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41

  ..續本文上一頁個要分別。這十六個心,都是現觀,觀察四谛的。這第十六刹那,雖然是屬于修道,但是本身任務還是見道的事情。所以這十六刹那不能斷修所斷的惑,只能斷見道的惑,是第十五刹那的解脫道,第十五刹那的道類忍,斷的是色、無色界見道下的煩惱,第十六刹那的道類智是前面斷煩惱的解脫道,跟修惑不相幹的。所以有的人以爲,這是修道的,該斷修惑了,不行的,它斷的是見惑,是道類智忍的解脫道,一個無間道,一個解脫道,幹的是一個事情,就是斷色、無色界道谛下的煩惱。所以這個,我們要搞清楚。見道、修道不要混淆,不要看到這個十六刹那是修道,就把修惑加進去,這個修惑還沒有動的,還是在見道的事情。所以這個十六刹那,全都是谛現觀,是觀察四谛十六行相。

  

  “此總有叁種,謂見緣事別”,有叁種現觀,叫見現觀,緣現觀,事現觀。這個你就看什麼《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什麼《佛教概論》,什麼東西,那沒有了。這些是細致東西,那些初級的東西不會有的。如果初級東西,那麼多寫進去,那就成了一本《俱舍論》,不是講那些介紹的佛教了。

  

  

  

  

  釋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緣欲界苦聖谛境,生無漏法,名苦法智忍。

  

  “釋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緣彼欲界苦聖谛境,生無漏法,名苦法智忍”,世第一是有漏道,這個善根無間,沒有間隙。這一剎那,第二剎那,接著來的第二剎那,還是緣欲界的苦,這個我們講過的。世第一的時候緣欲界的苦,一剎那一個行相,假使鈍根的就是留苦、無常,假使利根的,留非我,或者留空行相,只有一個行相。

  

  這個行相,在世第一已經固定了,那麼進入見道的時候,當然緣的還是那個行相。但是能緣心不一樣了,能緣的心産生一個無漏的智慧來了,無漏慧。我們前面講的,淨慧隨行名對法。淨慧,無漏慧,隨行,它相應的法,俱有法,這都叫對法。那麼無漏慧什麼時候開始啊?就是這時候開始。對觀四谛,對向涅槃,真正的對觀、對向在見道的時候開始。在以前沒有見道之前,只是用有漏的慧,聞思修慧,依了那個方便的對法,就是說《發智論》、《六足論》,那些論來研究,來觀察,或者觀修,這個還是有漏道,屬于前面的加行的。到你後來,真正地進入見道,無漏慧生了。

  

  

  這個無漏慧生了,可以說是個驚奇的事情。一切世間的科學都是這麼說的,有的,不能使它沒有,你把物質消滅了,能量還在,總是有這個東西;沒有的不會産生,無中生有是不可能的。你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是空中生嘛?這個空,本來本身還是有緣起在裏邊,不是什麼都沒有啊!如果什麼都沒有的空,你要生一個東西出來,不會的。所以我們這個佛教的空,不要跟世間上的什麼都沒有的空,兩個混淆起來。什麼都沒有的空,叫無,一切都沒有,無當中不能生有,空當中能生有,這兩個東西要辨別。科學裏邊,無中不能生有,有的不能使它無,這是對的。如果是空中不能生有,有不能生空,那就錯掉了。空跟無的概念是絕對不同的。這個我們學中觀就會知道。

  

  這個無漏法,在世間上是奇迹。我們無始以來老衆生,從來沒有一個無漏法出現的。你要生起一個法,總是同類因。假使說善的生善的,色法生色法,世間上,母親生孩子,這樣子生,你說前面沒有的,你怎麼生出來呢?這個是驚奇的事情,緣起,佛有這個智慧,就可以造成你這個因緣的緣起,産生無漏慧,否則不叫佛法,就是外道。外道你再怎麼修,再怎麼練,練來練去,有漏道,無漏道生不出來的。佛法跟外道的差異不同,就是佛有這個智慧,叫你修一些法,最後能夠生起無漏道來。外道沒有這個能力的。所以說佛法跟外道法,這個就是最大的一個分別。一樣你修行,看看差不多,他也說不要做惡事,也說修善,他也說不要殺生,不要偷盜,差不多嘛,我們修那個法,不是也可以解脫嗎?不行的,它的緣起不能産生無漏道的。佛教的緣起,決定産生無漏道。只要依真的佛說,不論哪一個宗派,都會生無漏道。這是佛的驚奇之處,也是一個奇迹。有漏的中間,突然産生無漏道出來了。這個無漏的善,又不是無因無故的,有因有緣的。什麼因緣?就是前面的,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暖、頂、忍、世第一,就會産生無漏道。所以我們要重視這個東西。你說我要開悟,這個不要,完了,你這個不要,你因緣沒有了,你怎麼開悟?

