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

  俱舍论颂疏讲记-贤圣品

  

  目 录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二 1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1

  

  甲一 总明道体性 1

  

  甲二 明道所证谛 5

  

  乙一 明四谛 5

  

  丙一 正明四谛 5

  

  丙二 别明苦谛 14

  

  乙二 明二谛 23

  

  甲三 约圣道辨人 27

  

  乙一 明圣道加行 27

  

  丙一 总标加行 27

  

  丙二 广明加行 30

  

  丁一 明身器清静 30

  

  丁二 明五停心位 41

  

  戊一 总标 41

  

  戊二 别释 43

  

  己一 释不净观 43

  

  庚一 明行相 43

  

  庚二 诸门分别 50

  

  己二 别释持息念 58

  

  庚一 明念差别 58

  

  庚二 明息差别 66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三 71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 71

  

  丁三 明四念住 71

  

  戊一 明别相念住 71

  

  戊二 明总相念住 80

  

  丁四 明暖等四善根 82

  

  戊一 明善根观行 82

  

  戊二 诸门分别 104

  

  戊三 明善根胜利 112

  

  戊四 明三乘转根 115

  

  戊五 明得果久近 118

  

  乙二 约三道辨人 120

  

  丙一 明三道建立 120

  

  丁一 约现观位明 120

  

  戊一 明十六心 120

  

  己一 正明十六心 120

  

  己二 明十六心依地 130

  

  己三 明忍智次第 131

  

  己四 明见修道别 132

  

  戊二 依位建立 136

  

  己一 依十五心 136

  

  己二 依第十六心 140

  

  庚一 明建立果位 140

  

  庚二 明住果非向 144

  

  丁二 约修无学道 146

  

  戊一 明德失数 146

  

  戊二 历位广明 149

  

  己一 明预流七生 149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 156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 156

  

  己二 明一来向果 156

  

  己三 明不还向果 163

  

  庚一 明不还向果 163

  

  庚二 明果位差别 167

  

  辛一 明七种不还 167

  

  辛二 明九种不还 176

  

  辛三 明七善士趣 182

  

  辛四 明非生上界 183

  

  辛五 明杂修静虑 185

  

  辛六 明净居唯五 187

  

  辛七 明身证不还 189

  

  己四 明阿罗汉向果 192

  

  庚一 明向果差别 192

  

  庚二 因论明治道 194

  

  辛一 明地由道离染 194

  

  辛二 明道引离系得 196

  

  辛三 明道离染通局 197

  

  辛四 明近分道 199

  

  辛五 明世道缘行 201

  

  庚三 明尽智后智 203

  

  庚四 明道果 205

  

  辛一 明沙门性果 205

  

  辛二 明立四果因缘 208

  

  辛三 别明中二果 210

  

  辛四 明沙门果异名 211

  

  辛五 明沙门果依身 219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五 222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 222

  

  庚五 明六种姓 222

  

  辛一 明六阿罗汉 222

  

  辛二 明六性先后 225

  

  辛三 明从姓果退 226

  

  辛四 明学凡种姓 229

  

  辛五 明三退 230

  

  辛六 明退果时相 234

  

  辛七 明练根不同 235

  

  辛八 明无学九人 238

  

  丙二 明七圣人 239

  

  丁一 建立七圣 240

  

  丁二 明俱慧解脱 242

  

  丙三 明学无学满 243

  

  乙三 明诸道差别 245

  

  丙一 明四道 245

  

  丙二 明四通行 247

  

  丙三 明菩提分法 249

  

  丁一 举数释名 249

  

  丁二 明出体 251

  

  丁三 明念住等 254

  

  丁四 明觉分增 256

  

  丁五 明漏无漏 258

  

  丁六 依地分别 258

  

  丙四 明证净 260

  

  丙五 明正智解脱 266

  

  丁一 明二支 266

  

  丁二 明解脱时 268

  

  丁三 明断障时 268

  

  丁四 明灭断离 269

  

  丙六 明厌离通局 270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二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甲一 总明道体性

  

  贤谓贤和,圣谓圣正。此品广明,故名分别。

  

  《贤圣品》是第六品。“贤谓贤和”,先说贤圣品的体,什么叫贤?“贤谓贤和,圣谓圣正。此品广明,故名分别”,这个很道地。贤是什么?贤和。贤是有德的叫贤,他要和什么呢?协调僧众。我们的僧团就叫和合,要和合。

  

