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边见。执边见——执常执断,身见——就执我我所,所以这两个颠倒,是身见、边见所包含的。
“迷粗果故,故见苦断”,身见、边见是果,有了这个身,然后执了这个身是边,有常,或者是断,这个是果。所以说既然是从果而迷,产生这个非因执因的,所以是见苦所断,苦是果么。那么为什么非因执因是见苦所断呢?就是这个原因。
下边讲戒禁取。戒禁取,里边有两类。一个是非因执因,一个是非道计道。我们非因执因的问题解决了,还有非道计道,这一个东西。
非因执因有两类,这里再分析一下。非因执因,总分两类,一个是“迷执我常法起,二迷宿作苦行等起”,一个就是非因计因,一个是执,一个常的、我的一个创造主,他能造世间,本来不是他创造的,你说是他创造的,非因执因。那么这一种,前面破掉了。常、我是从这个见苦所断的。
另外一个,“迷宿作苦行等起”,就是他执着……。他以前,前辈子修了苦行,现在能生天,那么就是说,牛戒了、狗戒了,就是产生这样子的了。因为我们昨天讲过了,这些外道有通,他看到一个狗,或者一个牛死掉以后生天了,他就——因为他智慧有限了——只看见目前的:它是一个狗,后来它生天,他就执着,受狗这么样子做,吃苦,那就会生天。他们以为苦吃够了,就会生天去了,受享乐了。那么狗跟牛,是苦的了。狗吃什么的呢?一般说吃大便的——那么当然了,洋人的狗吃牛奶也有了,一般农村里的狗,吃大便的。那么这个牛,吃草吃水的。这样子刻苦的生活,他们认为就是能生天的因,这样子也是非因执因了。这一类,他们迷了这个现在的苦行,现在受的苦,能将来生天,也是从果上看的,所以也是见苦所断。
“此二迷苦果”,这个第一类也好,第二类也好,都是从苦谛上(果上)来看这个事情,所以说虽然是非因执因,它的内涵重点还是在果上看。所以是见苦所断。
另外一个,非道计道,非道执道也有两个。一个是执有漏的戒,“为解脱道。此迷苦果故,亦唯见苦断”,有漏的戒,就是我们说的五戒、八戒之类的了。它本身是能够得到涅槃的原因,因为由戒才能生定,有了定之后,才发这个无漏的般若的智慧,那就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但是你如果执有漏的戒,没有无漏的定慧的话,那个解脱也得不了,所以不能偏执了。持戒的目的是生定慧,不是就戒是够了的。那么既不能离开戒,也不能执着只要持戒就够了,所以说我们要……。单是执着戒就能解脱的话,也是非道计道。这也是迷苦果。因为这个有漏的戒,它能够感到生天了,这一类的果,他认为就是解脱了。这些就是迷果起的,见苦断。
第二,“执谤道邪见及疑,为清净道”,谤道的邪见,真正是清净的道,能出离的道,你毁谤它不能出离,这个邪见,还有怀疑,这个本来是不对的,但是你执着它这个才是清净的。像提婆达多一样,他把佛的道——八正道——诽谤说不能出离,自己立一个道,那么这样子的非道计道,这是迷道谛了,直接跟道谛相违的。这个是见道所断。
所以说见道所断里边有一个戒禁取,就是指这一类,而大部分的戒禁取,还是见苦所断。我们前面的八十八使里边,见苦下边五个见全的;见集下边——边见、身见是果上起的——当然集灭里边不会有它;而这个戒禁取,这里讲清楚了,只有见苦、见道下边有它,见集、见灭是没有。见灭当然更不会有它了,他不是迷灭谛了,他是迷因,但是,迷因不是迷集,它从果上看的,这是见苦所断。直接违背道谛的那些邪见疑,执它为清净道的话,那是直接违背道谛的,是道谛所断。所以说前面八十八使里边,大家回忆一下,见苦、见道里边有戒禁取,见集、见灭里边没有它,也是这个原因。
那么下边我们讲四倒。我们现在在世界上,都在颠倒里过生活。什么倒?常、乐、我、净。这个世界本来是无常的,一定要执它是常的。千秋之业,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后,还要传之万代,始皇、二世、三世,一一想传下去;哪知道是无常,传到二世马上就垮台了,那么无常执常。不净执净,这个世界上到处秽污的,这个人本来是血肉、痰、涕、大小便所组成的,而执为是清净的,这是颠倒。
没有我的,偏偏要来一个我,我要怎么办,我要怎么办,我要创造什么大的什么伟大事业,以我为中心,一切要听我指挥。没有那个事情。本来没有我,你这个我哪里来呢?一切法本来自性空,你说它是有的。所以这些都是四个颠倒了。
那么这个四个颠倒,就是常、乐、我、净了。常是边见里边的,没有我执我是身见里边的。“明四倒”,下面我们专门讲这个四个颠倒。
丙四 明四倒
从此第四,明四倒。论云:如前所说,常我倒生,为但有斯二种颠倒问也?应知颠倒,总有四种,谓一于非常执常颠倒,二于诸苦执乐颠倒,三于不净执净颠倒,四于非我执我颠倒答也。如是四倒,其体云何?颂曰:
四颠倒自体 谓从于三见 唯倒推增故 想心随见力
“从此第四,明四倒。论云:如前所说,常我倒生”,这个接着前面来的。前面讲戒禁取从常我二倒而生的。那么“为但有斯二种颠倒”,是不是只有这么两个颠倒呢?前面讲了常倒、我倒,那么颠倒是不是只有这么两个呢?提一个问题,这是《俱舍论》提的问题。“应知颠倒,总有四种”,他的回答,就是说我们应当知道颠倒不是只有两种,总的说有四种。
“谓一于非常执常”,一个是常倒,本来是无常的,你执它是常的,就是执常的颠倒,这个前面讲过的。
“于诸苦执乐颠倒”,对于一切法,我们说不要说是佛教,那现在的世间某些哲学思想也是知道一切法都是无常的,刹那刹那变化,没有一个法能够安住一刹那的,每一刹那都在变,无常。再进去,无常就是苦了,假使能常的,就是安乐了,但是一切法再好,你无常的。今天是好得不得了,明天怎么你不知道!今天做皇帝,明天就被人家抓起来杀头了,这个就是苦的,不能常保的。所以说,本来一切法世间上都是三苦、八苦,但是你执有快乐,这世间是乐的,拼命追求,这是乐倒。
“于不净执净颠倒”,一切法本来是不干净的,尤其是男女之身,大小便满的,你就想一想嘛,这个人的身上汗那么臭,大小便又那么臭,它是产生大小便的一个机器,你说有什么干净呢?我们说厕所大家都讨厌,感到臭,不愿意进去。厕所还是本身干净,是人的大小便给它打脏的,而人却是本身产生大小便的东西,那比厕所要脏得多,却执它是净,那是大大的颠倒。
“于非我执我颠倒”,一切法本来没有我的,没有自在,没有主宰的,一定要执着这是……,我要做主,我要有主宰。这是我的颠倒。
那么总的来说,不但是有常、我二倒,一共是有四个倒:常倒、乐倒、净倒,还有这个我的颠倒。常、乐、我、净,就是这个东西。
“如是四倒,其体云何”,那么这个四个颠倒,到底以何为体呢?
“颂曰: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四颠倒的体,就是三个见里划出来的。“唯倒推增故,想心随见力”,为什么只有四个倒?其它的不叫倒,它有它的原因。“唯倒”一个原因,“推”,一个原因,“增故”,这个三个原因,所以要立这个四个颠倒。
那么其它的呢,经里边说,有想颠倒、心颠倒,到底是什么?把它解释一下。所以论就是讲经的,论通了,经里东西也就通了。经里问题都是论里边解,给它都解了。
释曰:初两句出体,第三句废立,第四句通经。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者:谓边见中,唯取常见,以为常倒;于见取中,取计乐净,为乐净倒;于身见中,唯取我见,以为我倒也。
“释曰:初两句出体,第三句废立,第四句通经”,那么先出体。“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四颠倒的体是什么呢?就是三个见。哪三个见?“谓边见中,唯取常见”,边执见里边断、常二见,取它一个常见,就是一个倒,“以为常倒”。
“于见取中取计乐净,为乐净倒”,本来是不干净的,说它是干净;本来是苦的,说它是乐,这是见取。以劣执为胜,本来不是那回事,执它那么殊胜,这是见取。净倒、乐倒是见取里边出来的。身见里边执个我,本来没有我的,你说有一个我,这是从身见来的,所以说,这个常乐我净四个倒,就是身见、边见跟见取三个见里边产生的。
唯倒推增故者,此举三因,以立四倒。言三因者,一一向倒故,二推度性故,三妄增益故。谓戒禁取,非一向倒,执有漏道得净涅槃,虽非究竟断惑证灭,而能暂时离染证灭,缘少净故,非一向倒。断见邪见,非妄增益,无门转故。余贪瞋等,不能推度,非见性故。是故余惑,非颠倒体。
那么为什么要安四个倒?“唯倒推增故”,“此举三因,以立四倒”,这四个颠倒,立四个,不是没有原因的。既不能五个,也不能三个,因为要符合三个原因才能立倒,而这四个东西就符合这三个原因的。
言此三因,哪三因呢?一是“一向倒故”,二是“推度性故”,三是“妄增益故”。那么下边一个一个讲。
“谓戒禁取,非一向倒”,这个要立四个倒,要一向是颠倒的,没有一点点靠近真理的那一方面的。戒禁取是不是倒?不能说倒!因为你说,“执有漏道得净涅槃,虽非究竟断惑证灭,而能暂时离染证灭,缘少净故,非一向倒”,戒禁取,不管是我们佛教内部的五戒、八戒,或者是外道的那些,他们执着那个戒禁取。假使外道的,他执生天,我们佛教里边,执五戒、八戒,它也能够感人天的福报。这个它有它的一部分的真理,不是全部颠倒。我们要四颠倒,要一向倒,没有一点点正的。
“有漏道得净涅槃”,就是说我们佛教的五戒、八戒了,它真正的证涅槃,虽然不可能的,不能究竟地断烦恼证灭,证那个择灭,但是,他也可以生人天,…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