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43

  ..续本文上一页远,你观不清楚的。要摆在面前,现前。二要现时,是现在在观。三,现量,不是比量。这样子,才能够观得清清楚楚,同时要契入。我们说知行合一,这样子观察,才是真正地、如量地观察。

  

  “谓在现前,观圣谛”,当下观,那么这个四谛十六行观,就是说我们所谓的真理。有的人,他是想到,观察圣谛开悟嘛,就是知道个空性,你殊不知,空性里边有缘起,苦、集、灭道里边都有缘起,也有性空。苦谛下面的,无常、苦、空、无我。无我,空,那是性空,无常、苦,那是缘起。灭静妙离,当然灭谛是属于性空方面的。道如行出又是缘起的。所以说我们看了一边,只知道性空,不知道缘起,看了一边,知道缘起,不知性空,又是一边。要离开两边,缘起性空当下是一个,这要再如是一样的观察。有的人,就看到观四谛,“这是小乘,我们观是空性、实相”,殊不知,空性实相,你能不能缘起?如果你死板板的空性,那就是偏了,搞了一边去了,堕了偏空去了。真正的、中道的空性,就是跟缘起两个分不开的,苦集灭道就是缘起性空,而且是两层缘起,流转的缘起,跟还灭的缘起,两重因果全部包在里边,这是最完整的圣谛观,所以说四谛。那么四谛现观,有三种现观:

  

  一是“见现观,唯无漏慧”,这个就标出无漏慧。一开始,净慧随行名对法,阿毗达磨就是无漏慧,最起大作用的就是无漏慧。“见谛分明故”,无漏的智慧与四谛的境界,现前,很分明、明了地观察、现证,叫见现观。这是慧心所的作用,慧是能观察的,追求的,能见的。慧的推求就是见。我们见不一定要眼睛见,前面说过的,有八种叫能见。那么这个慧,是能见的,是心见。

  

  第二个,是“缘现观”,能缘。“此无漏慧,及慧相应心心所法,同一所缘,名缘现观”,这个范围扩大了,慧心所是能见,但是慧心所你起作用的时候,前面讲过,决定有跟它相应的心王、心所,相应法。那么这个相应法,除了慧以外,其它的都不是能见的,那就是说能缘的。所以整个来说,慧心所本身又能见,又能缘,所以说在缘现观当中,就包的范围广一点。慧心所,无漏慧,跟它的相应的心王、心所,一起说,叫缘现观,这些都是心王、心所能缘的法,能缘的,就是叫缘现观。

  

  再扩大,叫“事现观”。前面的相应,再把俱有法,就是把相应行的,生、住、异、灭、得那一些,一起加进去,那不能叫缘现观,因为它们是不相应行,不能缘的。那么这个时候,叫事现观。事什么?“同一事业,名事现观”,它们做的是同一个事情。不管你慧心所也好,心王、心所也好,生、住、异、灭也好,它的那些俱有法,都是为了同一事业。什么事业?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这是四谛的,对四谛要做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一样的。不管你慧心所也好,心王、心所相应的也好,俱有的四相、得之类的也好,都是为了同一事业,那么这个就叫事现观。什么叫“余俱有”呢?它这里说俱有的法,除了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外,还有“道共戒及生等四相,俱有因故,名俱有也”,因为这是俱有因,互为因果的。那么这些叫俱有法,从最宽的范围说,是相应、俱有、慧心所一起说,这叫事现观。从中等来说,把同时生起的不相应行、道共戒之类的除开,只是心王、心所的相应法,它叫缘现观,它能缘。那么再真正地能够证到,了别四谛境的是慧心所,主力军是它,叫见现观,能见的是慧心所,无漏慧。

  

  这三种现观,实际上就是一个事情,从慧心所本身来说,它能见又能缘,又能从事这个事业,三个都有它。从心王、心所来说,它本身不能见,但是能缘,也能同一事业。从俱有的四相、道共戒等法来说,它既不能见,又不能缘,只能共同作一事业,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广泛的来说,就是事现观。

  

  这三个现观,实际上就是一个。因为从它的作用来分,分了三个,而真正的法生起的时候,慧心所决定不单独孤起的,决定有心王、心所相应,既然心王、心所是有为法,决定有生、住、异、灭的四相。因为它是无漏法,定中的,一定有道共戒,所以这些俱有法,真正生起,就是俱有法一起生起的。那么它们做的事业,做那个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的事情。这么分析里边,真正能见的是慧心所,能缘的是慧心所跟心王心所,这是几层的分析,是把它分了三个,实际上,三而一的。

  

  

  

  

  又论明得苦法智忍,名入正性离生。见所断惑,令诸有情堕在恶趣,受诸剧苦,犹如生食在有情身,作苦恼事,故名为生。或由见惑,令诸善根不能淳熟,故名为生。见道能越,故名离生。言正性者,所谓涅槃。见道能证,名为正性离生,正性之离生,依主释也。或此见道,即名正性,圣正性故,正性即离生,持业释也。又此见道,或名正性决定,谓决取涅槃故,或决了谛相故,名决定也。若正性是涅槃,即正性之决定;若正性,目见道,正性即决定。二释同前苦法智忍。名为入者,最初入故,故得入名。

  

