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無間,反過來,又緣欲界的滅谛,“生滅法智忍”,滅法智忍之後,解脫道,滅法智,這個智無間,又緣上界的滅谛,“生滅類智忍”,滅類智忍無間生滅類智。
我們記得在講*輪的時候,就有這個比喻。一個輪子一上一下,輪子這個轉上去,這個又轉下來,一上一下就是指這個,見道叫*輪,轉*輪就是指見道,叫轉法轉就是這個意思,它很快,跟輪子轉得很快,十五剎那就斷完了,它能夠斷煩惱,輪子能夠摧壓那個路上的障礙物。那麼它一上一下,輪子也是一上一下,這個東西,以*輪來比喻見道,前面我們講過,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我們看出來一上一下。先觀欲地的,觀上地的又回下來,觀欲地,又觀上地的,一上一下,一上一下這麼觀。
那麼滅谛的觀完了,“此智無間”,緣欲界的道谛,又下來了,觀欲界的道谛。這個時候生的淨慧,是“道法智忍”,道法智忍是無間道。“此忍無間”,生解脫道,道法智,又上去了。“此智無間”,緣上界的道谛,“生道類智忍”,無間道,道類智忍無間生道類智,解脫道。一共是上下,上下,弄了好幾個回合。這幾個回合,把所有的八十八使全部消滅完了,劃得來的。這個雖然辛苦一點,上下上下地幾次,幾次叁番的上下,但是敵人都摧完了。見道所斷的煩惱,就在這十五剎那,全部消滅幹淨,永遠再不能生了。這是大便宜的事情。所以說海公上師,再再地鼓勵我們這一輩子,要追求一個見道,也就是這個意思。見了道之後不會迷惑了,看清楚了。
“故于四谛,各有四心”,每一個谛,各有四個心。這個講了半天,“各生四亦然”,他講了那麼多,每一個谛都有四個心,一共四四一十六,就是十六剎那。
苦法智忍者,苦法是苦谛法,忍緣苦法,名苦法忍。智是忍果,是等流果,智唯無漏,爲顯此忍亦唯無漏,舉後等流,以爲標別,故忍爲智者,從果爲名故也。如華果樹,樹非華果,生華果故,名華果樹。忍亦如是,生法智故,名法智忍。苦法智者,緣苦法故,名苦法智。前忍斷惑,名無間道,後智證滅,名解脫道。
“苦法智忍者”,什麼叫苦法智忍,他給你解釋一下,什麼叫苦法智忍,講名相。“苦法是苦谛法”,什麼叫苦法呢?就是苦谛法。這個忍,就是無漏的慧,這個忍,是緣的境叫苦法,叫苦法忍,就是緣苦法的忍,什麼釋?依主釋,很簡單嘛。緣苦法的忍,叫苦法忍,智是忍的果。忍是因,智是果,等流果,同等流類的,都是無漏法,都是緣苦法的。那麼這個等流果,是叫苦法智。“智唯無漏,爲顯此忍亦唯無漏,舉後等流,以爲標別”,這個苦法忍是無漏的,智一定是無漏的,苦法智是無漏的。那麼要顯出這個忍也是無漏的,所以叫苦法智忍,這是苦法智的這個果前面那個因叫苦法智忍,把後來等流果來標別它,以果列名,是能夠産生苦法智的忍。
這個爲什麼要這樣說?因爲前面暖、頂、忍、世第一,有個忍,那個忍是有漏忍,那麼這裏又來一個忍,怕混淆了。那麼這個忍,要標別它跟前面那個忍不同。它是苦法智的這個果的因,叫忍,是苦法智的忍,那麼叫苦法智忍,所以說它的帽子戴得很長,苦法智忍,不直接叫它忍,它是緣欲界的苦法得到的智慧的那個因的忍,叫苦法智忍。這是要區別于前面所說的,暖、頂、忍、世第一的那個忍。
“故忍爲智者,從果爲名故也”,這個忍,以智來套在上頭,果來爲名,它能産生這個苦法智的果的那個忍。那麼他舉個喻,花果樹,這個樹能産生花果的果的樹叫花果樹,世間上也有這樣子安立的,所以我們也安立個苦法智忍。樹又不是花果,但是能生花果叫花果樹,這個我們碰到過的,這裏不多說了。“忍亦如是,生法智故,名法智忍”。
“苦法智者,緣苦法故,名苦法智”,苦法智是緣苦法的,産生那個無漏智慧,叫苦法智。
(134B)那麼下面說作用。“前忍斷惑”,前面那個忍是斷煩惱,叫無間道。什麼叫無間道?跟煩惱正在搏鬥,要把它消滅下去。“後智證滅”,前面是斷惑,正在斷,後個解脫道,這個苦法智,證到那個擇滅,煩惱斷掉了,就證擇滅了。一個是斷,一個是證,一個是無間道斷,一個是解脫道證,所以叫解脫道。無間、解脫道,我們前面碰到過,有四個道,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前面見過面的,應當不陌生了。
“苦類智忍,及苦類智者,此之境智,與前相似,故立類名”,什麼叫苦類智、苦類忍呢?它的這個智,它的境,跟前面相類的,類就是類似,所以叫類,它也是緣苦境,但是它緣的是上二界的苦境,雖然不同,但是相似,叫苦類智、苦類忍。
今天我們就講這裏。
第一百一十七講
(第340頁下第2行至第343頁上第9行)
《俱舍論頌疏》。昨天我們講到見道的八忍八智,現在我們要接下去。
