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楚了,法處裏邊包含心所法四十六個,不相應行十四個,無爲法叁個,還有無表色一個,一共有那麼多——六十四個法。

  那麼再看十八界的跟七十五法的比較,也在十四頁。十八界裏邊,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這五個界,那麼這五界呢是五根。意界呢,心王。那麼下邊六境裏邊,色聲香味觸,到此爲止,這是五境。法界呢,屬于心所四十六,不相應行十四,那麼還有前面一個無表色,這個就是屬于法界的。那麼下邊六識呢,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跟那個前面的意界全部是七十五法的心王,心王就是包括七個識界——七心界,我們一般叫七心界就是這七個。

  

  

  

  A5 蘊處界叁科相攝

  

  那麼這個七十五法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對照之後,那麼這個表是非常重要的,要把它記住。那就是在前頭,前頭十二頁的,這就是蘊處界的互相地相攝的表,這個表記住之後,對我們以後學法、看其他的書,大有幫助。

  我們看十二頁,五蘊,五蘊的色蘊在十二處裏邊屬于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色處、聲處、香處,還有是味處、觸處,一共十個處,還有一個無表色屬于十二處裏的法處。五蘊裏邊的受蘊、想蘊、行蘊全部都是十二處裏邊的法處。那麼在五蘊裏的識蘊呢,十二處的意處——心王。那麼還有一個無爲法,法處裏邊有個無爲法,五蘊沒有,法處裏邊要包進去的。五蘊裏邊的色蘊,包括十八界裏邊的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十個界,那麼還有一個無表色,跟處一樣,是歸于法界的,法界、法處。法界、法處是一樣大的。那麼受蘊、想蘊、行蘊同樣都是法界的。識蘊呢屬于多了,識蘊在十八界裏邊有七個心界,心王在十八個界裏邊有七個: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再加個意根、意界。那麼同樣的,在法界裏邊又包含的有無爲法。法界、法處大小一樣的,包含的有無表色、受蘊、想蘊、行蘊,還有無爲法。

  那麼這幾個蘊處界的比較知道之後,以後我們學什麼法相的書呢,它講什麼,這相當于什麼,這個自己心裏有數,不要看書了,否則的話,有的時候思想轉不過來的,那這個書看起來就吃力,或者看不懂了。那麼這個關系呢很重要,我們密集班是講過的,很仔細,大要班就這麼念過了,好象是很簡單,那就回去自己要好好看了,因爲我們沒有辦法,如果我們講得太慢了,大要班的界品祗有兩節課,就講一點點東西,講不到什麼的,我們還要講一些。今天我們說除了蘊處界的問題講完了,五蘊我們補完了,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都講完了,蘊處界的關系,跟七十五法的關系,也講完了,這是一個大的段落,這個完了。

  

  A6 釋叁科名義

  B1 釋叁名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下邊我們就要講什麼叫蘊?什麼叫處?什麼叫界?這個我們看十五頁的一個表。十五頁的表呢,一個頌,“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蘊處界什麼意思呢?聚,積聚,是蘊的意思。生門,它生長的地方,門就是它的門戶,生長的這個門戶呢就是處的意思。種族,就是界的意思。

  

  C1 聚

  聚就是說,有五種,我們說聚什麼東西呢?就是堆堆,堆起來東西,假使我們說把倉庫裏邊,這是米,這是麥,這是黃豆,每個堆在一個堆堆,黃豆一個堆堆,米是一個堆堆,這個麥子也是一個堆堆,面粉一個堆堆,這就是聚的意思,那麼我們聚呢,就是把有爲法分了五個堆堆。色法就是說有物質的東西;受是有感覺的東西,領納的東西;想就是取像的,就是有認識的作用,勾畫的作用,就是那些概念,屬于想蘊;行蘊呢,是造作的,能夠各式各樣依之造作的東西,叫行蘊;那麼識蘊麼了別的,分了這麼五個堆堆。

  爲什麼分五個堆堆呢?這是佛經裏有的,他說不管你是過去未來現在的,內的外的,粗的細的,好的劣的,那麼遠的、近的,所有的物質都把它合了一起,叫色蘊,這是經裏這麼說。我們把經裏的話呢,把它分析,寫一個表,所有的物質,它不管你是叁世門(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門(自身的、他身的),粗細門(粗的、細的),劣勝門(劣的、勝的),遠的、近的,都叫一堆,放在一起,叫色蘊。

  什麼叫過去?已經滅的,過去是已滅的,已滅的麼叫過去。現在麼已經生出來的,還沒有生的叫未來。已經生出來,還沒有滅掉的,這個叫現在,還沒有生出來是未來。不管你是已經生的,已經滅掉的,還沒有生的,都叫色。

  內外門,自己身上的叫內,其他人身上的叫外,還有那些不是有情,山河大地、桌子、凳子、板,這些都是非情叫外。還有一種解釋,五根叫內,五境叫外,不管我的五根也好,其他人的五根也好,都是內。這兩種都可以用,佛經裏邊都有。

  粗的、細的。色,我們說有叁種色:有見有對、無見有對、無見無對。細的才是無見無對。那麼先說什麼叫有見?眼睛看得的叫有見。那麼有物質性的,就是說有原子粒子的,古代叫極微的,叫有對。無見是看不到的。這裏邊,有見也有對的,就是既是有質礙的,也是能看到的,祗有一個——色。無見有對,有物質性的,有質礙的,但是它又是看不到的,那就多了,聲音、香、味、觸,還有五個淨色根,淨色根是看不到的。無見無對的,祗有一個——無表色,既不能看到,又不能聽到,又不能嘗到,又不能聞到,碰也碰不到,這就是一個無表色,這是屬于法處的。我們說法處是所攝色,但是不能表示有……

