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二支缘起我们说是在这个世间品里边,是个最要的重点,讲无我。讲了半天,我们突出地要讲无我,一切法没有我。那么这是这个讲义,来得及也可以把书对照,我们看一看,书上哪一页?你们找找看,(《俱舍论颂疏》149页)。就在这个中有的后头,当然我们不能每一个字都对照,就是尽量的,大家可以参考的一些东西。这个里边就是大家看到了,文,我们看这个书上的文,先开头念一下。“从此大文第二遮外道难”,这个找到没有?我来看一看,(《俱舍论颂疏》147页),147最后一点。
“从此大文第二遮外道难”,我们前面把中有讲过了,那么外道呢,就是指数论外道跟胜论外道,他要跟佛法来刁难,经常要辩论的。“论云:此中外道执我者”。外道是执有个我了,那么它执我的外道呢,他就这么说,“若许有情转趣余世,即我所执有我义成”,你们说中有讲了半天,中有投生,你们这个所谓中有投生呢,那就是我执的我,那么你们变了相,把名字改了一下,还不是承认有我的?你们不是说佛教没有我的,没有我怎么投生呢?所以说还是我,跟我们一样的。我们这个,外道,数论胜论这些外道是古印度的那些外道,我们不知道。现在我们知道的那些耶稣教之类的,一个灵魂,它要投生,这个我们世间上一般的概念都是灵魂投生,这个灵魂就是我,代替,代名词。那么这个我,你既然承认投生呢,有这么个中有,这里死掉了,那里投生,还不是承认有这么个灵魂?还是说是有我了,就是有我了,你们佛教都无我的,那不是表面文章了,实际上还是有我的。那么“为遮彼”,为了要否定它,就一个颂,无我,这是直接否定,你说有我,我们就指没有我的。那么你投生什么呢?“唯诸蕴”,祗有五个,五蕴在投生,我们的中有也不过是五蕴,那我是单独的,这个五蕴是五个东西,每一个蕴又分了很多,这是数字很多了,根本不是单独的是我。这个五蕴因缘和合而生的,没有自在的,也不是我的意思。那么这个蕴……
(11A)是我们凡夫执着有的,跟空中的花一样,眼睛有毛病的看到空中花到处在飞,你问这个花从哪里飞过来的?你怎么问呢?本身花是没有的,空的,是眼睛毛病,看到有花,你说从天上飞下来的吗?从树上飞过来的吗?都不能说。
那么有情到底是哪里来的?哪一个有情是第一个生的?这个话也是个废话。就是我们以前讲的公案,石女的儿子(石女就是不能生养的女人),石女的儿子还是聪明的,还是笨的?还是黑的,还是白的?是空话。石女哪有儿子?既然没有儿子,这个孩子他是聪明的、笨的、黑的、白的,都是空话。我们人哪里来的?这是个空话,人本来没有的。我们就是讲无我。这个我这个有情,本来没有的。你说第一个哪个来的呢?在世间的哲学、宗教,就讲了很多。上帝创世纪,人是从泥土造出来的。还有呢,是微生虫,小的,很小东西演化出来的。那么各式各样的,那是太多了。那么我们说,这个来源,本来是没有的。什么来源呢?根本谈不上个来源。
这里就是说四有轮转。这个我们就是看一看,看我们的讲义。他说无有实我,一个无我呢,实在的我,就是外道所执的一个灵魂,这些,这个灵魂,这个我是没有的,没有实在的我的。那么这个投生啥东西呢?祗有色受想行识的假合来的一个假我。“若尔”,照你这么说,“此蕴即应从此世转至余世”。那么你们说那个是五蕴的假我来投生,那么这样子照你这么说,应当这个五蕴,从这一辈子要转到几辈子去的。那就是说这个五蕴,这个是五蕴要转到下一辈子,会去,还是这个东西,因为它转世投生。但是又不是,“然蕴体是刹那即灭”。我们说的五蕴是生出来,马上就灭掉的,没有轮转作用,不能从这地方到那个地方去。
“要因数习惑业之作用,令中有蕴入胎相续”。这是因为我们的“数习”,就是说无始以来习惯的那些烦恼、业,这个作用推动,把我们这个中有的五蕴送到这个入胎的五蕴。这个打个比喻,灯焰。灯焰我们说,灯焰在这个佛教里边经常用这个喻,相似相续。我们说第一个焰,它化成光明之后,马上就消灭了;第二滴油上来,又产生个光明;第三滴油上来,我们看到的灯焰,没有熄掉。实际上,这个灯焰是不断地在生灭。一滴滴油上去,一点点的光明出来。没有一个光明能住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断地生灭生灭,生灭生灭……这个生灭之中,我们看到的火焰,如果没有风的话,好象没有动,一个亮亮的柱。那我们说这个中有也一样的,你说看到中有,好象是从原来的五蕴到后来投生五蕴,好象没有动,实际上不断地在改变。等到投生的时候,那个五蕴根本对死的五蕴完全不是那个东西。那这个我们也现在的科学也证明的了,人的细胞也不断在刹那刹那生灭。这个不但是不要说中有,就是生有,就是本有了,也是不断变的。我好象看到以前有个什么杂志,一个人的身体,过了十二年,所以东西全部换掉了,娘胎生的全部一点也没有了,十二年之后全部是新的细胞。这也是说刹那刹那的这个概念是佛教早就有了。我们的身体的五蕴都是生了就灭,生了就灭,就感到灯一样。你看到这个灯,这个焰子可以保持很长,也可以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实际上早就生灭、生灭、生灭,原来的早就没有了。这是说,我们投生是这么个情况,烦恼、业的推动,临终有入胎的。这个中有就像灯焰一样,并不是过去那个五蕴直接就到新的投胎的五蕴去,早就变掉了。那么四有轮转呢,他就立个表了。本有就现在的五蕴,现在身体,身心。这个我们休息一下再讲好了。
