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要分别。这十六个心,都是现观,观察四谛的。这第十六刹那,虽然是属于修道,但是本身任务还是见道的事情。所以这十六刹那不能断修所断的惑,只能断见道的惑,是第十五刹那的解脱道,第十五刹那的道类忍,断的是色、无色界见道下的烦恼,第十六刹那的道类智是前面断烦恼的解脱道,跟修惑不相干的。所以有的人以为,这是修道的,该断修惑了,不行的,它断的是见惑,是道类智忍的解脱道,一个无间道,一个解脱道,干的是一个事情,就是断色、无色界道谛下的烦恼。所以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见道、修道不要混淆,不要看到这个十六刹那是修道,就把修惑加进去,这个修惑还没有动的,还是在见道的事情。所以这个十六刹那,全都是谛现观,是观察四谛十六行相。
“此总有三种,谓见缘事别”,有三种现观,叫见现观,缘现观,事现观。这个你就看什么《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什么《佛教概论》,什么东西,那没有了。这些是细致东西,那些初级的东西不会有的。如果初级东西,那么多写进去,那就成了一本《俱舍论》,不是讲那些介绍的佛教了。
释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生无漏法,名苦法智忍。
“释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彼欲界苦圣谛境,生无漏法,名苦法智忍”,世第一是有漏道,这个善根无间,没有间隙。这一剎那,第二剎那,接着来的第二剎那,还是缘欲界的苦,这个我们讲过的。世第一的时候缘欲界的苦,一剎那一个行相,假使钝根的就是留苦、无常,假使利根的,留非我,或者留空行相,只有一个行相。
这个行相,在世第一已经固定了,那么进入见道的时候,当然缘的还是那个行相。但是能缘心不一样了,能缘的心产生一个无漏的智慧来了,无漏慧。我们前面讲的,净慧随行名对法。净慧,无漏慧,随行,它相应的法,俱有法,这都叫对法。那么无漏慧什么时候开始啊?就是这时候开始。对观四谛,对向涅槃,真正的对观、对向在见道的时候开始。在以前没有见道之前,只是用有漏的慧,闻思修慧,依了那个方便的对法,就是说《发智论》、《六足论》,那些论来研究,来观察,或者观修,这个还是有漏道,属于前面的加行的。到你后来,真正地进入见道,无漏慧生了。
这个无漏慧生了,可以说是个惊奇的事情。一切世间的科学都是这么说的,有的,不能使它没有,你把物质消灭了,能量还在,总是有这个东西;没有的不会产生,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你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是空中生嘛?这个空,本来本身还是有缘起在里边,不是什么都没有啊!如果什么都没有的空,你要生一个东西出来,不会的。所以我们这个佛教的空,不要跟世间上的什么都没有的空,两个混淆起来。什么都没有的空,叫无,一切都没有,无当中不能生有,空当中能生有,这两个东西要辨别。科学里边,无中不能生有,有的不能使它无,这是对的。如果是空中不能生有,有不能生空,那就错掉了。空跟无的概念是绝对不同的。这个我们学中观就会知道。
这个无漏法,在世间上是奇迹。我们无始以来老众生,从来没有一个无漏法出现的。你要生起一个法,总是同类因。假使说善的生善的,色法生色法,世间上,母亲生孩子,这样子生,你说前面没有的,你怎么生出来呢?这个是惊奇的事情,缘起,佛有这个智慧,就可以造成你这个因缘的缘起,产生无漏慧,否则不叫佛法,就是外道。外道你再怎么修,再怎么练,练来练去,有漏道,无漏道生不出来的。佛法跟外道的差异不同,就是佛有这个智慧,叫你修一些法,最后能够生起无漏道来。外道没有这个能力的。所以说佛法跟外道法,这个就是最大的一个分别。一样你修行,看看差不多,他也说不要做恶事,也说修善,他也说不要杀生,不要偷盗,差不多嘛,我们修那个法,不是也可以解脱吗?不行的,它的缘起不能产生无漏道的。佛教的缘起,决定产生无漏道。只要依真的佛说,不论哪一个宗派,都会生无漏道。这是佛的惊奇之处,也是一个奇迹。有漏的中间,突然产生无漏道出来了。这个无漏的善,又不是无因无故的,有因有缘的。什么因缘?就是前面的,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暖、顶、忍、世第一,就会产生无漏道。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个东西。你说我要开悟,这个不要,完了,你这个不要,你因缘没有了,你怎么开悟?