  

  所以世間上的人,愚癡,也就愚癡這裏,他偏偏把佛說的東西不要看,自己要創一條捷徑,快路。當然你過去善根,這些修過的,在明師的指點下,過去善根觸動,遇到善知分位的善說法師,他可以指點你,直接上去。那麼你這個要幾個條件?一個要你有那個善根;二個要你碰到明師。如果你沒善根,明師來也沒有辦法。有的人,總希望修密法,最好碰上佛化的人來指示我,我可以一下子即生成佛。爲了這個,到處奔波,這裏不夠,跑到四川,康定,跑到色達,乃至要進藏。哪知道,你不是一個法器,你前面沒有善根,佛親自給你說法,你也成就不了了。你把自己成了器了,再去。那麼你還是老老實實的,把自己練成一個法器。你是不是一個法器?你自己看嘛,你這個善根,你有沒有?這個善根的相你有沒有?這個我們書上講的都可以照鏡子嘛。暖的相,你有沒有?頂的相有沒有?什麼相?四谛十六行觀,你觀不觀得起來?你得定了沒有?這些你都可以自己問自己。沒有,那你怎麼見道呢?所以說你這個東西,因緣所生法。你把緣起知道之後,你自然果會得到了。緣起沒有,你要望一個果,這是妄想。世間人嘛,都歡喜貪便宜,不要因,要一個果。那麼所以說,佛法,修的人再多,證道的人很少,也是這個原因。你即使知道因緣之後,也不是我知道了就行了,還得艱苦奮鬥,去幹啊,實幹的,實幹要修苦行啊!你一天到晚,舒舒服服的,吃得好,穿得好,盡管你什麼都知道,也不行,也不能馬上見道了。

  

  這個苦法忍,稀奇在這裏,前面的因緣夠了之後,就會無間生起一個無漏法,叫苦法忍。這個在佛教上,是一個特別重視的事情。所以在五類分別門,特別開一門,叫剎那性。這個我們前面學過的,都知道了。剎那性爲什麼要把它提出來?那只有一剎那有什麼稀奇呢?擺五類分別門,占一個門?就是重要,非占一門不可。這是有特殊意義的一個法。

  

  

  

  

  苦忍無間,緣欲界苦谛,次生法智,名苦法智。此智無間,次緣余界上二界苦聖谛境,有類智忍生,名苦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苦類智。

  

  這個苦法忍無間之後,“即緣欲界苦谛,次生法智”,還是緣欲界的苦谛。這個忍一剎那之後,就生智。忍智的差別,以後我們再說,這都是慧的作用不同,一個叫忍,一個叫智,總的說,體都是慧,無漏慧,就是淨慧,也就叫對法。真正的對法是無漏慧。這個智慧叫苦法智。先生忍,後生智。“此智無間,次緣余界”,就是上二界,苦谛。爲什麼觀余界的苦聖谛,不觀欲界的集谛、道谛呢?你觀的是下邊苦谛,上邊苦谛,跟下邊苦谛是有相似性,你能觀它。集谛,你欲界的都沒有觀,你怎麼觀上界的呢?我們經常說的,那個文學,你把古典的,中國的文學學好了,再學外國的文學,才有基礎。你中國的文學都沒有,你學了兩個外語,你說我通了外國的文學了,沒有那個事情。那就是說,你下邊的苦谛,欲界苦谛知道之後,那麼相類似的,上二界的苦谛才能觀了。欲界苦谛的基礎沒有,你怎麼觀上面呢?所以先要觀欲界,欲界苦谛觀了之後,決定是觀上二界的苦谛,不能超越,“我先觀道谛”,道谛的基礎,你欲界都沒有觀過,怎麼觀上邊的呢?沒有基礎,等于說,你學文科的人,你說我要做工程師,你理工科沒有學過,你怎麼工程師呢?

  

  “有類智忍生”,觀了上界的苦聖谛的境之後,産生智慧,不是法智法忍,類智類忍,“有類智忍生”,苦類智忍生了,叫苦類智忍。那麼這個苦類智忍,無間,第二個剎那,還是緣上界的境,苦類智生了。法智是欲界的智慧;上界的智慧跟欲界的智慧相同類的,叫類智,同是苦谛,所以是同類的。你欲界的知道之後,同類的就知道了。如果欲界不知道,同類的苦谛也不能知道。所以說,先觀欲界苦谛,生了法忍、法智,然後觀上界的苦谛,得到類忍、類智,先是苦類忍,苦類忍無間,還是緣那個上界的境,苦谛的境,一個類智生,叫苦類智。

  

  

  

  

  如緣苦谛,有此四心,緣集滅道,各生四亦然,謂苦類智後,緣欲集谛,生集法智忍,此忍無間,生集法智,此智無間,緣上界集谛,生集類智忍,此忍無間,生集類智。此智無間,緣欲滅谛,生滅法智忍,此忍無間,生滅法智,此智無間,緣上界滅,生滅類智忍,此忍無間,生滅類智。此智無間,緣欲道谛,生道法智忍,此忍無間,生道法智,此智無間,緣上界道谛,生道類智忍,此忍無間,生道類智。故于四谛,各有四心,成十六心。

  

  “如緣苦谛,有此四心,緣集滅道,各生四亦然”,緣苦谛有四個心生,法忍、法智、類忍、類智,那麼同樣,這個以此類推。緣集谛、滅谛、道谛,同樣,各有四個淨慧會生出來的。

  

  “謂苦類智後,緣集谛”,他還是道地,圓晖法師恐怕我們自己了解不了,還是再舉幾個例。他說苦類智生了之後,又回過來,要觀集谛。集谛要從欲界觀起,你自己在欲界,當然從欲界觀起,“生集法智忍”,集谛的法智忍生出來。“此忍無間,生集法智”,一個忍一個智,這是一個解脫道,一個無間道。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忍是斷煩惱,正在斷,智就是解脫道,宣布斷掉了。“此智無間”,這個智無間,因爲欲界的集谛緣過了,要緣上界的集谛。緣上界集谛生集類智忍,先是忍,無間道,此忍無間又生集類智,解脫道。此…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