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14

  ..續本文上一頁或者證到初禅、二禅,把那些染汙,暫時地把它滅下去,也可以證到一部分的擇滅,所以說。“緣少淨故,非一向倒”,它有少分的清淨之處,不能說一向顛倒。所以說戒禁取不能立在四倒裏,不能立第五個倒。這是一向倒,裏邊的這個因,所以把戒禁取要排斥、要除掉,戒禁取不是一向倒。

  那麼斷見、邪見能不能立在這個四個倒裏邊?我們說這個倒,要妄增益,本來不是那麼的,你說它是有這麼一個東西,斷見也好,說一切都斷滅了,不是妄增益,不是增益的事,損減的;邪見,撥無因果,也不是增益。所以說呢,“無門轉故”,因爲這個邪見也好,斷見也好,從無的那一個方面來轉的,就是斷滅的那一方面說,那麼這不是增益方面的,所以說也不能立在這個四倒裏邊。

  那麼其余的貪瞋,那些煩惱,“不能推度”,不是見性了。我們記得我們出一個題:什麼叫見性?見性就是推度爲性,能夠推度的功能的就是見了。四個倒都是有推度功能的,那麼其他的貪瞋這些煩惱,它們沒有推度功能,所以說也不能立在四倒裏邊,也不能立一個倒,五個倒、六個倒也不能立。

  因爲我們立倒,要叁個條件。一個是一向倒,一向顛倒,沒有一點點清淨的,符合的增益的地方。第二個是推度性,它要有推度性的,就是要有見性的。第叁是妄增益,無中生有的,本來不是幹淨說它是幹淨,並不是斷滅。邪見、斷見是從斷滅方面想的,撥無因果,本來有因果,說它沒有,不是增益。貪瞋等煩惱不能推度,不是見性。“是故余惑非顛倒體”,所以說其它的煩惱,包括斷見、邪見,這些都不是顛倒的體。顛倒的體只有叁個,叁個就是邊見的常見、那個薩迦耶見裏的(身見裏的)我見,還有見取當中的淨、樂兩個倒,這才是真正的顛倒。

  那麼這樣子,就把四個顛倒的體拿出來了。同時爲什麼不能立五個顛倒,也就是排除了。要符合叁個原因的,才能立倒。所以說,既不是兩個倒,也不是五個倒,也不是六個倒,只能這四個。這四個恰恰符合叁個條件,不增不減。

  下邊就是說,經裏邊還有想顛倒、心顛倒,那麼這個到底是什麼?我們說四個見是顛倒了,那麼想顛倒、心顛倒,那是經裏又這麼說,到底是怎麼回事?

  

  想心隨見力者,通經也。若唯見是倒,何故經言,于非常計常,有想心見叁倒,于苦不淨非我,亦有想心見叁倒?答:理實應知,唯見是倒,想心隨見,亦立倒名,與見相應,行相同故。此十二倒,依婆娑師,預流永斷,見及相應,見所斷故。分別部說,八唯見斷,四通見修斷,謂樂淨中,各有想心,此四想心,預流未斷。故引頌言:尊者慶喜阿難告彼尊者辨自在言初果人也,由有想亂倒,故汝心焦熱,遠離彼想已,貪息心便淨據此頌,聖人由有想心倒也。由此頌文,故經部說,八想心倒,學未全斷。

  “想心隨見力者,通經也”,這句話呢,就是經裏有這麼一些想顛倒、心顛倒,那也把它解釋一下。什麼叫想顛倒、心顛倒?“若唯見是倒,何故經言,于非常計常,有想心見叁倒,于苦、不淨、非我,亦有想心見叁倒?”這是引經的話來問難:你說顛倒是見,推度性的,那麼爲什麼經裏邊說,常裏邊有想、心、見叁個倒(就是常裏邊,非常謂常有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于不淨、苦、無我裏邊也有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那就是有那麼多的顛倒,你單說個見顛倒,好象是跟經不符合,沒有講完。

  “答:理實應知,唯見是倒,想心隨見,亦立倒名,與見相應,行相同故。此十二倒,依婆沙師,預流永斷,見及相應,見所斷故”,他這裏就回答這個問題。他說雖然經裏邊說的有這麼多的倒,四個倒裏邊每一個都有叁個倒,那麼有十二個倒了,但是實際上說,我們說這個十二個,歸結攏來就是四個倒。只有見才是真的倒,想也好,心也好,它所以叫倒,因爲給見相應,見是倒了,心跟想也成了倒了。相應的話,就是行相同,五義相應,這個我們以前講過的,在講相應心所的時候。什麼叫相應?行相同,同一行相,同一時間,同一個所依的根,那麼五個相同。這裏指一個行相同,它們在觀境的時候,它們這個心所法的行相,也是行解了,是相同的。因爲它們是相應心所法,心是心王,這個見是慧心所,想是想心所,這是相應的,那麼見是顛倒了,把這個心也搞顛倒了,把這個想也搞顛倒了。這麼它又跟見相應,所以說行相是相同的,一個顛倒,它們都顛倒了。

  “此十二倒”,這個十二個顛倒,“依毗婆沙”,就是有部的論師來說,預流果全部斷完了。爲什麼原因?見是迷理的,跟相應法同樣,都是迷理,都是見所斷;見本身是見道所斷的,那麼它的相應法,當然也是見道所斷。

  這是有部的說法。但是其他的部就有另外的說法,那麼經部有經部的說法。

  下邊就是世親論主又引其他的部——分別部,分別部裏邊他們就是認爲,這十二個不一定是見所斷,他說有八個是見所斷,四個通修所斷。

  “謂樂淨中,各有想心,此四想心,預流未斷”,這十二個倒當中,樂顛倒、淨顛倒裏,樂的想、樂的心、淨的想、淨的心,這個預流果沒有斷。爲什麼沒有斷?