所以世间上的人,愚痴,也就愚痴这里,他偏偏把佛说的东西不要看,自己要创一条捷径,快路。当然你过去善根,这些修过的,在明师的指点下,过去善根触动,遇到善知分位的善说法师,他可以指点你,直接上去。那么你这个要几个条件?一个要你有那个善根;二个要你碰到明师。如果你没善根,明师来也没有办法。有的人,总希望修密法,最好碰上佛化的人来指示我,我可以一下子即生成佛。为了这个,到处奔波,这里不够,跑到四川,康定,跑到色达,乃至要进藏。哪知道,你不是一个法器,你前面没有善根,佛亲自给你说法,你也成就不了了。你把自己成了器了,再去。那么你还是老老实实的,把自己练成一个法器。你是不是一个法器?你自己看嘛,你这个善根,你有没有?这个善根的相你有没有?这个我们书上讲的都可以照镜子嘛。暖的相,你有没有?顶的相有没有?什么相?四谛十六行观,你观不观得起来?你得定了没有?这些你都可以自己问自己。没有,那你怎么见道呢?所以说你这个东西,因缘所生法。你把缘起知道之后,你自然果会得到了。缘起没有,你要望一个果,这是妄想。世间人嘛,都欢喜贪便宜,不要因,要一个果。那么所以说,佛法,修的人再多,证道的人很少,也是这个原因。你即使知道因缘之后,也不是我知道了就行了,还得艰苦奋斗,去干啊,实干的,实干要修苦行啊!你一天到晚,舒舒服服的,吃得好,穿得好,尽管你什么都知道,也不行,也不能马上见道了。
这个苦法忍,稀奇在这里,前面的因缘够了之后,就会无间生起一个无漏法,叫苦法忍。这个在佛教上,是一个特别重视的事情。所以在五类分别门,特别开一门,叫剎那性。这个我们前面学过的,都知道了。剎那性为什么要把它提出来?那只有一剎那有什么稀奇呢?摆五类分别门,占一个门?就是重要,非占一门不可。这是有特殊意义的一个法。
苦忍无间,缘欲界苦谛,次生法智,名苦法智。此智无间,次缘余界上二界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
这个苦法忍无间之后,“即缘欲界苦谛,次生法智”,还是缘欲界的苦谛。这个忍一剎那之后,就生智。忍智的差别,以后我们再说,这都是慧的作用不同,一个叫忍,一个叫智,总的说,体都是慧,无漏慧,就是净慧,也就叫对法。真正的对法是无漏慧。这个智慧叫苦法智。先生忍,后生智。“此智无间,次缘余界”,就是上二界,苦谛。为什么观余界的苦圣谛,不观欲界的集谛、道谛呢?你观的是下边苦谛,上边苦谛,跟下边苦谛是有相似性,你能观它。集谛,你欲界的都没有观,你怎么观上界的呢?我们经常说的,那个文学,你把古典的,中国的文学学好了,再学外国的文学,才有基础。你中国的文学都没有,你学了两个外语,你说我通了外国的文学了,没有那个事情。那就是说,你下边的苦谛,欲界苦谛知道之后,那么相类似的,上二界的苦谛才能观了。欲界苦谛的基础没有,你怎么观上面呢?所以先要观欲界,欲界苦谛观了之后,决定是观上二界的苦谛,不能超越,“我先观道谛”,道谛的基础,你欲界都没有观过,怎么观上边的呢?没有基础,等于说,你学文科的人,你说我要做工程师,你理工科没有学过,你怎么工程师呢?
“有类智忍生”,观了上界的苦圣谛的境之后,产生智慧,不是法智法忍,类智类忍,“有类智忍生”,苦类智忍生了,叫苦类智忍。那么这个苦类智忍,无间,第二个剎那,还是缘上界的境,苦类智生了。法智是欲界的智慧;上界的智慧跟欲界的智慧相同类的,叫类智,同是苦谛,所以是同类的。你欲界的知道之后,同类的就知道了。如果欲界不知道,同类的苦谛也不能知道。所以说,先观欲界苦谛,生了法忍、法智,然后观上界的苦谛,得到类忍、类智,先是苦类忍,苦类忍无间,还是缘那个上界的境,苦谛的境,一个类智生,叫苦类智。
如缘苦谛,有此四心,缘集灭道,各生四亦然,谓苦类智后,缘欲集谛,生集法智忍,此忍无间,生集法智,此智无间,缘上界集谛,生集类智忍,此忍无间,生集类智。此智无间,缘欲灭谛,生灭法智忍,此忍无间,生灭法智,此智无间,缘上界灭,生灭类智忍,此忍无间,生灭类智。此智无间,缘欲道谛,生道法智忍,此忍无间,生道法智,此智无间,缘上界道谛,生道类智忍,此忍无间,生道类智。故于四谛,各有四心,成十六心。
“如缘苦谛,有此四心,缘集灭道,各生四亦然”,缘苦谛有四个心生,法忍、法智、类忍、类智,那么同样,这个以此类推。缘集谛、灭谛、道谛,同样,各有四个净慧会生出来的。
“谓苦类智后,缘集谛”,他还是道地,圆晖法师恐怕我们自己了解不了,还是再举几个例。他说苦类智生了之后,又回过来,要观集谛。集谛要从欲界观起,你自己在欲界,当然从欲界观起,“生集法智忍”,集谛的法智忍生出来。“此忍无间,生集法智”,一个忍一个智,这是一个解脱道,一个无间道。忍是无间道,智是解脱道。忍是断烦恼,正在断,智就是解脱道,宣布断掉了。“此智无间”,这个智无间,因为欲界的集谛缘过了,要缘上界的集谛。缘上界集谛生集类智忍,先是忍,无间道,此忍无间又生集类智,解脱道。此…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