“前一行,明无我”,前面一个颂,说没有我。“但有由惑业,相续入胎”。“后一行”,就是后一个颂,“明生死轮转”。“无我唯诸蕴者”,外道呢说有个我投胎了,我们直截了当地否定它,没有我的。“正遮外道”,针锋相对地遮止外道的那个执着。“谓外道执我,临命终时,能舍此蕴,于受生时,能续余蕴”。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概念了:死了之后,人死掉了,但是灵魂还不会死的,灵魂就出来了。灵魂出来,当然了,到什么地方,他这个相合的地方呢,它要投生投进去,第二个生命又开始了。这是一般的外道,跟一般的没有受过经的,佛教知识的人都会这么想。临命终的时候,舍了这个躯壳,受生的时候,那个再取一个新的躯壳。这个外道,这个老道就是:这个房子破了,旧了,我们就不要了,再找个新房子。他这个这么说法的,这个人就是一个灵魂是不会灭的。这个老的房子旧掉了,好象说老了,不能用了,那么找个新的。他们这么说法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假使没有我的话,哪个来投生呢,把这个五蕴接下去呢?从这个说呢,决定是有我。他们从生死之间能投生呢就说这是我的作用,我能够投生。
“为破此执”,要破坏他这个执着呢,就是说,你说的我是没有的。“故论云:内用士夫,此定非有。”内用士夫就是说有情,就是我,这是决定没有的。“如色眼等不可得故”,这句话有注解,外道执一个我,叫士夫,因为有作用的。“论主”世亲菩萨破了,这个是没有的,“如色等五境,是现量知,眼等五根,是比量知,汝今执我,非是色眼等现比量知,故不可得也。”这个是讲因明了,我们说因明里边有量:一个是现量,当下我们所直接能够观察到的,就是科学的那些依据;一个是比量,从逻辑里边推导出来的,你根据一定的依据,推测到这个东西决定有的。假使说,我们看到那里一个烟很大,就知道下边一定有火,这个就是根据一定的道理来推出一个事实。那么你现在你说这个我呢,现量不可得,我们直接的五官不能接触到的这个我在哪里呢?你说色是我,色是物质。你说受是我,受是受蕴。你说想是我……都给你分析了,都不是我。直接能够了知我的是什么东西呢?你拿出来看看,拿出来听听,都没有,现量不能知。比量呢,就是说我们以一定的道理,用逻辑方式,把它推论出来,是这个东西存在的,但是这个比量,我们再怎么推,也推不出一个我出来。那么你这个我到底在哪里呢?所以说现量、比量都不能知。我们一切的依据,祗有两个量:一个是根据我们五官的现实的量,现量;一个是根据依第六意识,合法地推论出来的结论,这个是可以存在的。但是你现量又不能知道,比量也推不出来,那你这个我就是不存在。
“世尊亦言”,这么引经了,这个我们说现量、比量,还有个圣教量。我们所讲的可以依据的量,作我们依据的三个量:一个是现量,直接五官实践上可以得到的;一个是比量,根据合理如法的因明推测出来的;一个是佛说的,圣者所说的,圣教量。那么我们写一下,这是我们讲那个逻辑呢,就讲因明呢,它是能够作一个依据的,不能超过三个量:一个是现量;一个是比量;一个是圣教量,圣者的所教的量,这是可靠的。那就不是圣者的量呢不可靠了。圣者是证到这个宇宙真理的人,量就是认识。现下的我们五官直接能够认识到的东西,可以做依据的。比量就是从第六意识根据这个因明,严格推测出来的一个作用,这个认识也可以承认的。再一个就是圣教量,佛或者是圣者,亲自证到的那些道理,由他们讲出来,这个也可以作依据的。那么此外的都不能做依据了。因明里边,可以做依据的,这么三个量他现在就是说,你这个我,现量不存在,比量也不存在,圣教量、佛说的量也没有承认有个我。那就是否定你,不存在的。
圣教量就是佛说的话,“世尊亦言”,佛也这么说的,“有业有异熟”,造了因之后,就感异熟果。“作者不可得”,到底哪个来作一个我,作者就是个我,这个灵魂,真正造业的那个主找不到。“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唯除法假”。我们这个投生呢,就是这个蕴。就是过去那个蕴死掉了,舍掉了。新的蕴,投生那个蕴,又继续下去了。中间没有一个作者,但是有个法假。法假就是假我。“解云:作者我之异…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