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就是他們靈魂的異名。“衆生生死,由業異熟”,並不是有一個靈魂在那裏。
但是中間有一個假我,不能說沒有。就是阿難結集經的時候,“如是我聞”,這個“我”,假的我,不是有實在我,但是不能否定有這個這麼聽到的一個人。這個假我是什麼呢?“依此有故彼有,依此生故彼生,廣說緣起”。這個假我就是緣起了,這個有了,才說這個才有。這個生起來了,那個才能生起來,那是不自在的。所謂我呢,就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不依靠其他的緣的,它生也好,不生也好,這個我是存在的,靈魂是有的。那麼這個現在,我們這個法假,就是假我,自己沒有自在權,也不是獨立存在的東西。這個生起了,那個才生起。那個起來了,那個才起來。那就是說,無明緣行,行緣識,都靠前頭東西生起來的。如果前頭沒有無明,行也起不來。如果行沒有,識也生不來。那就是說,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我。你這個靈魂是不靠其他東西的,如果靈魂要靠其他東西,那不成爲靈魂了,他本身也是一個産品了。靈魂是不生不滅的嘛,那不是産品,産品是生得出來的。那麼這就是說,法假是有的,就是緣起了。
那麼下邊就要講緣起了。那麼這個文很多了,我們就不念那麼多了。下邊我們就看這個頌,看講義。“如引次第增,相續由惑業,更趣于余世,故有輪無初”。“如引”,這個引就是引業。業有幾種,引、滿二業。我們這裏寫一下,引業、滿業。引業,就是引導你投哪一道。這是引業,假使天道的引業,就給你引到天上去,人間的引業就人間去,那麼畜生的引業就畜生道去了。滿業呢,就是說,你人到人間之後,到底投在人的富貴家、貧窮家;長得還是端正、還是醜陋;還是聰明、還是笨;還是有錢、還是沒有錢;還是諸根是很敏利的、或是殘缺的?這個都靠滿業決定的。引業祗決定你到哪一道去投生。這裏是“如引次第增”呢,就靠一個引業,把你引到哪一個地方呢,去投生去了。“次第增”,慢慢地發展,“諸蘊相續”,都是起煩惱、造業,又投生,這樣子地流轉。“果縛未盡,子縛複生”,前面那個繩子還沒有解開,當下又起煩惱,又造業,又産生新的一個繩子把你綁起來。這樣子,永遠在繩子捆縛裏邊。“故無最初作者”,這樣子連著相續呢,沒有一個最初的。最初哪一個輪子,哪個開始,沒有的。這個輪子一樣的,“唯有惑業苦,作十二支輪,旋回不息,無始無作”。既沒有開始,也沒有一個作者。假使個輪子。
那麼還有後邊,大家看一看這個第五頁,就是後頭一張,一個輪子,一個圓圈圈。無明造了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又觸受,愛,愛取有,這個輪子,哪個第一?沒有的。你說無明是第一吧?無明在老死之後,才有個無明。老死是最後吧?這個老死後邊還有無明。那個沒有辦法分哪個最後,哪一個最初的。輪子就是沒有前後,它無始無終的。我們的流轉生死就是無始無終的,不斷地在這個輪子裏打轉轉。你說哪個前呢,說不出來。這個後頭我們還要發揮這個道理。
D2 明緣起(卷九)
E1 總判支位
如是諸緣起,十二支叁際,前後際各二,中八據圓滿
那麼現在,把這個先講下去。“如是諸緣起”,這個我們說這個祗有法假,我們流轉生死真正的我(作者)是沒有的,這是佛經上,但法假有。法假就是什麼東西?就是十二支緣起,這十二支推動我們在流轉。我們就感覺有這麼個我,實際上假的,沒有真正東西的。“如是”,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緣起,分“十二支”,“叁際”就是分這個叁個時間:前際、後際、中際,也就是過去、未來、現在。前際就是以前的,過去;那個現在的呢,中際就是現在的,在前後之間;後際呢將來的。“前後際各二”,過去的跟未來的呢,兩支,都是兩支。中間有八支。就是我們的在這個第五頁這個輪子下邊一個表。
前際就是兩支,無明跟行;後際兩支,生、老;中間有八支,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這個“八支”、“據圓滿”,是根據最圓滿的來說,也可以中間沒有八支的。那麼就是說,欲界裏邊,最圓滿的,從小孩子生出來,一直到最後命終,中間有可以圓滿的八支。色界裏邊就沒有八支。無色界更少。那麼也有的,就是小孩子胎兒生,還沒有養下來就死掉的,這個名色之後六處就沒有了。或者到小孩子死掉的,也不夠八支的,這個後邊都要講。那麼最圓滿的,就是最多的呢,中間有八支,因爲是可能性,應當要全部估計進去,所以說圓滿地說呢,有八支。