  (6A)無覆無記就是這個無記不障礙聖道的,有覆無記要障礙聖道的。無記分兩種,一種是障聖道的,一種不障聖道的。那麼染汙的,就是說不善的跟有覆的無記,障聖道的,都是染汙的。那麼不染汙的,善的、無覆無記。這兩個名相,我們記住以後什麼地方都用得到。什麼叫染汙?就是不善跟有覆無記。什麼叫不染汙?就是善的跟無覆無記。

  遠的,過去、未來,這是已經離太遠了,現在,正在現當下的叫近的。

  就是說色裏邊,不管叁世,不管內外,不管粗細,不管勝劣,不管遠近,都把它合了一堆,叫色蘊。蘊就是聚,聚起來一堆。那麼這樣,受蘊、想蘊、行蘊,也同樣把各式各樣不同的受想行,把它合攏來一堆,叫受蘊、想蘊、行蘊。

  

  

  這裏邊,叁世門、內外門、勝劣門、遠近門是一樣的,就是粗細門,受想行識,都是心王、心所,沒有物質的,沒有什麼有對無對,談不上。那麼粗細怎麼分,另外一個標准。在受等四蘊的粗細門裏邊是跟色蘊不一樣,依五根生的受想行識叫粗,依意根生的,第六意識生的,叫細。或者下地的,叁界九個地,下邊的說,是粗,上邊叫細。假使初禅,比欲界是細,比二禅說卻又粗,二禅比欲界、初禅是細,但是比叁禅也是粗,這個就是下邊下邊的是粗,上邊上邊的是細。

  其余的,內外門呢,這個勝劣門等,這個叁世門,跟色蘊一樣,他不寫了,“余四門——如上色蘊”,那就不要重複了。那麼把四個蘊的意思都說了,就是說把那些各式各樣的受也好、想也好、色也好,都把它合了一堆,叫色蘊、受蘊、想蘊、行蘊。

  

  C2 生門

  還有處是什麼意思呢?這裏沒有畫表,那很簡單,一句話就解決了——“生門”。我們的識,就是了別的識,要依了十二處才能生,假使說眼處,就是眼根對了色境,那麼就生這個眼識,耳根對了這個聲境,生耳識。那就是說眼識、耳識、身識、鼻識、意識,都要依這個根跟境,這兩個才能産生出來,所以是生門。識,它這個了別作用,就是靠十二處生出來的,所以處是生門,生的那個門戶。

  

  C3 種族

  界是種族。十八種不同的類別,把整個宇宙的一切萬法分成十八個類,十八個種族,十八個類族、種類,那麼就叫界,這意思好懂,就不要畫表了。

  

  B2 教起因

  愚根樂叁故,說蘊處界叁

  這是蘊處界的,下邊就是講其他問題。今天要把界品講完,那就是祗好提要緊的講一講。下邊一個問題,就是說蘊也好、處也好、界也好,它們都是宇宙的萬法,分成叁大科。那麼爲什麼要分叁大科?我們佛說法的時候,同樣的東西,爲什麼一會兒說蘊,一會兒說處,一會兒又說界?問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回答一個頌,就是在十六頁的第四行。

  頌:“愚根樂叁故,說蘊處界叁”。哪個原因呢,有叁個原因,一個愚有叁個,根有叁種,樂就是意樂心,心裏歡喜,歡喜也有叁種,因爲這個緣故佛要說蘊,說處,要說界,要說叁個。因爲我們說愚就是說不懂,有叁種愚,所以說了叁種,蘊處界,分叁種。第二個原因,根器有不同,叁種不同,上根、中根、下根,各不同,根有叁種,所以要說蘊處界叁種。意樂不同,那麼歡喜略的,歡喜中等的,歡喜廣的,那麼要說叁種,蘊處界。我們把這個表看一下,蘊處界,爲什麼佛要說叁種,都是宇宙的一切法的體,那麼爲什麼一會兒說蘊,一會兒說處,一會兒說界?那因爲是對機說法。

  

  

  C1 愚叁

  D1 愚色法總執爲我

  那麼主要的是破我。我們一般的人就是總執到一個我是有一個我的,這個我這輩子生在人間,上輩子在哪裏,流轉生死。耶稣教認爲有個靈魂,這個靈魂一會兒生天堂,一會兒下地獄,但是靈魂都是那麼一個。那麼外道都有這個,印度外道麼神我,有這個神我,他有煩惱了,就小的,執了一個身體上,如果解放以後,就回到大我,跟梵合一。這些學說都是總離不開一個我,不管世間哲學也好,科學也好,說離開我的恐怕沒有。哲學裏邊講得好一點的大我,把個人的要解放開來,爲了家庭,爲了一個種族,或者爲了個國家,乃至爲了整個世界,還不是我的擴大?佛教就是跟一切科學、哲學全部相反的,沒有我。

  這是一個很驚人的一個論斷,這個論調是驚人的,外道是不敢聽的,外道聽了之後,他要修仙、修道,或者氣功師要是長壽、身體健康,你說我都沒有的,哪個長壽,哪個健…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