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无间,反过来,又缘欲界的灭谛,“生灭法智忍”,灭法智忍之后,解脱道,灭法智,这个智无间,又缘上界的灭谛,“生灭类智忍”,灭类智忍无间生灭类智。
我们记得在讲*轮的时候,就有这个比喻。一个轮子一上一下,轮子这个转上去,这个又转下来,一上一下就是指这个,见道叫*轮,转*轮就是指见道,叫转法转就是这个意思,它很快,跟轮子转得很快,十五剎那就断完了,它能够断烦恼,轮子能够摧压那个路上的障碍物。那么它一上一下,轮子也是一上一下,这个东西,以*轮来比喻见道,前面我们讲过,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我们看出来一上一下。先观欲地的,观上地的又回下来,观欲地,又观上地的,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这么观。
那么灭谛的观完了,“此智无间”,缘欲界的道谛,又下来了,观欲界的道谛。这个时候生的净慧,是“道法智忍”,道法智忍是无间道。“此忍无间”,生解脱道,道法智,又上去了。“此智无间”,缘上界的道谛,“生道类智忍”,无间道,道类智忍无间生道类智,解脱道。一共是上下,上下,弄了好几个回合。这几个回合,把所有的八十八使全部消灭完了,划得来的。这个虽然辛苦一点,上下上下地几次,几次三番的上下,但是敌人都摧完了。见道所断的烦恼,就在这十五剎那,全部消灭干净,永远再不能生了。这是大便宜的事情。所以说海公上师,再再地鼓励我们这一辈子,要追求一个见道,也就是这个意思。见了道之后不会迷惑了,看清楚了。
“故于四谛,各有四心”,每一个谛,各有四个心。这个讲了半天,“各生四亦然”,他讲了那么多,每一个谛都有四个心,一共四四一十六,就是十六剎那。
苦法智忍者,苦法是苦谛法,忍缘苦法,名苦法忍。智是忍果,是等流果,智唯无漏,为显此忍亦唯无漏,举后等流,以为标别,故忍为智者,从果为名故也。如华果树,树非华果,生华果故,名华果树。忍亦如是,生法智故,名法智忍。苦法智者,缘苦法故,名苦法智。前忍断惑,名无间道,后智证灭,名解脱道。
“苦法智忍者”,什么叫苦法智忍,他给你解释一下,什么叫苦法智忍,讲名相。“苦法是苦谛法”,什么叫苦法呢?就是苦谛法。这个忍,就是无漏的慧,这个忍,是缘的境叫苦法,叫苦法忍,就是缘苦法的忍,什么释?依主释,很简单嘛。缘苦法的忍,叫苦法忍,智是忍的果。忍是因,智是果,等流果,同等流类的,都是无漏法,都是缘苦法的。那么这个等流果,是叫苦法智。“智唯无漏,为显此忍亦唯无漏,举后等流,以为标别”,这个苦法忍是无漏的,智一定是无漏的,苦法智是无漏的。那么要显出这个忍也是无漏的,所以叫苦法智忍,这是苦法智的这个果前面那个因叫苦法智忍,把后来等流果来标别它,以果列名,是能够产生苦法智的忍。
这个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前面暖、顶、忍、世第一,有个忍,那个忍是有漏忍,那么这里又来一个忍,怕混淆了。那么这个忍,要标别它跟前面那个忍不同。它是苦法智的这个果的因,叫忍,是苦法智的忍,那么叫苦法智忍,所以说它的帽子戴得很长,苦法智忍,不直接叫它忍,它是缘欲界的苦法得到的智慧的那个因的忍,叫苦法智忍。这是要区别于前面所说的,暖、顶、忍、世第一的那个忍。
“故忍为智者,从果为名故也”,这个忍,以智来套在上头,果来为名,它能产生这个苦法智的果的那个忍。那么他举个喻,花果树,这个树能产生花果的果的树叫花果树,世间上也有这样子安立的,所以我们也安立个苦法智忍。树又不是花果,但是能生花果叫花果树,这个我们碰到过的,这里不多说了。“忍亦如是,生法智故,名法智忍”。
“苦法智者,缘苦法故,名苦法智”,苦法智是缘苦法的,产生那个无漏智慧,叫苦法智。
(134B)那么下面说作用。“前忍断惑”,前面那个忍是断烦恼,叫无间道。什么叫无间道?跟烦恼正在搏斗,要把它消灭下去。“后智证灭”,前面是断惑,正在断,后个解脱道,这个苦法智,证到那个择灭,烦恼断掉了,就证择灭了。一个是断,一个是证,一个是无间道断,一个是解脱道证,所以叫解脱道。无间、解脱道,我们前面碰到过,有四个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前面见过面的,应当不陌生了。
“苦类智忍,及苦类智者,此之境智,与前相似,故立类名”,什么叫苦类智、苦类忍呢?它的这个智,它的境,跟前面相类的,类就是类似,所以叫类,它也是缘苦境,但是它缘的是上二界的苦境,虽然不同,但是相似,叫苦类智、苦类忍。
今天我们就讲这里。
第一百一十七讲
(第340页下第2行至第343页上第9行)
《俱舍论颂疏》。昨天我们讲到见道的八忍八智,现在我们要接下去。