“或在名色位命終”,那就是說爲什麼中間圓滿八支呢?很可能,小孩子,胎兒,六處還沒有長全,就是六根五官還沒有長全,他就死掉了,那麼墮胎了,這個就是這個情況。有小孩子他還沒有長出六根,他就死掉了。那麼這是就兩位了,後頭都沒有了,不圓滿,沒有八支。或者呢,“乃至取位命終”,取位就是說,在愛取有那個取,還沒有到有,那麼就七位,沒有到八支。那麼欲界裏說呢,最圓滿的是八支。那麼色界來說呢,沒有名色支,他不投胎的,他一生下來,就六根全的,所以說,名色這一支是沒有的。那麼無色界來說呢,根本就沒有身體,所以說這個名色、六處都沒有。
那麼下邊,我們是照一般的這個理解來排這十二支了。那就是說,看下去就能知道。這裏我們還要看一看,就在書上,“如引次第增”,他在胎中怎麼發展呢?胎裏邊有五位。你們看書上的,就是這一段的最後兩行,“引經頌曰”,經裏邊一個頌,這個我們感覺寫一下也好,胎裏邊五位,胎外還有五位。因爲可能有些人翻書,不熟悉,不一定翻得到,我們幹脆就寫下來。這是“凝滑”,一滴精,一滴血,滑的東西,這是最初的。“頞部昙”就是慢慢長了一個泡泡一樣的東西,肉泡泡的東西。那麼“閉屍”呢,長得有血肉的情況有了,但是一團血肉,還沒有五官的。那麼這個“健南”呢,這個血肉本來是軟趴趴的,比較硬住了。那麼到第五個位置呢,“缽羅奢佉”呢,就是這個手、腳分開來了,頭、頭部都顯出來了,那麼一個人的樣子出現了。那就胎裏邊,有這麼五個階段。胎外也有五個階段。那很簡單了,我們就不要寫了。嬰孩,才養出來的嬰孩。童子,小孩子,七八歲的。少年,十幾歲到二十左右的。那麼就是壯年、老年。這個胎內呢,有五個位置,五個階段。出胎之後,也五個階段。這個我們人呢,就是這麼一個十個階段,包括完了。
所以說這裏的“如引次第增”,就是在胎裏邊,根據你的引業,投了之後,那麼精血相蓋之後,次第,挨了次第,就是先是羯剌藍,後來是頞部昙。再慢慢地發展到閉屍,再到健南,最後缽羅奢佉,缽羅奢佉之後,一段時間之後,這個慢慢長的,先頭部再分出來了,那麼手腳這個,手指什麼分了,這個時間比較長一點。那麼這個長完整了,就出胎了。所以說“次第增”,就是指這個次第。“相續由惑業”,這個講過了。“如是諸緣起”,一共分它十二支,分了叁際。前後際各兩支,中間八支。照圓滿的說,爲什麼中間有八支呢?可能在名色的時候,就是在這個胎裏邊的時候就死掉了,那麼就是不到八支了。或者到取這個時候,愛生取,取生有,到取時候命終的。那麼就是說,祗有七位。取,這裏按了名字的,大概都是什麼時候?我們說取呢,這裏安的是十七、八歲以後,二十來歲時候的樣子。這個時候,二十幾歲死的,那就是七位。一直到老死的呢,就是最後的那個,到取到有了。那麼這樣子我們分了之後,中間最圓滿的是八支。下面每一支都要講了。
E2 別顯體性
F1 無明
宿惑位無明
“宿惑位無明”,“先世煩惱,至今果熟,總謂無明。”就是過去的煩惱總的來說,安一個名叫無明。什麼叫無明呢?“即不明、妄明義”。無明就是不清楚,或者妄明,就是亂,知道的錯的,錯的知道,這是無明的意思。(不明、妄明把它點一下,這是兩個意思了,加個小點點點一下。)那就是“智不及愚與煩惱愚”,就是煩惱障、所知障了。這是總的來說,都叫無明。過去的造的煩惱呢,到現在投生的時候,投生之前呢,都是安一個總名字叫無明。
F2 行
宿諸業名行
“宿諸業名行”,過去因爲有煩惱造了很多的業。這個業,我們現在安個名字叫行。過去,宿生,就是過去的“福、非福、不動等業,至今果熟,總名爲行”。到現在的,成熟了,果成熟了,回顧過去造的業,不管你是福業,就是善業,非福業,就是不善的業。那麼不動業,我們知道了,修定,你這個修了初禅,決定生到初禅天。修得二禅定,決定得二禅的。這個業果是不會動搖的,不會改變的,叫不動業。不管你過去造的是善業,或者是惡業,或者是造修了定的那些不動業,到現在果成熟了,回過去看前面的業呢,都叫它一個名字叫行。那麼過去有煩惱,過去造了業了,那當然現在投生了。沒有煩惱不造業的話,不會投生的。那麼我們這個叁界流轉呢,無非在煩惱、業、果中間打轉轉。你有煩惱、有業,就是要投生了。
F3 識
識正結生蘊
“識正結生蘊”,正在投生的那個五蘊,就叫識。“于母胎等,正結生時”,母胎等,爲什麼等呢?有的不是母胎了,這個其他的那個濕生了之類的,卵生,不一定胎了,這是指胎生了,從人……。我們佛教是人間佛教,我們再說一個話,人間佛教,我們的理解就是以人本位的佛教,並不是說不出世的佛教。出世是出世的,但是從人上講的,不是鬼的佛教。鬼的佛教就是說,專門可以超度鬼的了,我們活的人不相幹的。人死掉了才去叫佛教來,才來個和尚來念念經,活的人不需要的,那就是鬼的佛教了。我們現在人間的佛教呢,我們現在的人都需要的佛教,那麼這個裏邊呢,就是說,從人本位來說了,人是胎生的,所以說他一般的舉例以胎生爲例的。人呢,當然不是胎生了,也有卵生,濕生的,從人來說,母…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