“前忍斷惑,名無間道,後智證滅,名解脫道”,這個忍跟智的差別,一個是斷惑,正在斷,一個是證滅,已經惑斷掉了,證到擇滅。一個先,一個後,刹那之間的關系。無間道的時候是斷惑,解脫道的時候,是證到擇滅。
苦類智忍及苦類智者,此之境智,與前相似,故立類名。故論雲: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立類名。
“苦類智忍及苦類智者,此之境智,與前相似,故立類名”,苦類智是緣色界、無色界的苦谛,色界、無色界都是定地,所以兩個可以合二爲一,因爲相似的都是定地,欲界的是散地,跟色、無色界的情況不同,所以,欲界是法智,苦法智。那麼色、無色界,雖然不同,畢竟是相同的都是苦谛下的事情,有類同的地方,所以叫類智,跟法智有相同之處,叫類智。那麼苦谛下的叫苦類智,那麼它的斷惑的,就是苦類智忍。“與前相似,故立類名。故論雲: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爲什麼叫法智?最初證到諸法的真理,我們說,不管是哲學也好,科學也好,乃至宗教也好,都在探究宇宙的真理,但是這個真理除了佛教之外,都探究不到。
爲什麼原因?昨天我們講了,這必須要無漏智才能證到這個真理的,離開無漏智,得到的都是依稀恍惚的隔一層的。那麼這樣子得到的東西,那就是有名的比喻——瞎子摸象。你摸到的鼻子,摸到的尾巴,摸到的耳朵,都不是真的象,他們只執著一個,就認爲是全體都是如此,所以絕對是全部錯完的。那麼我們佛教,就是實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那就是每一個部分到證到的。證,這個東西不是觀察,我們的一般的世俗的色的觀察,觀前不觀後,觀上不觀下,觀左不觀右,觀外不觀裏,你盡量觀察,用各式各樣的考察,總是不全面的,有局限性。那麼這是因爲我們的智慧,本身就有缺陷,這是一個大的缺陷,不能全部證到。而無漏智證到一切法的時候,它契入本法的內部,智跟法兩個合起來,合而爲一。那就是內外、上下、左右、徹底的兩個合起來了,那沒有什麼限製的,沒有了,全部兩個合一。再一個,我們說世間的智,它戴一個我執煩惱,都有執實的行相在裏邊,一切法如幻如化的,它就認爲是實在的。我們看到桌子、茶杯,就認爲實際上有這個桌子,就有個茶杯,實際上,我們假使從無漏的智慧一觀察,當體就是空,所以說色不異空。但是空又不是什麼都沒有,空不異色。就在空性之中,能顯出萬物。宇宙的萬物都是空性中體現出來的,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空,絕對不是無。
昨天我們講過空與無的差別,無就是什麼都沒有,空不是那個事,空就是沒有自性的東西存在,獨立、自在的、不需要依靠人家的東西,一個也沒有,都是緣起法,緣起法,自性就是空,但是自性空,就能夠緣起,如果不空就緣起不了了。不空的話,你不能變了,正因爲自性空,就有一切法的緣起都能生出來,這就是緣起性空的最基本的原則性的東西是這個。
那麼我們一向是凡夫,從來沒有證到這個諸法的真理,但是見道的時候,就證到了。這是最初證到的,叫法智。
“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立類名”,我們觀察,我們是欲界的人,從欲界的觀察下手,所以欲界的四谛,叫法智。那麼這個欲界的知道之後,還有兩界,一共叁界,你不能說欲界就到此爲止,那不行了,整個宇宙就是以叁界來分的,那麼你知道欲界,還必須知道色界、無色界。那色、無色界的跟欲界的,有相似之處,類,相類的,那麼叫類智。以欲界的智慧,欲界來觀察上二界的叫類智,所以叫類智。
如苦既爾,余集滅道,各有四心,准此理釋,思而可知。
“如苦既爾,余集滅道,各有四心,准此理釋”,苦谛之下的苦法忍,苦法智,觀察上界的是苦類忍,苦類智。那麼集、滅、道,叁谛也同樣,在欲界的集法忍、集法智,上界的集類忍、集類智;滅谛的,欲界的是,滅法忍、滅法智,上界的是滅類忍、滅類智;道谛的,在欲界的是道法忍、道法智,色、無色界的是道類忍、道類智。每一個谛下有四個心,根據這個道理,思而可知,自己也可以推得出來。
此十六心,總說名爲聖谛現觀,謂在現前,觀聖谛故。此有叁種:一、見現觀,唯無漏慧,見谛分明故,名見現觀;二、緣現觀,此無漏慧,及慧相應心心所法,同一所緣,名緣現觀;叁、事現觀,謂前相應及余俱有,同一事業,名事現觀。余俱有者,謂道共戒及生等四相,俱有因故,名俱有也。
“此十六心,總說名爲聖谛現觀,謂在現前,觀聖谛故”,這個十六心,就叫聖谛現觀,所謂叫現觀,現前觀察諸法的實相。這個現就是包括,現在,現量的,現在的時間,有叁個意思。現前的,你不現前,你說我在美國,這個東西那麼…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