  “又论明得苦法智忍,名入正性离生”,这里是讲正性离生的意义。前一次我们讲正性离生就是见道,也把后面的简单地念了一下。这里要正面展开正性离生的解释。什么叫正性离生呢?得了苦法智忍这个时候,叫正性离生。正性离生就是入了圣道,把异生性呢,什么叫异生性?有些新来的还不知道,异生性就是凡夫,凡夫就是异生性,这个东西在身上。如果异生性去掉了,那就得了正性离生,入圣道了。正得正性离生的时候,在苦法智忍的那一刹那,离开了异生性,得了正性,涅槃性得到。那么从此以后,就是入圣道,作圣者了。

  

  那么什么叫正性离生呢?他下边有两个解释,一是见所断的惑,见道所断的烦恼,就是八十八使,“令诸有情堕在恶趣,受诸剧苦”,见道所断的烦恼,就是把人引入恶趣去的。所以说见惑断了之后,三恶趣就不去了,在忍位的时候,上忍的时候,三恶趣也得了非择灭,再也不去了。所以说见道之后,恶趣必定是不去了。那么这个恶趣,去了之后,要受很厉害的苦的。这个苦,打个比喻,“犹如生食在有情身,作苦恼事”,因为恶趣的苦,当然受苦了,在恶趣里边要受很多的苦了。这个苦,打个比喻,人是一个高等动物,生吞活剥的东西吃不进去的,生的东西你吞下去,决定要闹肚子,产生肚子的剧苦。那么这个生的东西吃下去,产生苦恼,就相当于这个见所断的烦恼,把我们领入恶趣去受剧苦,同等地受苦。所以,把这个比作叫生,见所断烦恼,用生来比喻它。所以说正性,得了涅槃性,见了道之后,就离开这个苦了,见所断的烦恼引起的苦,就永远没有了,就是三恶趣苦再也不会去受了。这是一个解释,这个生,就是受恶趣的苦叫生,好比吃了生的东西,在肚子里不舒服一样。

  

  八七年的时候,我才去昭觉寺,那个时候,有十位左右,他们一起到四川的色达县,去参加五明佛学院。结果,跑了去之后,那边没有蔬菜,都吃荤的。这个荤,它一般是牛肉,他们的牛肉不是熟得叭叭的,一方面是高原气候,开水,八十几度就开了,煮不到一百度的,那么这个牛肉就煮不烂了。再一个,他们藏人,习惯于吃那个半生不熟的东西的,所以他们吃了无所谓,而汉人他们这一批去了,吃了尽闹肚子,实在闹得不行了,赶快回来了。所以,这就是生食的,一般人受不了的。

  

  这是一个解释。见所断的烦恼,有引生三恶道的苦,好象吃了生的东西,在肚子要作怪一样。

  

  另外一个解释。“或由见惑,令诸善根不能淳熟,故名为生”,这是生,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了。一切善根,因为见所断的烦恼在的时候,受它的牵制,就不能淳熟。那么这样子,就叫生,这个善根没有熟嘛,就是生的。“见道能越,故名离生”,到了见道的时候,这个见所断的烦恼断掉了,再也不能为障,使那些善根不成熟了,善根淳熟了,离开这个生了。不能淳熟的那个生,见了道之后,能够超越过去了,说是离生。

  

  这个离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离开了三恶道的苦,一个是离开善根不能淳熟的生。

  

  正性是什么意思呢?正性就是涅槃性。“言正性者,所谓涅槃”,见道当下能证到一部分,“名为正性离生”,正性,圣道涅槃性,离开那个三恶道的苦这个生,或者离开善根不能淳熟的生。“正性之离生,依主释也”,因为证了涅槃性,而离开这个生的,所以叫正性离生,依主释。这是正性当涅槃说,叫依主释。“或此见道”,假使这个见道当下就叫正性,正性本身就是见道。那么以这样子解释的话,“圣正性故”,见道就叫正性离生,为什么?圣者的正性就是见道,那么正性就是见道。见道呢,也就是离生,见了道之后,当下就可以离开三恶道苦,或者就能够离开善根不能淳熟的苦。正性,是一个体,离生是它的用,依体起用,就是持业释。这个就是两个解释都可以。

  

  但是这个地方,依主释的话,正性是指的是涅槃,持业释的话,正性当下就是见道,两个不能混杂。你不要要说,两个都可以的,正性是涅槃,涅槃就是离生,就是持业释,胡扯!搞错了。正性是涅槃的话,正性的离生,依主释;正性是见道的时候,正性就是离生,那么是持业释。一定不能搞错,你懂了之后不会错,不懂的,你看了东扯西扯,那是胡扯了。

  

  “又此见道,或名正性决定”,见道还有其它的名字,正性决定。“谓决取涅槃故”,决定能证涅槃的。“或决了谛相,故名决定也”,正性就是见道,这个能够决定了别这个四谛的行相,这叫决定。这两个都可以说。正性是涅槃的话,正性的决定,就是能够决定趣涅槃;假使正性是见道的话,正性当下是决定,两个可以,四谛决择明了。也是一个持业释,一个依主释。

  

  “苦法智忍,名为入者,最初入故,故得入名”,我们进这个房间来,当你第一个脚跨进门槛的时候,叫入,你不能…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