  所以说僧团里边最忌斗争的事情,不和的事情。意见相分歧,做的事情不一样,自己寮房里唱反调,一个人闹别扭,都是不和的表现,绝对要除掉。怎么除掉?把你的我执去掉就除掉了。顺人家,不要随顺自己。一定要“我要怎么样”,那就糟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要怎么样”,这个世间就几亿个怎么样,怎么容得下呢?你随人家就可以了嘛,人家要怎么样,只要不违法违戒的,你就随他就好。大家要争的话,就麻烦了。所以僧团里边讲六和。六和不是没有原则性的,原则是有的,大家顺着这个原则叫和合。不是没有原则和合,你唱歌,我也唱歌,乱七八糟的,这个就不行了。你犯戒,他也犯戒,这个就不是和合。和合的原则性就是僧团里边的共同规则,在这个规则之下,大家要和合。六和,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等等。那么和合是我们必要的条件。贤就是有德能和的,事和,在事上都能够和合。

  

  海公上师讲经的时候打这个比喻,假使从大殿外面要拿一个方桌子进来,有的人主张从正门进来,有的人说从边门进来。从正面进来的,要经过一个弯道,一个桌子放在旁边的,要经过几个弯道,经过人家座位,挤来挤去的,麻烦。有的人他说边门进来,直接摆在那里就可以了。但是,主张从正门进来的人多,虽然从边门进来的意见是对的,但是不要强辩,不要跟他吵起来,随他正门进来。反正经过几个转折,还是到那个地方,只要到得到的,那你不要跟人家争了。当然说,大家是聪明的,认为你意见对,附和你的,跟你说从旁门进来也可以,从旁门进来,这是更好。如果大家的意见扭不过来,一定要正门进,你说要从旁门进,吵起来、打起来,那不如你也顺着他,正门进来,你也帮他一起抬。虽然经过一些座位,扭来扭去、翻来翻去是麻烦一点,毕竟还是到那边。

  

  这个就是和合,举一个例,不要强执自己的意见,总是随顺大家。只要这个事情是合理的,做得到的,是可以做的,行得通的,即使它不是那么直截了当的,也就是随顺他一下。不要为了这个事情,硬说我对,你不对,吵起来,就不必了。这是和合的一定要具备的条件。我们很多人会这样子,总是以为自己对得不得了。这个意思就是说,即使你对,还是要将就人家,只要他做得是不错,就对了。假使你是不对的,你跟人家大吵大闹的话,那更糟糕了。所以说,不要自以为对了,就一定让人家来听你的话。在僧团里,很多人会这样的,都是要听我的,而不听你的,这是我慢的表现。

  

  今天有位同学来,我就指给他说,你这个毛病,主要是把《上师供》两句话,好好地、慢慢地去体味,你根本毛病除掉了,其它小的枝节,自然会慢慢消灭的。哪两句话呢?“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这两句话,我想大家都可以把它摆在心上。持爱自己,要为自己争,为自己,要听自己的,这样子,“灾害百损门”,一切灾害都会在这里产生;持爱有情,这是功德的基础,一切功德都从利他方面产生的。

  

  所以这两句话对我们佛教徒非常重要,但是做到的人很少。那么你做不到,慢慢地向这个方向走也是好的。不要把这两句话,早上念了半天,耳边风,念过了丢在一边,不晓得哪里去了,碰到事情就是我慢贡高又来了。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凡夫,都是从社会上来的,有不少我慢贡高表现蛮厉害的,习气重的,希望这个地方多下点功夫。一切法都是缘起法,你的习气也是缘起,过去的因缘和合而来的,那么你只要有净的缘起,就可以把你习气去掉,这个是不难的。不要说:“我就是秉性难改,我就是这么的,没有办法的。”哪里没有办法的?你成佛还要成,习气磨不了?那没有这个话。

  

  “圣谓圣正”,什么叫圣正呢?这个正就是涅槃,圣者就得到涅槃的道理的,就是见道以上的,这是圣正,圣者。我们再具体地说,贤是加行道,圣是见道以上的。那么这个是《贤圣品》。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真正归依三宝,是归依贤圣僧。我们这些凡夫僧还挨不到,不是归依的对境。但是我们在贤圣僧的下边,也附带地包进去了。所以,对在家人说三宝要恭敬。真正对僧人来说,人家归依的是“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你是不是贤圣僧?你还没有到这个地位,要惭愧。不要说这个在家人不恭敬,看了我不磕头,不供养,啥东西,发脾气,这个太惭愧了。你贤圣僧达到没有嘛?真正归依三宝,是贤圣僧。当然对居士来说,不要说:“你不是贤圣僧,我不必恭敬你的。”这个也不能起!三宝的体,贤圣僧的后备军,就是现在的僧人。哪…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