、细的),劣胜门(劣的、胜的),远的、近的,都叫一堆,放在一起,叫色蕴。
什么叫过去?已经灭的,过去是已灭的,已灭的么叫过去。现在么已经生出来的,还没有生的叫未来。已经生出来,还没有灭掉的,这个叫现在,还没有生出来是未来。不管你是已经生的,已经灭掉的,还没有生的,都叫色。
内外门,自己身上的叫内,其他人身上的叫外,还有那些不是有情,山河大地、桌子、凳子、板,这些都是非情叫外。还有一种解释,五根叫内,五境叫外,不管我的五根也好,其他人的五根也好,都是内。这两种都可以用,佛经里边都有。
粗的、细的。色,我们说有三种色:有见有对、无见有对、无见无对。细的才是无见无对。那么先说什么叫有见?眼睛看得的叫有见。那么有物质性的,就是说有原子粒子的,古代叫极微的,叫有对。无见是看不到的。这里边,有见也有对的,就是既是有质碍的,也是能看到的,祗有一个——色。无见有对,有物质性的,有质碍的,但是它又是看不到的,那就多了,声音、香、味、触,还有五个净色根,净色根是看不到的。无见无对的,祗有一个——无表色,既不能看到,又不能听到,又不能尝到,又不能闻到,碰也碰不到,这就是一个无表色,这是属于法处的。我们说法处是所摄色,但是不能表示有……
(6A)无覆无记就是这个无记不障碍圣道的,有覆无记要障碍圣道的。无记分两种,一种是障圣道的,一种不障圣道的。那么染污的,就是说不善的跟有覆的无记,障圣道的,都是染污的。那么不染污的,善的、无覆无记。这两个名相,我们记住以后什么地方都用得到。什么叫染污?就是不善跟有覆无记。什么叫不染污?就是善的跟无覆无记。
远的,过去、未来,这是已经离太远了,现在,正在现当下的叫近的。
就是说色里边,不管三世,不管内外,不管粗细,不管胜劣,不管远近,都把它合了一堆,叫色蕴。蕴就是聚,聚起来一堆。那么这样,受蕴、想蕴、行蕴,也同样把各式各样不同的受想行,把它合拢来一堆,叫受蕴、想蕴、行蕴。
这里边,三世门、内外门、胜劣门、远近门是一样的,就是粗细门,受想行识,都是心王、心所,没有物质的,没有什么有对无对,谈不上。那么粗细怎么分,另外一个标准。在受等四蕴的粗细门里边是跟色蕴不一样,依五根生的受想行识叫粗,依意根生的,第六意识生的,叫细。或者下地的,三界九个地,下边的说,是粗,上边叫细。假使初禅,比欲界是细,比二禅说却又粗,二禅比欲界、初禅是细,但是比三禅也是粗,这个就是下边下边的是粗,上边上边的是细。
其余的,内外门呢,这个胜劣门等,这个三世门,跟色蕴一样,他不写了,“余四门——如上色蕴”,那就不要重复了。那么把四个蕴的意思都说了,就是说把那些各式各样的受也好、想也好、色也好,都把它合了一堆,叫色蕴、受蕴、想蕴、行蕴。
C2 生门
还有处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没有画表,那很简单,一句话就解决了——“生门”。我们的识,就是了别的识,要依了十二处才能生,假使说眼处,就是眼根对了色境,那么就生这个眼识,耳根对了这个声境,生耳识。那就是说眼识、耳识、身识、鼻识、意识,都要依这个根跟境,这两个才能产生出来,所以是生门。识,它这个了别作用,就是靠十二处生出来的,所以处是生门,生的那个门户。
C3 种族
界是种族。十八种不同的类别,把整个宇宙的一切万法分成十八个类,十八个种族,十八个类族、种类,那么就叫界,这意思好懂,就不要画表了。
B2 教起因
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
这是蕴处界的,下边就是讲其他问题。今天要把界品讲完,那就是祗好提要紧的讲一讲。下边一个问题,就是说蕴也好、处也好、界也好,它们都是宇宙的万法,分成三大科。那么为什么要分三大科?我们佛说法的时候,同样的东西,为什么一会儿说蕴,一会儿说处,一会儿又说界?问这个问题。那么这个回答一个颂,就是在十六页的第四行。
颂:“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哪个原因呢,有三个原因,一个愚有三个,根有三种,乐就是意乐心,心里欢喜,欢喜也有三种,因为这个缘故佛要说蕴,说处,要说界,要说三个。因为我们说愚就是说不懂,有三种愚,所以说了三种,蕴处界,分三种。第二个原因,根器有不同,三种不同,上根、中根、下根,各不同,根有三种,所以要说蕴处界三种。意乐不同,那么欢喜略的,欢喜中等的,欢喜广的,那么要说三种,蕴处界。我们把这个表看一下,蕴处界,为什么佛要说三种,都是宇宙的一切法的体,那么为什么一会儿说蕴,一会儿说处,一会儿说界?那因为是对机说法。
C1 愚三
D1 愚色法总执为我
那么主要的是破我。我们一般的人就是总执到一个我是有一个我的,这个我这辈子生在人间,上辈子在哪里,流转生死。耶稣教认为有个灵魂,这个灵魂一会儿生天堂,一会儿下地狱,但是灵魂都是那么一个。那么外道都有这个,印度外道么神我,有这个神我,他有烦恼了,就小的,执了一个身体上,如果解放以后,就回到大我,跟梵合一。这些学说都是总离不开一个我,不管世间哲学也好,科学也好,说离开我的恐怕没有。哲学里边讲得好一点的大我,把个人的要解放开来,为了家庭,为了一个种族,或者为了个国家,乃至为了整个世界,还不是我的扩大?佛教就是跟一切科学、哲学全部相反的,没有我。
这是一个很惊人的一个论断,这个论调是惊人的,外道是不敢听的,外道听了之后,他要修仙、修道,或者气功师要是长寿、身体健康,你说我都没有的,哪个长寿,哪个健…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