  他引經來證明,經裏邊有這麼一個頌,“尊者慶喜,告彼尊者辨自在言”,這個阿難給一個得初果的——辨自在,這是一個人了——得初果的人說。“由有想亂倒,故汝心焦熱。遠離彼想已,貪息心便淨”,就是他雖然證了初果了(我們說初果,見道的煩惱斷完了,修道斷的煩惱沒有斷,那麼他還有貪心),這個得了初果的人,因爲起了貪心,他心裏很熱惱,那麼阿難就勸他,用這個偈來教化他。他說因爲你心裏的想顛倒了,所以你心裏是焦熱,心裏就煩惱生起來了,而煩惱生起來就像熱鍋裏螞蟻一樣,坐立不安的,心焦熱,心裏很焦,很熱。只要你把想離開之後,你心就清淨了。那麼從這裏邊說,初果的人有想倒,有心倒了。如果你沒有想倒、心倒,怎麼他辨自在證了初果之後,他還有這個貪心起的時候,心、想都起顛倒呢?那麼這個是證明,樂、淨這個想、心的顛倒在初果的時候也有,那就是修所斷了。初果已經見了道了,他這個還沒斷,就是要修道才能斷掉。

  那麼根據這個頌,分別部就說這十二個顛倒,有四個是修道所斷的,通修道所斷的,見道、修道,這個都有。那麼八個,乃是見道所斷,這哪個八個你們自己去配了。常倒裏邊有,常的想倒、常的心倒、常的見倒,淨、樂、我都有想、心、見叁個倒,一共是十二個。那麼這四個,淨、樂的想、心顛倒,這四個,就根據分別部來說,是通見修所斷,因爲根據這個頌,在初果的那些聖者,他還有心顛倒、想顛倒。因爲我們說初果人,沒有斷除欲界修所斷的煩惱,一共九品了。斷了六品是一來果,他初果可能是一品也沒有斷,或者斷了五品,那麼這個時候沒有斷完了,也碰了一點點,他還能起貪心。但是這個貪心,我們說因爲見道之後,只要一說,馬上就息下去了,只要人家一提起,或者自己能夠提起正念了,馬上就息下去了,跟一般凡夫就不一樣。

  慶喜——就是阿難尊者,看到這個聖者起了煩惱,就給他說了這個頌,他馬上貪心就息下去了。但是這個頌證明聖者——初果的人,還有想顛倒、心顛倒。

  “由此頌文,故經部說,八想心倒,學未全斷”。那麼根據這個頌文,經部裏邊說,有八個想、心倒,不是四個了,有八個(就是想顛倒、心顛倒,每一個兩個了),這個見道之後都沒有斷完,可以通修所斷。這是經部的看法。經部看法,就是說,常、樂、我、淨四個見顛倒直接是見性了,是見道所斷的,而想顛倒、心顛倒,這個常樂我淨的這個八個,它們可以通修所斷,因爲這個頌,見了道之後,還可能起想顛倒、心顛倒。不一定是樂、淨,就是我跟這個苦,這個見了道的人,可能還會起這個顛倒,但是起來很容易滅下去。那麼經部的主張,就是八個顛倒通修所斷,見修所斷;四個顛倒,那才是真正見所斷。

  那麼爲什麼世親菩薩要把這個幾句話擺進去呢?那就是說,世親菩薩的意思,同意經部的說法。因爲明明擺在這個頌裏邊,很容易看出來,想、心顛倒在初果還沒有斷完,那麼經部就把一切的想、心顛倒,常、樂、我、淨裏邊的想,常、樂、我、淨的心,這個八個顛倒,全部歸于見修所斷,不但是見道,有的是還通修所斷的,他以頌爲證明。

  

  那麼下邊,是要講慢了。我們說這個慢,對我們修行的人,是個大障礙。自己要好好地把自己檢查一下,到底我們有多少慢在裏邊。本來我們說,這個貪瞋癡慢疑見六個煩惱,慢就是一個。現在把慢,把它分開來,分了七個,還可以成九個。這樣子爲什麼要分析?就是要把慢認識清楚,認識清楚才能消滅它。你如果不認識它的話,你糊裏糊塗,消滅不了它的。那這個慢就是我執的一個最大的護擁者,一切我執在哪裏表現?就在慢上表現。這個我執你怎麼知道你有我執呢?從你有慢心裏一看就看出來了。所以我們要看修行是不是上路了,就看他慢心有沒有。真正修行上路了,是把我執要滅下去,“降伏我執大魔求加持”,這個要把它降伏。他如果一直他的我執的表現息下去了,我執在現行不起了,那就是修行有成效了。如果你我執很厲害,甚至于比以前更大,那麼你修行是退了,走到反道去了。那麼這個我執的最大的表現就在慢上看。我執你這個東西你拿不出來的了,又看不到的,那就是從慢上看,有慢就知道有我執,慢的大厲害,那我執就厲害。所以好好地把慢,要把它仔細地琢磨一下。

  

  丙五 明七九慢

  丁一 正明七九慢

  從此第五,明七九慢。就中分二:一正明七九慢,二明未斷不起。且第一明七九慢者,論雲:爲唯見隨眠,有多差別,爲余亦有?頌曰:

  慢七九從叁  皆通見修斷  聖如殺纏等  有修斷不行

  “從此第五,明七九慢者”,把慢分七個,又分九個…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