“前忍断惑,名无间道,后智证灭,名解脱道”,这个忍跟智的差别,一个是断惑,正在断,一个是证灭,已经惑断掉了,证到择灭。一个先,一个后,刹那之间的关系。无间道的时候是断惑,解脱道的时候,是证到择灭。
苦类智忍及苦类智者,此之境智,与前相似,故立类名。故论云: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立类名。
“苦类智忍及苦类智者,此之境智,与前相似,故立类名”,苦类智是缘色界、无色界的苦谛,色界、无色界都是定地,所以两个可以合二为一,因为相似的都是定地,欲界的是散地,跟色、无色界的情况不同,所以,欲界是法智,苦法智。那么色、无色界,虽然不同,毕竟是相同的都是苦谛下的事情,有类同的地方,所以叫类智,跟法智有相同之处,叫类智。那么苦谛下的叫苦类智,那么它的断惑的,就是苦类智忍。“与前相似,故立类名。故论云: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为什么叫法智?最初证到诸法的真理,我们说,不管是哲学也好,科学也好,乃至宗教也好,都在探究宇宙的真理,但是这个真理除了佛教之外,都探究不到。
为什么原因?昨天我们讲了,这必须要无漏智才能证到这个真理的,离开无漏智,得到的都是依稀恍惚的隔一层的。那么这样子得到的东西,那就是有名的比喻——瞎子摸象。你摸到的鼻子,摸到的尾巴,摸到的耳朵,都不是真的象,他们只执着一个,就认为是全体都是如此,所以绝对是全部错完的。那么我们佛教,就是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那就是每一个部分到证到的。证,这个东西不是观察,我们的一般的世俗的色的观察,观前不观后,观上不观下,观左不观右,观外不观里,你尽量观察,用各式各样的考察,总是不全面的,有局限性。那么这是因为我们的智慧,本身就有缺陷,这是一个大的缺陷,不能全部证到。而无漏智证到一切法的时候,它契入本法的内部,智跟法两个合起来,合而为一。那就是内外、上下、左右、彻底的两个合起来了,那没有什么限制的,没有了,全部两个合一。再一个,我们说世间的智,它戴一个我执烦恼,都有执实的行相在里边,一切法如幻如化的,它就认为是实在的。我们看到桌子、茶杯,就认为实际上有这个桌子,就有个茶杯,实际上,我们假使从无漏的智慧一观察,当体就是空,所以说色不异空。但是空又不是什么都没有,空不异色。就在空性之中,能显出万物。宇宙的万物都是空性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空,绝对不是无。
昨天我们讲过空与无的差别,无就是什么都没有,空不是那个事,空就是没有自性的东西存在,独立、自在的、不需要依靠人家的东西,一个也没有,都是缘起法,缘起法,自性就是空,但是自性空,就能够缘起,如果不空就缘起不了了。不空的话,你不能变了,正因为自性空,就有一切法的缘起都能生出来,这就是缘起性空的最基本的原则性的东西是这个。
那么我们一向是凡夫,从来没有证到这个诸法的真理,但是见道的时候,就证到了。这是最初证到的,叫法智。
“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立类名”,我们观察,我们是欲界的人,从欲界的观察下手,所以欲界的四谛,叫法智。那么这个欲界的知道之后,还有两界,一共三界,你不能说欲界就到此为止,那不行了,整个宇宙就是以三界来分的,那么你知道欲界,还必须知道色界、无色界。那色、无色界的跟欲界的,有相似之处,类,相类的,那么叫类智。以欲界的智慧,欲界来观察上二界的叫类智,所以叫类智。
如苦既尔,余集灭道,各有四心,准此理释,思而可知。
“如苦既尔,余集灭道,各有四心,准此理释”,苦谛之下的苦法忍,苦法智,观察上界的是苦类忍,苦类智。那么集、灭、道,三谛也同样,在欲界的集法忍、集法智,上界的集类忍、集类智;灭谛的,欲界的是,灭法忍、灭法智,上界的是灭类忍、灭类智;道谛的,在欲界的是道法忍、道法智,色、无色界的是道类忍、道类智。每一个谛下有四个心,根据这个道理,思而可知,自己也可以推得出来。
此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谓在现前,观圣谛故。此有三种:一、见现观,唯无漏慧,见谛分明故,名见现观;二、缘现观,此无漏慧,及慧相应心心所法,同一所缘,名缘现观;三、事现观,谓前相应及余俱有,同一事业,名事现观。余俱有者,谓道共戒及生等四相,俱有因故,名俱有也。
“此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谓在现前,观圣谛故”,这个十六心,就叫圣谛现观,所谓叫现观,现前观察诸法的实相。这个现就是包括,现在,现量的,现在的时间,有三个意思。现前的,你不现前,你说我在美国,这个东西那么…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